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各类鼻炎所带来的困扰,诸如鼻塞、流涕不止、嗅觉减退、喷嚏频频、头痛等症状,都是每一个鼻炎人既熟悉又无可奈何的痛点,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让鼻子不再如惊弓之鸟,动辄发作呢?
今天我们抛开“炎症”“过敏原”“激素”“喷鼻剂”这些耳熟能详的概念,尝试从中医理论中“气机输布”的概念来理解人体生命活动中“气”的运转水平,探讨如何将鼻炎去“势”,拿回身体的主导权。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分为天地之气和人体内部的气。其出处最早可追溯至《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在古人看来,生命的本质就是一团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活一口气”大抵由此而来。中医治病过程中看重人体的气机运行情况,气机畅通则健康,气机不畅则疾病发生。中医古籍《难经》中曾用“气绝”一词解释十二经脏气衰竭败绝的病症:“足少阴气绝,即骨枯。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绝汗乃出,大如贯珠”。
由此可知“气”对于我们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1、人体气机输布图:
(注:图片来源于《经典中医启蒙》,若有侵权,联系则删除)
(1)上焦气
也叫清气,包括我们吸入的空气、氧气、自然环境中的能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去到环境优美的大自然中,会觉呼吸畅快,焕然新生,因自然中的能量远远高于充斥着浊气的城市能量。
(2)中焦气
也叫中气、脾胃之气,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饮食供给,类似于身体中的流动资金。
(3)下焦气
也叫先天精气、元气,属于先天储备的金库,代表我们的生命能量条。精元之气周流全身,无所不至,这种原始动力遇强则强,推动脏腑经络运行,使人体活力满满;遇弱则被拖累,易过早被消耗导致元气不足,机体疲乏无力易生病。
三焦之气在人体内升降出入的基本活动形式,称之为“气化”,西医倾向于称为代谢。
2、鼻炎在这“气化”的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1)正常气化
五官是一个大家庭,都属清窍,鼻子作为其中一员,赖以清气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功能,但清气随呼吸一进一出,停留片刻转瞬即逝,需要中焦气、下焦气的推动以及加强,充当它的动力根源。我们将饮食、呼吸补充的营养吸收,将浊污之气(过多的寒、热、湿、火、糟粕等)排出,这称为三焦气畅。营养周流全身,身体不藏污纳垢,输送营养的通道通畅,就能顺利达到路途遥远的鼻腔,得到濡养的鼻腔才能发挥抵御外邪的作用,鼻炎就不易发生。
(2)失常气化
清气濡养不足、中焦湿热、下焦亏虚,致使清阳不升,浊气上逆,就会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熬夜损耗精神气血,消耗下焦;继而饮食不节,吃着热辣辣的火锅和烧烤,再来瓶冰镇饮料下肚,本来已经下焦气不足了,恐神气涣散,这时冷热交替使中焦之气更加瘀阻。这时身体里已集齐湿浊、湿热,加之下焦气早已不足,则会出现一种情况,气不能充盈达到鼻腔使之濡养,反之,这些多余的湿浊、湿热会另辟蹊径,那么它们打算从哪里出去呢?很有可能就选择鼻腔作为出路了,鼻涕、鼻塞、喷嚏等等随之而来。同理,压力也会从鼻腔“排出”。
《黄帝内经》曾提到一个概念“失志”,此名其实不局限于我们教科书上提到的“狂言者”“神志失常者”。失志是现代人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指让你精神专注的目标消失了,原本希望达成,持续投入“神气”的事情落空了。我们在治疗鼻炎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很多患者因反复发作而“失志”。
故而要拿回身体主导权,你得先拿回自己的神气,定志后去调整精神、生活方式、饮食、运动。让其不再是涣散、无力、紊乱地进行。
具体做法因人而异,但总的原则一定是:不熬夜以保持好的精神、不暴饮暴食以免损害中气、不吸入过多烟雾,与大自然接触以保证清气充盈。至于如何增强自身能量,让其保持最优状态,这不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社会认知问题、自我认知问题,或许更是一个哲学问题,需要我们潜下心来耐心体会。
作为中医人,我想我们应该去看一个人生病背后的精、气、血、神的消长,并非单纯的症状变化。鼻炎并非不可治,未来仍需医患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1]李辛.经典中医启蒙[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