西辽帝国在中亚为什么只撑了80年,而突厥人能给西亚人换祖宗?

闲说宇俊星 2024-03-14 23:10:47

两宋之间,金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十年时间席卷天下,把曾经的宗主辽国打的落花流水,顺带灭亡了北宋占据了两国的核心地带。

建国初期满万不可敌的金人

宋朝一次性上供了2位皇帝,辽国的末代皇帝也被俘虏。

此时不愿做亡国奴的辽国贵族耶律大石带着不多的契丹人越过大漠来到了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虽然契丹人打不过女真人,但是对中亚的突厥系军事力量还是降维打击。耶律大石在卡特万战役击败了塞尔柱的桑加,一举奠定了西辽中亚霸主的地位。

11世纪西方正值十字军东征,对于能击败塞尔柱突厥人的东方王国十分感兴趣,甚至传说他就是拯救基督徒的国王约翰。

西辽凭借着几万契丹主力,控制了西喀喇汗、花剌子模、东喀喇汗和高昌回鹘的大片土地,首都位于东喀喇汗国的虎思翰耳朵。

西辽帝国的疆域

不过耶律大石中兴辽国后3代人,国家被乃蛮部落王子屈出律窃夺而事实上亡国。

这个在中亚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没有把中原的影响力扎下根来。西辽之后佛教文化彻底在中亚淡出。

西辽开创者,耶律大石

契丹的王廷和附属官僚制度更像是飘在喀喇汗、花剌子模和高昌回鹘人上的浮萍。契丹人只关心能不能及时收到赋税和贡品,对于改变当地的制度和加强集权并没有大的作为。所以说西辽虽然也是契丹人建立的国家,但是国家组织力比他们在燕山的故地要落后很多。

蒙古西征后,最后一个能巩固佛教和中原制度的国家灭亡了,西域这个时候才开始完全的伊斯兰化。残余的契丹人也被周围的人群同化。

西迁的契丹人消失在中亚民族的汪洋大海中

为什么西辽帝国为什么只撑了80年,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人口太少了。耶律大石带到中亚的部队只有2万多人加上家属估计就10万人,而且由于大漠的隔绝,他们老家的契丹人也过不来。

契丹人再能生孩子两三代人时间改变不了当地的人口结构。而且为了保证武力压过附属国,契丹人的部队还不能放松对各地的监视,要时不时镇压叛乱,人口也增长不起来。这个人口基数在中亚伊斯兰的海洋里面还保存他们佛教信仰和中原制度太难了。

占据罗马故地的东哥特人最后也被赶回老家了

同样的5世纪罗马灭亡后,占据了罗马故地的东哥特人,出台了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种族隔离制度。东哥特国王知道整个部落只有10万人,远远低于意大利本土人口。如果不限制婚姻,文化制度和人口都不占优势的他们很快就会被同化。

不过最后东哥特人也就坚持了100多年被东罗马军队赶回北欧老家了。

人口少的民族怎么同化人口多数的原住民

这里有一个反例就是突厥人,人口不够那就只能时间来凑,突厥人用很少的人口同化了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人。不过这背后是中亚突厥人持续几百年的军事优势不断地渗透造成的。

游牧民族来去如风,能给欧亚大陆的居民带来军事震撼,但是能扎根的太少了。匈人也曾短暂控制过欧洲中部到多瑙河的大部分区域。阿瓦尔人曾经短暂控制过东欧大草原。蒙古人也曾来势汹汹。而只有突厥人对小亚细亚地区的统治扎下根来,把主体民族完全的突厥化。

突厥人的办法,持续不断的军事贵族换血,并保持上层活力

10世纪以来,中亚的突厥人源源不断的向西蚕食拜占庭人的土地。最初他们只是作为雇佣兵身份来到了新土地,随着时间推移武力碾压周边政权的他们很快反客为主。

突厥人不同于之前的游牧民族,他们在6世纪时就用粟特文字记录了自己的语言,这让他们不会被轻易的同化。

突厥人利用粟特文字母保存了自己的语言

面对人口远超自己的原住民,突厥军事集团一开始也没有刻意把自己的语言和制度强加到当地人身上。季节性掠夺的方式也不适应中东的形势。这个时期突厥军事集团和安纳托利亚的原拜占庭居民生活方式和信仰都相差极远,同化更是无稽之谈。

中亚突厥骑兵

11世纪正值十字军东征,很多十字军东征者在记录中都描述突厥人在城市中有房产,但是大部分是收租放贷用的。这个时候突厥人多半是利用土地和房产的收益购置军事装备和维持自己的训练。对于茫茫多的原住民既没有心思也没有力气去同化。

不过中东地区持续的军事压力让突厥军事集团在几百年时间内不知不觉中的用军事宗教的手段同化了比他们人数多得多的原住民。

11世纪开始塞尔柱突厥人开始了蛇吞象,同化西亚的漫长旅程

首先就是古拉姆制度,把最强的暴力工具军队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中。这个制度说穿了就是选用战俘和边远地区精壮孩童为军队的储备。

奴隶为骨干的常备军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时期形成的。军队中奴隶起初来源于战俘,一般都是异族也来自异域。

精锐突厥古拉姆骑兵

中亚的军事奴隶更像是唐末的军阀认领义子的行为,我们中国人的案例是晚唐李克用的十三太保

军事奴隶没有家庭羁绊,全部时间和精力满足主人的需要;

第二,和当地人、地方权力没有联系。

这其实也是中亚的军事组织的一种“选贤用能”的机制。残酷军事斗争中存活的人才能适应复杂的政治和地区治理的角色。

这个奴隶不一定地位和条件就差,如果才能突出甚至会被选为女婿继承主人的部分势力。

唐代京兆人杜环在中亚被阿拉伯人俘虏后来就编入了呼罗珊的禁卫军,随后还去了巴格达游历。回国后写了经行记,是研究8世纪中亚风土人情第一手资料。

9世纪后突厥人开始通过一波波迁徙来到西亚

到了9世纪以后高加索山脉、中亚河中和黑海沿岸地区的精壮男童会被贩卖到中东。其中精壮聪明的孩童还被挑选出来进行军事和文化方面的训练。这些人从小生活在异国,接受很好的教育和军事训练。

军事奴隶的装备可不差,地位相当于苏丹的私兵

除了阿巴斯王朝、奥斯曼土耳其人、波斯人建立的萨曼王朝都有借鉴军事奴隶政策。

埃及的马木留克制度,后来奥斯曼禁卫军的选择都是类似这种制度。

奥斯曼土耳其更进一步,13世纪以后他们从巴尔干半岛的基督教地区征募男童,进行严格训练,培养出军事奴隶并委以重任。这批人很多成了奥斯曼的军队骨干,他们对苏丹政权认同感很高。

奥斯曼土耳其的近卫军很多就是从巴尔干地区挑选的基督少年训练而成

这些军事奴隶没有家庭背景,对苏丹忠诚,成为苏丹能够依赖的军人,也是苏丹对帝国各地进行垂直管理的有力工具。

国家的官员也是依据类似的选拔制度选拔的。奥斯曼帝国所有官员的身份是奴仆,他们具备两个特征:一是陌生人,二是外来人(异教徒、异族)。每个人通过自己的业绩获得荣誉和地位,有抱负有能力的人被被选入官僚阶层,而且苏丹赋予的特权大部分不能传给后代。

人数虽少,但是国家机器的上层掌握在突厥自己人手里

军事和行政2点让突厥人稳固的掌控了国家命脉,而不像契丹在中亚那样最后仅仅成了一个税收监督的存在。这也保证了国家最有组织的力量能掌握在突厥人手里。

其实这个制度也有点像中国的太监制度。太监也只能依附于皇权生存,自己没有后代又不会对皇权直接替代,所以奥斯曼人授予官员和军事长官的特权只给本人,本人去世后特权收回形成了一个闭环。

政教合一

还有一点,可能比军事压制更重要。就是利用伊斯兰教宗教化把中东的基督教多神教信仰的人群慢慢“洗干净”。

突厥人的军事扩张中,自己皈依了伊斯兰教,奥斯曼苏丹后来成了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在新征服的区域推行伊斯兰教成了奥斯曼帝国的责任。

突厥皈依者成了伊斯兰教最热心传播者

穆斯林的吃穿住行、婚丧嫁娶都和伊斯兰教密不可分。市场交易、民事诉讼、文化教育也由各级宗教机关负责。教士集团他们占据了宗教、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职位。

宗教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信仰更是被征服地区一种生活方式,当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生子到死亡都离不开宗教时,经过几代人他们的后代认同自己是奥斯曼突厥人还是东罗马帝国遗民。结果不言而喻。

这个时期安纳托利亚半岛的突厥化和伊兰斯化倒不如说是相辅相成的。到了19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奥斯曼上层知识分子感受亡国的气息终于在思想层面结出了硕果,形成了“泛突厥主义”。

土耳其人基因和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差不多

土耳其本土的民族主义教育也是相当成功,前几年美国一家基因公司在土耳其搞了一个追根溯源的活动,参与检测的土耳其民众发现他们的基因和教科书宣称的“中亚老家”人民差了十万八千里,倒是和世仇希腊人和亚美尼亚接近,破了大防。

拜占庭帝国最后的荣耀——圣索菲亚大教堂如今成了土耳其人的清真寺

所以说世界范围看,同化要成功首先看的是人口基数,如果人不够那大概率被土著同化。如果像突厥人那样鸠占鹊巢,需要几百年持续不断的军事后援不断档,利用政教合一的宗教换掉土著的信仰,然后把本民族仅存的一点点语言、文化特征加进去完成“所有权”的转移。土耳其的成功也是个特例,需要的机缘巧合的因素比较多。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