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毛刘最后一次谈话,毛主席:回去后好好学习,保重身体

漫步时光旧梦 2025-04-26 09:49:21

1967年1月13日那晚,毛主席和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见了最后一面,聊了聊天。这次相聚,成了他们两位领导人之间的最后一次交谈。

在这次见面聊天时,毛主席不光问了问刘少奇最近怎么样,还给他推荐了几本好书。

说起这事儿,不光是刘少奇本人,就连他身旁的那些工作人员,都记得清清楚楚,印象深刻。

李太和,刘少奇的卫士长,聊起了往事:“那次聊天大概也就半个多小时吧,结束后主席亲自送他出门,在大门口和他握了握手,还特别关照他说:‘你得好好努力学习啊。’”

一回来,刘少奇就赶紧吩咐秘书翻找几本书,这些都是毛主席之前跟他提过的。其中有一本是黑格尔的作品,还有一本则是费尔巴哈写的。

那时候,主席很关心地说:“少奇同志,你可得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喽。”

考虑到主席那时候的健康情况,这句话真是发自内心的关怀。

回家后,刘少奇满脸笑容,看起来特别高兴。

那时候,毛主席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但他还是坚持和刘少奇说话,这足以看出他们俩之间的感情有多深。

那么,毛主席和刘少奇之间到底有啥故事呢?他们是怎么建立起那么深的感情的?

【一、因共同的革命目标结识】

1922年8月份,在长沙有俩年轻人碰了头。一个是刚从俄国学成回来的学生头头,另一个呢,是管着中共乡下事务的干部。

不过,你别看他们俩身份天差地别,其实有好多地方都挺像的。

比如说,他们俩都处于风华正茂的年纪,一个是24岁,另一个则是29岁。还有啊,他们俩都斗志昂扬,心里揣着同一个梦想,那就是筹划安源工人的大罢工。正是这个共同的革命志向,让原本天各一方的两人走到了一起,也为他们日后几十年的深厚友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候,大家压根没想过,当初那些还带着点稚嫩的小伙子,以后竟然都成了党中央响当当的领头人物,长久地被后人铭记。这两个人,就是毛泽东和刘少奇。

1922年那会儿,他俩头一回碰面,就都觉得对方挺不简单,心里头都给对方打了个高分。说不定这就是缘分,让俩人在后来搞大罢工时,配合得天衣无缝,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不久,毛泽东和刘少奇因为表现出色,赢得了安源工人们的广泛认可,他俩的名字在工人中间渐渐传开了,变得家喻户晓。

安源工友们一起动手,写了本《工人记事》,讲的就是那时候大罢工的事儿。书里头,他们夸毛泽东脑子转得快,点子多,还夸刘少奇胆子大,真是少见得很。

后来革命路上,他俩慢慢熟络起来,聊天的话题也日渐丰富。某天,毛泽东直接问刘少奇:“少奇,成家了没?”

刘少奇摆了摆手,毛泽东见了,心里头为老朋友直犯嘀咕。他赶忙和杨开慧合计了一下,打算找个合适的人,给刘少奇张罗张罗,把他的终身大事给办了。

真没想到,毛主席牵的线还真就成了。1923年4月份,多亏了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帮忙,刘少奇和他的相亲对象何葆贞,在安源俱乐部简简单单地把婚给结了。

刘少奇心里特别感谢毛泽东,因为毛泽东总是为他考虑周全。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他们俩就得分开了。

刘少奇刚结婚没多久,就赶上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要开的时候。到了6月份,毛泽东被党中央安排去广州开会,他这一去就当上了中共执行委员会的委员,从此以后,他就一直在党中央这边干工作了。

刘少奇决定留在安源,和李立三交接工作,他挑起大梁,继续带领这里的工人们闹革命。

短暂的离别没能动摇他俩的革命信念,他们打算在不同的地方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刘少奇一边组织工人搞运动,一边还不忘推广共产党的方针和思想,想让党的影响力变得更大。

1924年12月的时候,刘少奇带头搞了个安源党校。这可是咱中国共产党头一个党校,意义重大得很。刘少奇下了不少功夫,硬是把安源工人俱乐部搞成了个红色的小天地,跟“小莫斯科”似的。

在革命的火热岁月里,战友的情谊绝不会因为忙碌而淡忘,反而,这种特别的情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深厚。

下班后,刘少奇心里一直惦记着他的老战友毛泽东。

1927年那会儿,蒋介石突然背叛了革命,搞了个大名鼎鼎的“四一二”大叛变。毛泽东一看这情况,立马就行动了,他带着全国的农民协会,发了个叫《声讨蒋介石》的电文,说白了就是表达对这事儿的不满和愤怒。

都说“大风才能看出草的坚韧,烈火才能炼出真金”,真正的朋友就是在关键时刻能站出来的。就像刘少奇和毛泽东,每当毛泽东在革命上碰到棘手问题,刘少奇二话不说就去帮忙。

“四一二”事变后,共产党的革命事业跌到了谷底,挨了重重一击。为了扭转局面,毛泽东站出来带头,搞起了秋收起义。没多久,他们就往井冈山赶去,打算在那里建起咱们的第一个农村革命基地。

不过,等毛泽东带着队伍到了井冈山,那地儿还啥都没整明白呢,啥都得从零开始搞。看着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那么不容易,刘少奇就决定去天津了,他要在白区干活,就在敌人鼻子底下搞活动。

这个行动里头的困难和危险,不用说也能猜到几分。不过多亏了刘少奇的帮忙,毛主席才能在井冈山安心站稳脚跟,发动老百姓。

后来,王明那套错想法子盛行的日子里,毛主席和刘少奇都挨了整,掉进了人生的难关里。但他们俩没垮掉,反倒咬咬牙挺住了。在那段不容易的日子里,他们俩互相给对方打气,互相鼓劲。

1934年没过多久,因为王明指的路不对头,中央的第五次反围剿没成功。没办法,党中央只能决定长征,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都跟着队伍走了,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后来开了遵义会议,大家都觉得毛主席领导得好。刘少奇在那次会议上也明确表示支持毛主席。

那时候,刘少奇站了出来,讲了一番很有分量的话,给毛主席打气助威。

毛主席心里头特别感慨,接着他就高兴地跟红三军团的头儿彭德怀说:“给你介绍下,这位是刘少奇同志。他啊,老早就加入了党,现在还是咱们中央的大委员呢。在我们这儿,他可是个响当当的工人头儿,特别会搞工人运动。”

这段话充分展现了毛主席对刘少奇的赞扬。脑补一下毛主席那满脸自信和喜悦的神情,真让人怀念起那段光辉岁月,心里头直痒痒。

【刘少奇:默默无闻的陪伴者】

在毛主席经历那段艰难岁月的时候,刘少奇无疑是个靠谱的伙伴。他一直陪在毛主席身边,共同面对那些黑暗的时刻。

红军走完长征路后,毛主席和刘少奇立马动手搞起了抗日的大联合。那时候,毛主席负责把握大方向,刘少奇呢,就忙着写理论文章,引导大家的想法。反正他们俩合作得很好,啥事儿都进行得挺顺当。不过,刘少奇写的那些理论,没多久就招来了好多反对和疑问的声音。

这到底是为啥呢?

其实,问题不在于他写得不对或差劲,而是他的理论总能精准戳中社会问题的要害。他表达得太直接了,这让很多人心里不舒服,他们大多受不了这种毫不拐弯抹角的表述方式。

当重重压力如山般压来,当有人直接指着鼻子开骂,毛主席勇敢地站了出来。1937年6月,他发表了一场长篇大论,清晰地说:少奇的报告,其实大体上是对的……他就像个看病下药特别准的大夫。

由于毛主席亲自站出来发表讲话表示赞同,大家这才慢慢冷静下来,认真思考起刘少奇的理论。多亏了毛主席的这份认可,刘少奇才顺利渡过了眼前的难关。

不过,毛主席支持刘少奇,不光是因为两人关系好,刘少奇写文章的本事那真的是没话说。和刘少奇相处久了,毛主席对他那是越来越敬重,特别是对他的理论文章,那是相当欣赏。就拿1939年7月来说吧,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讲了一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那叫一个精彩。

结果,毛主席对这篇文章是大加赞赏,还专门写了评语夸它呢。

支持正面风气,抵制歪风邪气!这篇文章写得真棒,意义重大,得赶紧发表出来。没过多久,有名的整顿风气运动就拉开了序幕。

在这次特别关键的行动里,刘少奇绝对是毛主席的得力干将。

那时候,那场景真是让人大吃一惊,不难看出刘少奇和毛主席两人的关系特别铁,合作也非常默契。有资料说,整风运动让我们党的思想统一了起来,大大扭转了之前那种太冲动的思考方式。

在那段时间里,刘少奇同志办了一件挺重要的事情。1943年6月29号,刘少奇在政治局开会时,直接说了这么一句话:所有的共产党员,都得紧紧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的党中央周围。这话可不轻,因为它算是给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开了个头儿。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清楚,毛主席精心策划,共产党成功拿下了辽沈、淮海战役,还顺利解决了平津战役。解放战争一打完,咱们中国人民算是能挺直腰板了。到了1949年10月,新中国横空出世,毛主席当上了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刘少奇同志则是副主席。刘少奇作为主席的好帮手,那可是位高权重,责任重大。

【感人的最后一次会面】

之后,上班那会儿,他们俩在想法上开始有了点不一样。

大跃进搞砸了以后,农业这块儿受到了挺大打击。看到这种情况,刘少奇觉得,如果把生产上自己做主的权利交给农民,那粮食生产的问题或许能好解决些,还能让农民兄弟们更有干劲儿。所以,他挺支持这么做的。

可到了1962年8月北戴河开的那个会上,主席站出来说了话,把“单干风”狠狠批评了一顿,明摆着就是对刘少奇那套发展路子不满意。

两个人在发展道路上有了不同看法,吵了起来。当毛泽东提出批评后,刘少奇马上进行了自我反省,并保证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1966年3月份,苏联共产党准备开他们的二十三大,就邀请咱们国家也派些代表过去参加。刘少奇呢,就召集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了个会,他说咱们得派人去。但这个主意后来又被毛泽东给拒绝了。

1967年1月13号那天,毛泽东和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见了最后一面,还聊了聊天。这事儿,在咱们国家历史上,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一出大戏。

根据卫士长李太和的回忆,毛主席给刘少奇推介了三本书,还特别关照他:“要用心学习,同时也要注意身体。”

离别的时候到了,主席心里真舍不得这位跟了自己多年的老伙伴。他们虽然在一些政治观点上有不同看法,但心里头对彼此都是非常尊敬的。

聊天时,刘少奇给出了一些建议,但毛主席没有直接回应他。打那以后,他们俩就没再见过面。不过呢,尽管在那段时间里,他们有些看法不一样,刘少奇对毛主席还是非常敬重,心里那股热乎劲儿一直没变。

刘少奇一到家,就跟老婆王光美讲:

遇到那三年困难时期,大家看法不一,因此主席也受到了不少社会上的指责。他自己也很难压抑住情绪。他比我更有远见,能看得更远,想得也更周全。

然后,他继续说道:“主席对我有一定的约束,但群众一旦被激发起来,连主席自己也难以掌控局面。主席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关键时刻,他能站在比我们更高的位置,看得更远;更关键的是,当有些想法暂时无法实现时,他不会固执己见。”

很明显,毛主席和刘少奇之间一直存在着相互的敬重。

【结语】

毛主席和刘少奇是多年的老战友、老伙伴。他们一同经历过许多风雨,是并肩作战的老同志。

他们一路走来,在好多革命的风雨岁月里,都给了对方很大的帮助。就这么携手并肩,硬是把新中国带上了持续前进的道路。

尽管到后来,他们俩有时候会看法不一样。但话说回来,谁能一辈子跟好朋友不起点争执呢?

尽管两人之间有些分歧,但他们心底里依然对彼此充满尊重和敬意。那些小打小闹,根本动摇不了他们深厚的情谊。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