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秀兰,今年四十五岁,出生在湖南一个小乡村。
初中毕业后,我没能继续读书,因为家里穷,父母供不起我和弟弟一起读书。
后来,我在镇上的工厂打了几年工,二十三岁那年,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张建国。
他家也在农村,条件和我家差不多,建国比我大三岁,当时在县城的建筑队干活,收入还算稳定。
结婚后,我们就在县城租了房子住,几年后攒下点钱,买了一套八十平的小房子。
这些年来,我和建国的生活算不上富裕,但也过得踏实。
我们有一个女儿,今年刚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都靠我们两口子和她自己勤工俭学支撑着。
建国现在自己接点装修的小活,我在一家超市做收银员,日子虽然忙碌,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可是,生活从三年前开始起了变化。
那年,我丈夫的小弟,也就是我小叔子张建军,带着老婆和儿子回了老家。
张建军比建国小五岁,年轻时脑子活络,大学毕业后就去了沿海城市打拼。
我们都觉得他有本事,可惜后来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债,连房子都卖了。
那年腊月,小叔子一家回到老家,没几天,婆婆就跟建国商量,让他们住进我们的房子里,说是暂时缓缓,等侄子高考完再搬出去。
一开始,我并不同意让他们住进来。
毕竟我们的房子虽然不大,却是我和建国这些年辛苦攒下来的家。
再说了,小叔子一家三口住过来,我们一家人住哪儿?
建国劝我,说是亲兄弟,不能见死不救,况且他们只是借住一阵子,等侄子高考完就搬走。
婆婆也不停地打电话劝我:“秀兰啊,建军现在是最难的时候,你们是他亲人,不帮他谁帮他?他儿子马上高考,咱总不能让孩子没个安稳的地方读书吧?”听她这么说,我也不好再坚持,只好咬牙同意了。
我们一家三口搬到了超市旁边的一间出租房,月租一千二,房子比原来小得多,环境也差。
但为了不让家庭矛盾激化,我忍了。
小叔子一家搬进了我们的房子,刚开始他们还算客气,逢年过节会带点东西来感谢我们,可时间一长,他们就像把房子当成了自己的,连个招呼都懒得打。
侄子高考那年,我心想着终于熬到头了,没想到事情却远没那么简单。
侄子高考结束后,我问建国:“你弟弟什么时候搬出去?咱们也不能一直住出租房吧。”
建国却支支吾吾地说:“我妈说了,侄子上大学还需要地方住,让他们再住两年。”
我听了心里一阵火:“他儿子上大学关咱们什么事?咱女儿上大学还得自己挣钱补贴家用呢!凭什么他们一家占着咱的房子?”建国低着头不吭声,我知道他心软,不想跟家里撕破脸。
我忍了又忍,想着既然是亲戚,能帮就帮,可没想到这一帮就是三年。
小叔子一家住得舒舒服服,连水电费都没主动付过。
我提过几次,婆婆就打电话来数落我:“秀兰啊,你怎么这么小气呢?建军现在还在还债,多不容易啊!再说了,住你家房子又不是不给你,等过几年还你就是了。”听着这些话,我气得直掉眼泪,却又无可奈何。
去年年底,我实在忍不下去了。
我们女儿在外地读书,生活费和学费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建国的活又越来越少,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我跟建国商量:“咱把房子卖了吧,换个小点的,剩下的钱补贴一下家用。”
建国听了犹豫不决,说:“那我弟弟一家住哪儿?”我冷笑道:“咱们一家三口挤出租房,这房子是他们的了。建国,我告诉你,这次我说什么都不会退让了!”
建国最终还是拗不过我,同意把房子卖了。
去年腊月初,我亲自跟小叔子说了这事,张建军听完脸都白了,支吾了半天才说:“嫂子,咱能不能再商量商量?这房子要是卖了,我儿子以后娶媳妇怎么办?”我当时火冒三丈:“你儿子娶媳妇关我什么事?房子是我和你哥的,我们卖房子是自己的事,没必要跟你商量!”
没想到第二天,婆婆就找上门来,劈头盖脸地骂我:“秀兰,你怎么这么狠心?建军一家都这样了,你还要断他们的后路!房子是咱家祖产,哪能说卖就卖?”
我气得直发抖:“妈,这房子是我和建国自己买的!再说了,建军一家占了三年,咱也算仁至义尽了。房子不卖,我们一家就得喝西北风去!”
婆婆听了却冷笑一声:“喝西北风怎么了?你们又不是没手没脚,建军可不一样,他现在正是最难的时候!”
那天,我和婆婆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建国拉着我走了。
回去的路上,我问建国:“你到底站哪边?是要房子,还是要你弟弟?”
建国沉默了很久,才低声说:“我站你这边。”
听到这话,我心里稍微好受了一点,但也知道,这件事不会这么简单就结束。
果然,房子挂出去没几天,小叔子一家就开始闹腾了。
张建军直接跑到中介那闹事,说房子是他的,谁也别想卖。
后来中介打电话通知我们,说房子产权有争议,暂时不能交易。
这下我彻底崩溃了,拿着房产证去找小叔子理论:“你还要不要脸?房子是我和你哥的,你凭什么拦着不让卖?”
张建军却理直气壮地说:“嫂子,这房子我住了三年,怎么也得有个说法吧!”
最终,我不得不请律师介入,这才把房子顺利卖掉了。房子过户那天,婆婆气得哭天抢地,拉着建国骂他不孝,说他居然帮着外人欺负自己的亲弟弟。我站在一旁,心里酸楚又愤怒,但却什么也没说。
现在,我们一家已经搬进了新家,虽然房子小了些,但总算是自己的。
至于小叔子一家,我听说他们后来租了个便宜的房子住,日子过得依然紧巴巴的。
婆婆虽然还在埋怨我们,但我不再放在心上了。
我知道,这三年帮亲戚的“教训”,已经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亲戚可以帮,但不能没有底线。
否则,谁来为自己的家负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