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两大天骄,谁更强?你更喜欢哪一位?

国学传播 2024-04-15 01:25:29
引文

苏轼开创了宋词豪放派,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一员大将。

苏轼和辛弃疾堪称豪放派的绝代双代!

那么,在大家的眼中,单论豪放风格的宋词,苏辛二人谁更强呢?

你更喜欢哪一位呢?

文化,宋词,苏轼

周济的苏、辛比较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之;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 

苏辛虽是并称,但苏轼的闲适自在,辛弃疾偶尔也能到达。而文武兼备的辛弃疾词中的内容格调,身为文人的苏轼则写不出来。

正如几乎从未见过大漠孤烟的宋代文人写不出天然辽阔的大气象诗歌,因为缺少了这一份见识和感受,坐而论道终究只是异想天开,只能让自己沉浸,却无法让他人共情。

辛弃疾自有武人的那一份骨子里的豪迈,这一份豪迈是苏轼所无法具备的,所以,尽管苏词中也常有类似“千骑卷平冈”的语句,但终究只是词人的臆想夸大之语,缺少了辛词的那一份天然韵味。

文化,宋词,辛弃疾

苏轼的文人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大概是苏轼最好的一首豪放词了。

这首词的最佳部分是上半阙,读起来气势如虹,如果能够将这种气势贯穿全篇,那么,这首词的评价应该会更高。

可惜的是,下半阙中,“华发”(头发白了,心情低落)、“如梦”(现实中有诸多不如意,需要寄情于梦)甚至要“一樽还酹江月”(洒酒于地,有宗教祭祀的味道),气势上终究有些松懈,没能善始善终,反而有些虎头蛇尾了。

对比一下李白《将进酒》的尾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也是文武兼修之人,加之身处大唐盛世,《将进酒》整首诗一气贯通,气势无有衰竭。

苏轼终究只是个文弱书生,哪怕表现得很旷达,哪怕文字里可以豪情万丈,骨子里却终究少了那一份豪气,这也是宋朝国势衰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吧!

文化,宋词

辛弃疾的武人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身为一个参过军,上过战场的武人,辛弃疾在描写战阵沙场情景时,更加有画面感,也更具真情实感,因为他经历过这一切。

这首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充分表达了辛弃疾愿意为君王收复失地的强烈企图,然后,现实很无情,一生不得志的辛弃疾终究也只能无奈接受“可怜白发生”的结局。他不甘心,但却毫无办法,所以,只能将这份心情寄予诗词之中以抒发心中郁结。

豪放词作品中,辛词更为写实,情感更真挚,这是其优点。

同时,辛弃疾的词,一直以来就有“掉书袋”的问题,这是他的不足。

文化,宋词

宋词的气象格局

无论是苏轼,还是辛弃疾,都受限于仅有半壁江山的大时代。

文人可以臆想得很豪迈,奈何骨子里做不到,即使是苏轼,也做不到。所以,一旦回归现实,诗词中的气势自然就会回落,令人唏嘘。

武人也同样很无奈,辛弃疾一生想要收复失地,奈何一辈子也没有机会,他的失落只能通过诗词进行宣泄。他的这首词直接反应了他的个人心境,终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大时代的影响无处不在,即使是豪放派宋词也仍旧被弱势王朝的阴影所笼罩,缺少了大气象,在气势上也有了天然的短板。

文化,宋词

如何看待苏、辛

苏轼的文人词常常很旷达,很闲适,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有很多一等一的作品,不愧是一流词人。

辛弃疾的武人词虽然喜欢掉书袋,但也常常参杂一些俗语,有更多的民间气息,更接地气,读起来更爽利些。

苏、辛二人在宋词上的成就基本是不相伯仲,但辛弃疾占据了后来者的优势,后世的评论可能对他更有利些。

若是问我更喜欢哪一位?

我还是更喜欢辛弃疾一些,辛词里有更多的泥土味,而我就喜欢这种质朴而又真情实感的味道。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是的,就是这种味道!

文化,宋词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