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0年代末,众多如汪小姐般的职业女性涌入外贸业,亲历其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了首批受益于改革开放红利的人士。
红红55周岁生日已过两日。她1986年进入上海外贸学院国际经济专业学习,此后在外贸领域奋斗超过三十年。
当时国内有四所培养外贸人才的直属外经贸部学校:北京外贸学院、上海外贸学院、并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广州外贸学院及并入南开大学的天津外贸学院。
新聘外贸人员多出自四所外贸专业院校。国内外贸公司迅猛发展,人才紧缺,故多招本地毕业生。外省考入上海外贸学院者,毕业后多返回家乡外贸公司就业。
红红毕业后在江苏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徐州子公司任业务员,本科生初入职薪资120元,需深入工厂监督生产,还要出差广交会、华交会拓展客户。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主要依赖劳动力产品走向世界,如手工制品。红红负责羊毛地毯业务,该业务利润丰厚,客户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
中国当时实行外贸代理制,外贸由国企掌控,普通工厂无进出口权,需依赖外贸公司。上海多家外贸企业有直接进出口权,与省级公司同级,企业通过这些公司配额出口产品。
许多业务在上海达成。上海当时为外贸最佳地点,虽外贸公司总部有在北京,深圳亦迅猛发展,但上海的环境在各方面均最优,无可替代。
《繁花》刻画外滩27号,令红红忆起外贸大楼。当年供应商络绎不绝,想拿配额必去预约,仅给20分钟至半小时洽谈,谈完即走,无再谈机会。
首批进入办公室工作的白领女性,她们是职场新风貌的代表,以专业能力立足,展现着现代女性的独立与自信,成为职场不可或缺的力量。
红红95后的女儿锐锐已投身外贸。她幼时,红红常出差,奔波国内城乡,甚至出国参加羊毛地毯交易会,鲜少陪伴在侧。
锐锐幼时不知母亲职业,只见其归家总带世界各地小礼:法国车模、非洲象牙饰、日本文具等。至初中,母亲赠其香港出差购得的欧米伽手表。
90年代末,红红游历世界多地。因欧洲人普遍爱用地毯,她常赴巴黎洽谈。一次出差归来,女儿锐锐已不识母。红红回忆,自己陪伴少,常出差,错过了锐锐成长。
红红除参加专业展会外,还多次参与中国援非项目,频繁前往喀麦隆、加蓬及中非共和国等地。
红红随政府代表团赴非洲多次,历时三年,频繁洽谈合作,考察包括援建水泥厂、投资纱锭设备等项目,均因环境生态问题未能成功。
故事具有多面性。徐州一乡镇企业,濒临倒闭之际,恰逢非洲原木不断运入国内,借此机遇进口木材,企业得以重生。
我们陪同老外穿梭于各工厂间,四五人挤乘一辆桑塔纳。汪小姐忆起昔日驱车赴诸暨,也是泥泞小路,遍访各厂,感触颇深。
Karen所在的日资公司要求女员工每日更换服装,避免休闲装扮,且需化淡妆上班。公司为此每季度提供服装费用补贴。
Karen公司在虹桥开发区,毗邻昔日上海时尚地标友谊商城,专售进口商品,奢侈品亦不乏其列。午休时,她与同事常至此购物,千元鞋履、千元以上套装均属平常。
相较之下,早于红红进入外贸公司的业务员,更似国营体制配货员,不懂外语,仅负责储运相关工作。
进入外贸公司时,领导多非外贸专业出身,需依赖业务员成长,如与外商交流、获取订单、监督装运。管理协调佳则共进,否则各自为政。
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我们需以价格合理促合作,更要赢取尊重。红红婚礼之日,有英国客户特地前来参加,共襄盛举。
时势的发展往往催生出英雄人物,他们顺应时代潮流,展现非凡才能。这一观点强调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英雄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1995年,Karen与丈夫在上海购得一套100多平三室一厅的商品房,总价30多万,无贷款,家中资助购房,两人承担装修与家具费用,为当时普通住宅。
1996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通货膨胀严重,Karen月薪达4600元。公司还提供外地旅游、生育及医疗补贴等隐形福利。
Karen回忆,她和丈夫月入七八千,无经济压力,故每月都开销殆尽,周末必逛伊势丹、八佰伴购物,享受生活,虽不储蓄,却乐在其中。
国企外贸公司情况不同,职员升职加薪按部就班,每两年升一级。奖金提成依据工龄,优先考虑老员工。年轻业务员工作量大,收入却最低。
业务员如红红,手握客户、货源与经验,纷纷离职原公司,或做外商代理,或成外贸个体户赴深圳创业,少数则选择移民海外。
2003年,红红离开十年外贸单位,注册了资本超500万的公司,为国内最后一批获经贸部批准进出口自营权的11家外贸企业之一。此后,中国全面放开进出口自营权。
进出口权放宽后,红红创业受重创。业务员带走客户自立门户。乡镇企业崛起,价格战加剧,外贸业务愈发艰难。
从生产至运输,各环节中,正品与次品并存。每一步都追求成本压缩,导致质量大幅下降。
科技现对外贸行业影响加剧,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等新形式频出。红红认为行业普遍焦虑,因新兴形式或品类难持久,往往不超过三年。
1999年后,Karen随90年代末移民潮赴加拿大,并从公司离职。她认为《繁花》最真实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兴奋、有奔头,一心赚钱,追求美好生活。
红红历经30余年,从国营到创业,亲历完整外贸链。她期望业内企业发掘更多商机,但强调君子爱财,社会责任为先,不必唯利是图。
从下述资料中,再次审视上海九十年代的风貌,探寻那段时光的独特印记。
第一批上海炒股人并未都一夜暴富。股市投资存在风险,收益因人而异,并非所有人都能迅速获得巨大财富。
《繁花》中,富豪常聚的黄河路,展现了上海的一段璀璨繁华,如同金光交织的绮丽梦境,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