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太监杀皇帝,乱政甚于明朝,为何皇帝明知如此还依赖他们?

惜寒评历史 2023-02-15 02:49:06

众所周知,唐朝的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玄宗李隆基创造的太平盛世,将唐王朝一步步拉入军阀混战,国将不国的深渊。

唐肃宗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地方藩镇势力也就此坐大,中央无力驾驭。而在中央,宦官势力也逐步抬头。在唐代中后期,宦官甚至一度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巅峰。

公元820年,宦官王守澄与陈弘志合谋杀害了唐宪宗,册立穆宗,这为唐代宦官直接杀死现任皇帝另立新帝开创了先河。

自唐宪宗以后,除唐敬宗外,穆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六位皇帝均由宦官拥立,皇帝的生命与权力被攥在宦官手中,宦官权势达到巅峰。

令人疑惑的是,即便唐朝君臣都知道依赖宦官的弊端,但却没有哪位唐朝皇帝真的下手彻底剥夺宦官的权力,反而越发依赖宦官。个中原因,值得细细深究。

一、 从刑余之人到手握权力

1. 唐初对宦官的严格控制

唐朝末年的一位宰相崔胤曾说过:“国初承平之时,宦官不典兵预政”。也就是说,在唐朝初年,唐朝对宦官严格控制,不让宦官参与政治与军事事务。

从唐太宗李世民对内侍省的制度设计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对宦官的严格控制。内侍省是唐代宦官的管理机构,唐太宗曾立下制度“内侍省不立三品官……不任以事,惟门阁守卫,廷内扫除……”(《旧唐书》)。

唐太宗时期,在宫内的宦官官品最多不过四品,不能做三品官(九品官制,一品最高,九品最低),这就将宦官的上升通道封死,限制了宦官掌握最高权力。此外,宦官在宫内不能承担其他与政治有关的事务,只能负责一些守卫、打扫卫生的杂务。

从中不难看出,唐太宗李世民充分吸取了东汉宦官专权的历史教训,试图从制度层面将宦官专权扼杀在摇篮里。

2. 唐玄宗开启的潘多拉魔盒

尽管唐太宗设立了严密的防范宦官掌权的制度,但是随着唐朝国力日益上升,歌舞升平日久,后来的君主已经逐渐淡忘了宦官专权的威胁。

于是在太平天子唐玄宗李隆基手中,宦官开始真正手握大权。

《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以恩宠,拜大将军,阶至从一品”。也就是说高力士身为一个宦官,却突破了唐太宗的规定,担任了从一品官位。此外,高力士身为大将军也接触到了军权,这也打破了太宗设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规定。

与此同时,唐玄宗李隆基还让高力士帮忙处理政务。《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令高力士省决章奏”,很多奏章甚至不是唐玄宗本人批阅,而是由高力士代为批阅。

到唐玄宗晚年怠惰之时,一度发展到“每四方进奏,必先呈力士……小事便决之”(《旧唐书》)。很多地方上的小事不再传到唐玄宗案前,而是由高力士直接处理完毕。高力士掌握了类似明代司礼监太监一样的批阅奏折、处理简单政务的特权。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宦官尚未拥有匹敌皇权的权力,高力士依旧忠心耿耿地服务于唐玄宗。

根据《新唐书》记载,高力士“小心恭恪,日侍左右”。尽管高力士位高权重,但他依旧是附着于皇权之上的。

不过,唐玄宗毕竟全面突破了唐太宗确立的旧制,打开了宦官专权的潘多拉魔盒,拉开了日后唐代宦官威胁皇帝的序幕。

二、 一手朝政一手军政

1. 宦官作为皇帝爪牙把持朝政

安史之乱以前,高力士虽然参与了一些朝政处理,但是高力士仅仅在一些小问题上拥有决策权,在大政方针上还是要由唐玄宗下决定。

安史之乱后,皇帝对权臣、骄兵悍将心有余悸,不再信任外朝臣子。如肃宗就曾对李林甫恨之入骨,他曾对手下人说,如果攻克长安,他会“发其冢,焚骨扬灰”(《资治通鉴》)。可以看出,唐肃宗对李林甫这个奸相、权相极其痛恨,恨不得将其挫骨扬灰。

与此同时,在安禄山攻克京师之时,许多朝臣纷纷主动降贼。据《资治通鉴》记载:“百官受安禄山父子官者陈希烈等三百人”。这让唐肃宗对朝臣大为失望,加深了皇帝对将相的猜忌。

正因如此,唐肃宗便进一步任用宦官参与朝政,以此分化宰相的权力,避免出现李林甫一样的权相。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肃宗时期的权阉李辅国“政无巨细,皆委参决”(《旧唐书》),李辅国有权参与大大小小的国家事务决策。

不仅如此,李辅国的官职已经不局限于宫内官,而是堂而皇之地担任外朝官职,他曾担任兵部尚书、司空中书令,他还以此参加廷议,侵夺了唐代宰相的权力。

除此之外,宦官对皇帝的人身依附也是皇帝大胆启用宦官的重要原因。唐代皇帝将宦官视作家奴,如唐宪宗在派遣宦官吐突承璀为淮南监军时,对宰相李绛说道:“此家奴耳……若有违犯,朕去之轻如一毛耳”。

由此可见,唐朝皇帝明知有宦官专权的风险还在安史之乱后任用宦官,正是因为唐朝皇帝相信自己能够控制住这群家奴。

如此一来,在君主对朝臣、大将猜忌加重的情况下,引入宦官作为皇帝爪牙监控朝政似乎就成了唐朝皇帝的必然选择。

可惜的是,这些宦官一旦掌握了外朝权力,便不再受唐朝君主严格控制。

如唐肃宗晚年,李辅国手中权力日益膨胀,据《资治通鉴》记载,“三司府县鞠狱,皆先咨辅国……称制敕行之”。李辅国还掌握了中央与地方的司法权,并代天子下敕,其权力甚至超过了唐朝的宰相。

正因如此,司马光敏锐地意识到,李辅国的权力已经到了“不能复制(不能被君主再度操控)”的地步(《资治通鉴》)。

在肃宗晚年,李辅国竟然“矫诏移上皇居西内”(《资治通鉴》),直接软禁唐肃宗。不仅如此,在唐代宗即位之初,李辅国竟然对唐代宗说:“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资治通鉴》)。

这句话看似谦卑,实则大逆不道,李辅国对唐代宗说,你只要好好在皇宫当皇上,做个傀儡即可,外朝的事物就由我一个人负责就可以了。宦官当权,天子垂拱,确实是令人吃惊的场景。

2. 手握军权的宦官

安史之乱后,唐代宦官不仅逐渐掌握了朝政,还进一步把持了中央军事大权。在唐德宗时期地方藩镇兵叛乱,唐德宗面临着藩镇兵包围京城的困境。此时,他仓皇召集由文臣白志贞率领的禁军,但没有一人奔赴,只有霍仙鸣等率领百余名宦官护驾德宗逃往奉天。

此事之后,德宗再也不信任由文臣、武将统领的军事力量,开始将中央禁军交由宦官统领。在唐德宗返回长安后,“凡握兵多者,悉罢之”(《旧唐书》)。然后,他任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别掌管左右神策军(唐代中央禁军核心编队),使之成为中央最主要的武装力量。

此后神策军扩大到15万人之多,在唐朝后期形成了“京师兵柄,归于内官”(《隋语史》)的局面。

这种局面一方面有利于皇帝专权,防范地方藩镇反攻中央;但是另一方面,这使得宦官可以肆无忌惮地打击文官势力。如唐文宗时期,文宗曾任用郑注、李训等人革新朝政,遭到宦官势力反扑。

宦官动用神策军大杀朝臣,当时朝臣被杀者高达七百余人,甚至有不少朝臣全家被灭。这使得宦官势力进一步膨胀,埋下了宦官威胁皇权的引子。

此外,唐朝君主还有意识地利用宦官掌握边军。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历代君主都在边军中设置监军,由宦官出任。

这种制度是为了控制日益骄横的藩镇势力,避免藩镇反抗中央。

在唐代中后期,宦官监军制度逐渐完备,在各个藩镇都形成了自己的常设机构,称作监军院。

可惜的是,宦官监军制度的发展也超出了唐代皇帝的预期,充任地方监军的宦官不仅抑制地方藩镇,还反过来与朝中宦官勾结。双方合作,增强了他们的军政实力,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关系网络,为唐代后期宦官随意杀害、更换皇帝提供了便利。

总结

唐代初年,有鉴于汉代宦官专权的历史经验,唐太宗设置了严密控制宦官的规定。

可惜的是,承平日久,后代子孙逐渐忘记了这种祖宗之法。在唐玄宗时期,宦官势力开始抬头,逐步干预朝政。

安史之乱后,唐代皇帝的君主权威开始下降,为了有效遏制朝臣和地方藩镇势力,唐代君主选择利用家奴宦官控制朝政和军权。

这本是唐朝君主的自主选择,他们相信能够有效控制宦官手中的权力,可惜的是,事与愿违,宦官权力日益膨胀,最终反噬了唐代皇帝。

参考文献

1. 李锋敏.论唐代中后期宦官权力及其政治影响[J].甘肃高师学报,2007(03):69-71.

2. 裴书研.浅析唐代宦官专权的演变及其原因[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5(06):84-87.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