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战争中,普鲁士怎么做到单挑法俄奥三大强国的?

悠然历史 2020-07-29 12:28:16

自1701年普鲁士王国正式建国以来,直到1947年被盟军下令彻底清算,在这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有两场战争最需要注意。

一个是统一德意志的三次王朝战争,第二个则是腓特烈大帝时期七年战争。

在1754年到1763年的这段时间里,英普结盟共同对抗俄法奥三国的联合进攻。但英国的注意力并不欧洲大陆上,而是在遥远的北美洲和印度,于是在欧陆上的战争便演变成了,英国出钱,普鲁士以一国之力单挑俄法奥三国的联军。

当时普鲁士在经济、领土、人口等各个领域都比不上俄法奥三大强国中的任何一个,但普鲁士却在三国的联合进攻下,坚持了七年之久,是什么让普鲁士这样一个原先在欧陆默默无名的小国,可以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单挑三大强国?

首先,第一个原因便是普鲁士的军队实力很强大:

在大选帝侯威廉的时代,大选帝侯威廉通过勃兰登堡—普鲁士邦议会协定,与国内的容克贵族们达成协定,一方面容克拥有了对农民和农奴更大的支配权力,而另一方面容克也得到了在普鲁士常备军中担任军官的特权,声名远播的普鲁士军官团正式成立,成为了未来普鲁士常备军中的核心力量,这也是未来德意志军官团的前身。容克大多出生贵族家庭,拥有更好的教育基础,在成立之后更是不断吸收欧陆各国先进的军事成果,加强自身,成为欧陆专业素质最高的欧洲团队。在二战后斯大林更是直言,只要我们枪毙5万名德国军官,德国就会变得人畜无害。

除了拥有高素质的指挥团队,普鲁士军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统治者很看中军队建设。在“士兵国王”腓特烈一世的时代,普鲁士用于军队建设的财政支出可以高达一年全部财政支出的4/5,这种疯狂的军事投入,使得普鲁士虽然人口、经济比不上欧洲其他强国,但是他的军队却可以排到欧洲第四,同时率先采用铁制推弹杆,对士兵进行严格训练,让普鲁士成为了一支完全可以抗衡欧陆的强大陆军。

第二个原因,便是英国大量的财政支援:

英国想要争夺在海外贸易和殖民地上的利益,很需要在欧陆上找到一个帮手来帮助自己牵制诸如法兰西、西班牙等强国,而普鲁士在王位继承战争中夺取了原本属于奥地利的西里西亚,急需要寻找一个盟友来应对奥地利的反击,在俄法奥已经结盟的情况下,双方一拍即合。在整个七年的战争期间,英国给予了普鲁士大量的财政支援,使得普鲁士有足够的资金来招募大量新兵和征集雇佣兵来为自己打仗,保证了普鲁士有进行长期战争的实力。

第三个原因,则是当时的战争还只是内阁战争,不是民族战争:

18世纪的战争和19、20世纪的战争形态有很大的不同,在欧洲大陆各国普通人的眼中,打仗就是国王的事情,而普通人需要做的只是按照情况缴税,在民众中完全看不见战争的影子,被征服的国家和省份都理所当然的适应了新政局。例如,当西里西亚在奥地利的占领下时,西里西亚人就拥戴他们昔日的特蕾莎皇后,而等到普鲁士重新占领西里西亚之后,西里西亚人又转而投靠腓特烈。在占领了萨克森之后,萨克森人乖乖的缴纳了税金,对占领区的征税也是七年战争期间普鲁士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玛利亚·特蕾莎,“宁可卖掉最后一条裙子,也绝不放弃西里西亚”

第四个原因,则是腓特烈自己能力非凡:

在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将自己的个人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他在战场上依靠自己的军事天赋,不断取得胜利,先后在罗斯巴赫战役、洛伊藤战役还有措恩多夫战役中击败人数远多于自己的敌军。另一方面他则仔细观察欧洲各国的局势,认为法国的主要战略目的是和英国争夺海上贸易和殖民地,于是在罗斯巴赫战役之后便与法国心照不宣的停战,结果在整个七年战争期间,法军再也没有对普鲁士西境产生过多大的威胁,使得普鲁士的敌人从三个变为两个。

除了这些之外,真正让普鲁士可以在七年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则是腓特烈自己的坚韧品质。七年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普鲁士军队小而精锐,因而在罗斯巴赫、洛伊藤这些战役中不断取胜;第二个阶段,普鲁士军队虽然有所损失,但是精锐尚存,可以和敌军僵持;第三个阶段,则是七年战争的最后三年,1759年普军在库纳多斯夫战役中被俄奥联军击溃,普军战斗力直线下降,也正是在这三年,腓特烈大帝才真正有资格获得“伟大人物”这一头衔。在七年战争的最后三年里,腓特烈在极度缺乏希望的情况下,以非凡的恒心、韧性和毅力,还有苦行僧般吃苦耐劳的能力,让普鲁士真正迎来了历史的伟大转折,可以说除了腓特烈之外,再没有多少人可以像他一般坚韧。

“勃兰登堡王室奇迹”固然是天大的好运,但是与腓特烈的坚韧不拔密不可分,长达七年的漫长战争早就让奥地利、俄国的国库空虚,他们的军队也早已精疲力尽,漫长的战争早就耗尽了奥地利军队、俄国军队一开始的愤怒和野心,剩下的就只有无止境的苦难、焦虑和死亡,此时英法之间的战斗已经决出胜负,而坚韧不拔的普鲁士显然无法被击溃,最终俄国做出了让步。

这一点从叶卡捷琳娜大帝成为沙皇之后虽然没有继续和普鲁士的盟约,但却保证和约的生效就可以看出,此时的俄国的战略目标已经发生了改变,对普鲁士的进攻已经失去了意义,只是单纯对国力的浪费,而奥地利也是如此,双方最终签署《胡贝图斯堡和约》,普鲁士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它跟三大强国打成了平手。

腓特烈的钦定画像,没有战场上的英姿,只有一个疲倦、憔悴、忧虑、严肃的老人

自从之后,普鲁士便正式成为欧洲第五强国,但腓特烈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普鲁士本身还没有成为一个强权国家,于是在七年战争结束后,他便把精力转移到国家建设和教育投资上,并在之后和俄、奥两国一起瓜分波兰,让普鲁士的领土扩大了1.6倍,人口也由300万增至500万,为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的统一和复兴放下了第一块基石。

关注我,还有更多的惊喜!!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1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