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网友一提到汉化,就开始嘲讽。说很多北方游牧民族一汉化战斗力就没了,而且马上就腐朽堕落了。
南下的胡人想要有效统治庞大的帝国,必须汉化
说的好像汉化是个潘多拉魔盒,只要用了就和吸毒一样,组织和社会马上完犊子一样。更有别有用心的人诬蔑中原人的生活方式会导致腐化堕落,搞对中国人的逆向民族主义。
北魏孝文帝的激进汉化改革,改革官制鲜卑族说汉语改汉姓,并重定士族等级,确实带来了很多问题
西魏宇文泰开始的胡汉混一将爆发巨大能量终结汉末以来300年的分裂
喜欢这么说人很多对历史一知半解,他们爱把历史上一切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衰落归因到汉化上。什么北魏、元朝、清朝都是因为搞了汉化所以完蛋的。
这就是典型的复杂历史问题用“单一”因素归因。而且很多人完全搞错了“汉化”这个词的意思,这个汉化不是古代汉人的生活方式。
汉化是农业中国的治国制度。不是汉人的生活习惯,也和腐化没关系“汉化”不是汉人的习惯法或者汉人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治理农业中国无偏私的一整套理性制度。
从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期开始,中国的统治阶级就在一直做制度探索,谋求这片国土下的长治久安。
商代就开始了户口检查,西周开始用宗法制度稳定继承,用周礼区分华夏和蛮夷。这个时期关于治理农耕国家的各项制度已经展开,春秋战国时,各国变法图强,终于在秦国搞出了编户齐民+耕战+郡县制这个终极版本。
唐代的户口检索
秦代律法太严苛,汉代吸取了教训而且汉代第一次面对塞北统一的游牧帝国。在继续深化中央集权的同时,汉武帝搞了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改革。
之后的朝代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都有。比如汉代的外戚、宦官专政,东晋的世家大族侵蚀皇权,唐的藩镇割据,宋代的武备不利等等。
东汉的外戚官宦斗争
三国到南北朝时对皇权造成巨大冲击的门阀士族
汉化也不是静态不变的,每个时期每个王朝面对新问题都有大量的制度创新。比如隋唐出现的科举制度就是当时对门阀政治挖墙脚的开始,这项制度到了宋代基本成熟。
隋唐出现,宋代成熟的科举制度
面对外来宗教,也在不停的进行适合中国的改造,比如佛教就和它刚进入中国时大不一样了。
中亚的佛教雕像迥异于中原形象,中国将佛教改造成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耗时千年
明初为了弥合南北多年分裂造成的南重北轻的经济结构,直接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隋唐时期为了沟通两京和南方,支持北方军事需求,修筑了大运河。
历史上为什么进入中原的民族要汉化,不是他们仰慕汉族人的生活方式。而是统治这么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得国家。必须老老实实去做汉族王朝之前做的超大规模政治体制的构建和维护工作。否则这么大的国家一定会出大乱子。
西汉初年思想家陆贾对刘邦说的“马上能得天下,马上不能治天下”。游牧族群若不吸取了汉文明的制度经验,是无法统治庞大的农耕国家的。
因为构建中国这个超大型国家,需要清理户籍,搞清楚国家的底细,知道有多少纳税户口才计划出花多大力气解决问题;
明代洪武4年的户贴
要保持皇权传承的稳定性,就要采用稳健的继承制度,比如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继承可能会错过个人能力极为优秀的皇子,但是这个最大程度保证了继承的稳定性;
让全国各地老百姓大致操持类似的行为准则,那就要有一整套逻辑自洽的意识形态;
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统一意识形态
面对北方民族入侵和黄河不定期的水患,国家要有组织大量人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河务和漕运有专门的机构直接向中央负责,唐代中后期甚至是宰相专门负责漕运事务。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
国家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修筑大型国家工程比如运河、驿站、黄河堤坝
为了防范宗室,到了汉代中期宗室就不搞实封了。不能让藩王有财政、军事、人事的权力,西晋搞了一次倒退马上就翻车亡国。
为了抑制潜在的分裂,中央刻意破坏了小的地理单元的完整性。形成了各省之间犬牙交错的格局。从地理上抑制一个地理单元搞割据的基础。所以陕西省包括了和四川地理文化更接近的汉中。南阳盆地被湖北、河南分别占有。黄河以北的焦作、新乡划归河南。
地理联系和四川更紧密的汉中被陕西管理
地形完整的南阳盆地从来没被单独建立一个省级单位
上面的种种都是汉化的一部分,也是维持中国大一统必须要做的功课,南下游牧民不学习行吗?
草原那种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的玩法在中原就是不行。
按照草原的那套来,玩得转吗后来进入中原的各种少数民族的最高统治者看到了这么多失败的案例,
首先就是继承人问题,没有中原宗法制度的保证。游牧民族出乱子的概率太多了,我们现在现在觉得天家无骨肉之情,皇位争夺很血腥。其实两千年历史上大部分去权力交接是平稳的。出问题的不多所以我们才能记住那些历史的反面比如玄武门之变,康熙九子夺嫡等。
玄武门之变
西周时期形成的宗法制度就非常有力保证了中原王朝权力交接的稳定。
宗法制度
4世纪末拓跋珪重建代国时,很重要的政治建设是搞了父死子继,把鲜卑人乱七八糟的继承顺序纠正了。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威力,因为权利顺位稳定,就会自发的在二代附近形成政治势力这样就有利于权力的稳定传承。但最后拓跋珪还是被自己儿子宰了。这说明草原继承的惯性极大,一代雄主也不能逆转。
作为对比,西欧中世纪那些王国,贵族通常沾亲带故,所以一涉及到王位继承出现波动。就有一堆“亲戚”过来抢王位。在小说权利的游戏中也有这样的场景。一旦继承人能力或者威望不足,内战马上爆发。
风靡世界的小说权力的游戏架空的世界维斯特洛大陆
权力的游戏很好还原了欧洲中世纪高层权力继承的混乱
内战结束后不久坦格利安家的巨龙消失
权利的游戏前传龙之家族里面姐姐和弟弟为了王位继承把王国打烂,坦格利安家的巨龙也遭殃大部分都死于内战。
我们北方草原民族权力交接就是一锅粥,稳定交接才是少数。
匈奴的冒顿单于就是宰了老爹上位的,深受草原文化影响的安史叛军两任老大安禄山、史思明也是儿子杀掉的。
十六国时前赵的石虎几乎将前任皇帝石勒的后人杀戮一空。
石虎
曾今短暂统一北方的后赵政权,每次权力交接就是近支皇族被“消消乐”
耶律阿保机建立刚建立辽国时,他的弟弟一直造反,被打服了一会继续造反。没办法草原习惯法嘛,被收拾一顿也不能真的杀了。
而且草原民族除了继承问题,统治方式还特别”民主”,很多事情大汗和单于做不了主,没办法集权。
有人说游牧民族南下得搞汉化,留在草原的还是得遵循草原的那一套。这话不全对,把好的东西用起来是全世界皆准的道理。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也一直在进化,虽然草原不能农耕,但是也在学习先进的组织方式。
中原的皇帝不是有刀就能当的
匈奴人有语言没文字,到了突厥人统治北方草原时就有了文字大大的延伸了自己民族的生命。隋唐时期周边的游牧民族的军事技术、组织都提高了一大截。不过这个时期草原上主流的组织方式还是部落式的。
成吉思汗算得上草原上的“秦始皇”
终于到了13世纪,成吉思汗横空出世。成吉思汗搞了草原版本的编户齐民,将蒙古高原散居的牧民变成了具有行政军事特点千户百户,大汗可以一杆子插到底地统治各个部落的部民。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第一次秦始皇式”的大一统。完全架空了草原各个部落的头领。
蒙古人的组织力比其他草原民族强的多。因此蒙古帝国的统治能力,要甩开匈奴、柔然和突厥等草原帝国好几条街。
成吉思汗
到1206年,铁木真建号成汗的时候,他手里有多少个千户?总共九十五个。所以,成吉思汗的兵力,应该不到十万。但是组织力远远强于前面的草原帝国。
这次组织力的革命才是蒙古人爆发惊人战斗力的基础。
所以归根结底压根不是南下游牧民族主动汉化就会被腐蚀丧失战斗力。
南下的游牧民族做了中原的统治阶级必须依照客观规律办事,使用巨型农耕国家的治理经验和意识形态去治理国家。如不过不这么干,那就只能被打回草原或者成为“杀胡令”下的刀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