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一个晚上,许世友将军,那时候他是南京军区的头儿,跟他的参谋长肖永银匆匆忙忙聊了几句。肖永银敲敲门,然后就进去了。许世友一看他进来,就抬眼给了他个暗示:“告诉你啊,刘帅要来南京,你得去招待招待。”
肖永银一听说是刘帅,立马惊了一下,“刘帅?他不是在南京嘛,对不对?我咋没听说过这事儿呢?”
许世友没多说啥,直接找了个“紧急情况”的理由,把话题给带跑了。
肖永银心里头还想多聊几句,但想了想还是把话憋了回去,迈开步子就朝火车站的方向走去。
肖永银在火车站和刘帅再次碰面,一看刘帅那脸,满是失落。刘帅摇了摇头,说道:“真是对不住,年纪大不中用了,给你们添堵了。”
肖永银一听老首长当年那么威风的人现在这么感慨,心里头不是滋味,赶紧答道:“老首长,您这是说的啥话呀,您对我们的好,一直都没变,我们心里都明镜似的。您现在这么客气,倒让我们觉得不自在了。”
肖永银不停地叫着“老首长”,刘帅那张总是板着的脸,这时才稍微有了点表情。他其实更喜欢大家叫他“老首长”,而不是“刘总”。刘帅仔细瞧了瞧这位老部下,猛然觉得,肖永银还是老样子,一点没变。
尽管好多年没碰面了,可他俩一点没觉得别扭。肖永银把刘帅领上车,随便聊了几句,一眨眼工夫,就开到了许世友给刘伯承准备的中山陵5号。
打那以后,刘伯承就留在了南京。许世友特意跟南京军区的头头们交代,要是有空,就多去陪陪刘帅,跟他聊聊天,顺便向他请教些兵法上的事儿。他自己呢,也是一逮到机会,就亲自跑到刘帅那儿去探望。
可许世友渐渐地发现了个奇怪的现象,每当有人来访刘帅时,他总是一言不发,就像是压根不想搭理人家。但奇怪的是,只要肖永银一见到刘帅,立马就变得热情洋溢,俩人能兴高采烈地聊上好一阵子,肖永银脸上的笑容就跟花儿绽放似的。
许世友专门去找了肖永银,跟他说:“真挺奇怪的,刘帅对谁都不怎么上心,偏偏就相中了你。你得常去瞧瞧他,多陪他聊聊天。”
说实话,许世友还没开口呢,肖永银就已经自个儿安排上了。他只要有空,就会直接去找刘帅聊聊天。而且,肖永银还专门派了个小队,专门负责刘帅的安全。
肖永银特别关心刘帅的日常生活,总是反复交代手下,得把刘帅照料得周周到到。刘伯承眼下在南京安顿下来,心里头别提多乐呵了。
【刘伯承离世】
1967年夏天7月份,刘帅的眼睛毛病又变严重了。他征得总理点头后,就去了济南看病。
刘帅跑到济南,是因为汪荣华,也就是他老婆,听说济南二院有个姓陈的眼科大夫,掌握了一种特别的治眼方法,因此刘帅就来了这儿。
但说回来,刘帅的眼疾已经缠身多年,不是短时间内能轻易康复的。他在陈院长的医院里治了一段时间,可情况并没多大改善。后来,听了杨得志的建议,刘帅决定去南京和上海试试其他治疗方法。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离开了我们。当时已经八十岁的刘帅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刘帅是在1926年泸顺起义那会儿和陈毅结识的,之后他还参加了南昌起义,跟陈毅一起在江西苏区共同打仗。
尽管两人已经分开,但他们的情谊依旧深厚。1942年10月,是刘帅五十岁的生日,华中军区的陈毅特意送上了贺词,还把刘帅和孙武、吴起、范仲淹、韩琦这些历史名将相提并论,从这就能瞧出,刘帅在陈毅心里那是相当有分量。
刘帅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还是坚持来到陈毅将军的告别仪式上。他对着陈毅将军的遗像深情地说:“陈老总,您就是我的定海神针!”在场的人都被他这简单却深情的话深深打动了。
这一年,刘帅住进了医院,需要长期调养。多年的战争,让他浑身上下都是伤痕。而且,自打国家建立后,他的工作担子越来越重,刘帅的身体状况也就每况愈下了。
第二年,刘帅的脑子突然又不好使了。
1982年8月6号,中央同意了那封《致敬刘伯承同志的信》。信里头是这样说的:
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加上年纪已高,我没法参加马上就要开的第十二届人大会议了,也不再担任党政的领导职位。你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你的崇高品德,我们会一直记在心里,并且深深敬仰。
1986年10月7号早上9点40分,那位开国的大元帅离开了我们,享年94岁。
10月14号那天,后勤部的大厅里头播放着悲伤的音乐,这里头一回被布置得特别庄重,像个灵堂。柱子上裹上了黑布,还挂着一条条横幅。
一位了不起的人,静静地躺在花与翠柏之间,一面耀眼的红旗高高飘扬,他高大的身形仿佛就在眼前。身边是持枪肃立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守护着棺材的两边,庄重而坚定。
追悼会场面庄严,四周摆满了鲜花,好多党政领导和首都的大人物都来了。全国各地的三千多位老百姓齐聚一堂,在这位令人敬仰的开国元帅的葬礼上,表达了他们深深的悲痛。
在这次告别仪式的筹办人员里,有个广为人知的“特别遗愿”。
1976年10月的某一天,华国锋去探望了刘伯承。聊完天后,刘伯承对华国锋讲道:
我跟邓小平同志一起工作了五十多年,对他了解得很透彻。等我哪天不在了,希望邓小平同志能帮我料理后事。要是实在不行,我也不想去八宝山公墓,就让儿子随便找个荒地,把我的遗体安置在那儿算了。
关于这事儿是真是假,刘太行,他是刘伯承元帅的儿子,他以前也回应过这事儿。
刘太行心里明镜似的,知道邓小平和他老爹刘伯承那可是革命战友,关系铁得很。说到那个传得神乎其神的“特别交代”,他慢慢悠悠地说开了:老爹临终前,压根儿没提过要给他办啥纪念会,更别提谁来主持这事儿了。这么看来,那所谓的“特别交代”八成是后头人们传出来的,不一定真有这回事儿。
刘太行记得很清楚,刘伯承元帅走的那天,他一听到消息,立马就往医院赶。等他到医院时,发现杨尚昆和洪学智都已经在了。杨尚昆当时就跟中央的一位同志说:
咱们得琢磨琢磨关于刘伯承的纪念活动,毕竟他对中国革命那可是立下了大功,影响深远。
关于刘伯承的纪念活动,目前还没有定下来具体的计划,这事还得中央那边好好琢磨琢磨。因此呢,刘伯承这边也就没有啥特别的安排了。
刘太行稍微缓了口气,然后继续说道:“我爸的葬礼是按照国家的要求来办的。他这辈子一直都很守规矩,始终按照党章党规来行事,从来没有做过出格的事。”
刘太行觉得,他老爸这辈子就是守着纪律这条线,不管干啥,都是先拿党章党规来衡量,从来没有干过啥越界的事儿。
刘太行本人表示,“特殊遗嘱”这个说法其实早就传得沸沸扬扬了,但完全是无稽之谈。
16号那天,邓小平领着全家人去参加刘伯承的告别仪式。到了那儿,他见到了刘伯承的大娃刘太行和小娃刘太迟,俩孩子脸上都挂着难过的神情。
他含着泪水写下了一篇名叫《怀念伯承》的文章,里面满是真心的情感。尤其是提到“伯承长期生病,最后没能治好,我和他天天在一起,对他了解得非常深……”的时候,心里的难过真是说不出口。
后来,刘伯承将军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分成了六份,分别撒在了他生前战斗过的几个地方。四川泸州、太行山、大别山、淮海的宿县、南京军事学院,还有他的老家四川省开县赵家场,都迎来了他的一部分英灵。这些地方,都见证了刘伯承将军的英勇事迹,他的精神也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刘伯承将军走完了他的一生,不过他给老婆汪荣华还有孩子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精神宝贝。
就在这时候,邓小平的老下属找上门来,跟他聊起:“刘首长已经不在了,他留下的那些孩子,咱们是不是该多伸把手?他们受过挺好的教育,一直待在基层,感觉真是有点屈才了,没啥大出息。”
邓小平一听这话,马上就说,这样做可不行。就在大家一脸错愕的时候,他扭头看向车窗外,开口讲道:“伯承已经走了,你心里那点小九九,我懂。但那几个孩子,咱们是真的帮不上忙。要是真给他们走了后门,刘伯承同志在天上也不会安心的。”
实际情况就是,刘帅这一辈子都是个党性十足的英雄,对自己的家庭管教得非常严格。
【元帅治家】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住进了一个政府安排的四合院里。院子里头,就只有些老旧的家具:一个破烂的沙发,几条长条凳,两张小茶几,还有窗边摆着的一张小桌。除此之外,啥多余的都没有。阳光照进来,正好照在沙发上,那沙发上还缝着大块大块的补丁。好多来参观的人看到这一幕,心里都挺不是滋味,都琢磨着要给刘伯承添点新家具,但他每次都婉拒了大家的好意。
1950年快结束时,中央决定让刘伯承负责搞中国军队军事学院的准备工作。于是,他带着全家从北京搬到了南京,住进了一栋两层的小楼。刘伯承家一共有八口人,这房子空间不大,房间不够用,几个小孩子只能挤在一个屋里睡觉,生活上就有些不方便了。
军校那边的人老往刘伯承家跑,商量各种事儿。每次看到一群孩子挤一块儿,玩得特开心,他就跟刘伯承说:“要不咱们多建几间房,把这屋子好好翻新一下,孩子们就能撒开欢儿玩了。虽说小时候一块儿住着挺好,可往后怎么办呢?”
刘伯承摆了摆手,说道:“能有个挡风避雨的地儿,咱的家就算不错了。眼下国内经济刚稳当点,朝鲜那边又打起来了,财政上肯定忙得团团转,得省着点儿花。这军校的钱,是我跟陈老总那儿挪来的,咋能往自己身上使呢?”
刘伯承特别有毅力,但他的家境真的让身边人挺揪心的。就这样,刘伯承要去北京开会时,他的伙伴们悄悄跑到他家院子里,动手盖起了两间小屋。
刘伯承回到老家,一进院子,瞅见多了间房,脸立马拉长了。他绷着脸说:“说过多少次了,咱家条件不错,你瞅瞅,哪家普通人能住成这样?”打那以后,刘伯承一家硬是没住进那新房,而是把它让给了周围那些日子不好过的职工。
刘伯承一发火,大家都不敢再去动那房子了。之后,为了保证领导们的安全,他们出门都得换上便服。刘伯承的警卫员张福旺听到这事儿,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琢磨着:这下可好,首长终于能把那件有点旧了的军装给换下来了。
张福旺当天就跟刘伯承提了这茬,他讲:“你长得那么像当兵的,还穿着军装,难道有人会认不出你来?”刘伯承心里头一百个不乐意,但最后还是点头答应了这个新规定。
经过一番劝说,刘伯承总算是点头答应了。张福旺高兴得不得了,正忙着挑选做衣服的布料呢,结果被刘伯承一句话给打断了。他干脆地说:“别挑了,我看那块蓝色的就行,不贵还挺耐用。”张福旺听了,心里有点不痛快,嘀咕道:“您看您手下的兵,一个个都穿着毛料衣服,我好不容易给他们做套新衣裳,结果就选这么普通的布料,这也太没面子了吧?”
刘伯承轻轻摸了下他的脑袋,跟他说:“我身为领导,得更打头阵。咱们当领导的,得一门心思扑在发展上,不能整天就知道享乐。得时刻记着,我们党就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这点绝对不能丢!”
按规定,刘伯承完全可以去车管处挑一辆新车,以防万一。但他向来节俭,觉得如果自己花得多,政府分给老百姓的就少了,所以他还是继续坐着那辆老爷车。刘伯承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真的让他的孩子们很受触动。刘蒙就说过:“爸妈的所作所为,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从小就过着很朴素的日子。”
【刘帅后人如何了?】
刘太行是刘伯承大将军的儿子,他出生的那年头,正好是1939年,日本鬼子打进中国,抗日战争在太行山那一带打得火热。
那时候,刘伯承担任八路军129师的领头人,他和忻口那边的国民党军队联手,在娘子关跟日军干了一仗。
就在这紧要关头,刘伯承将军的夫人汪荣顺利诞下了一名男婴。
汪荣华找人帮忙写了封信,然后让人带给刘伯承,信里写着:“伯承,咱家小家伙昨天出生了,你觉得该叫啥名字好呢?”
这封信历经千山万水,好不容易才被送到了刘伯承的手中。刘伯承接过来,又拿了支笔,就开始写回信:
你们母子都好好的,我心里真挺高兴的。但这次打仗打得实在太猛了,咱们没能见着他。既然他是太行山那边的人,那咱们就给他取个名儿,叫刘太行吧。希望他能像那座山一样,既深沉又有力量。
刘太行过得挺不容易,在太行山那会儿,他住的地方条件特别差。他总是又吐又拉,这让当妈的汪荣华心里头十分焦急。
刘太行过了一岁生日后,徐向前就带着他去了延安。从那以后,他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而且还开始学科学和文化知识,日子越过越美。
解放后,刘太行听了他老爸的建议,决定加入哈军工,专门搞无线电研究那一块儿。
刘太行靠着自己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奋斗,从一个平平无奇的士兵,一步步晋升成了让人钦佩的少将。他最开始是名无线电老师,但后来不断晋升,最终坐上了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的位置。
大家老夸他,说他跟他老爸一模一样,老实可靠,做事踏实,还特别拼,一刻不停歇地干活......
退休后,刘太行没要党和人民给他的那些光环,而是怀揣着老爸“前半辈子打仗,后半辈子办学”的梦想,跑到了太行山脚底下,给老家和乡亲们盖了一所希望小学。
刘蒙,刘伯承的次子,他和大哥有着诸多共通的经历,俩兄弟感情特别深厚。刘蒙和他大哥,从小到大,经历了很多一样的事情。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家里头最好的。
刘蒙在清华大学读书那会儿,特别喜欢文学和书法,这为以后他写《刘伯承传》和《青年刘伯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刘蒙完成学业后,直接进了军校,专攻无线电技术。等他在军校学完出来,就直接拿到了少将军衔。
我以前在中国外交部门工作,被派到芬兰和爱沙尼亚。在那段时间,我努力促进了两国的友好关系,算是为两国友谊的发展尽了一份力。
刘太迟是刘伯承最小的儿子,他走上了和两个哥哥一样的道路,在空军技术领域里不断努力。他起初只是个普通士兵,但凭借着不懈的奋斗,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将领。
刘家的荣耀仍在继续,刘伯承将军的三个闺女个个都不简单。她们都表现得非常优秀,继承了刘伯承将军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刘家真是人才辈出,刘伯承将军的女儿们也在各自的领域里大放异彩。
刘伯承有四个闺女,老大刘华北命挺苦的。1945年6月,在延安的保育院里,她被那些反动的敌军给害了。
二丫头刘弥群,在我们家三个闺女里头,就她一个铁了心要去当兵。她从北京航空学院学成出来,现在已经是少将了。以前啊,她还在空军指挥学院当过副院长呢。
三丫头刘解先,心里头就想着给大伙儿服务,她手艺高超,早年间在北京陆军后勤医院内科当过大夫。老四刘雁翎呢,跟三姐刘解先一样,对当兵这事儿不感冒,但特喜欢医学。她以前是在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部门干活,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里头的一员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