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公主:第一位移民到美国的中国女性AfongMoy的辛酸与传奇

听风谈 2025-02-16 07:24:32

2018年夏,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的一个角落里,一张尘封多年的照片引起我的好奇。

图片中一位年轻的、穿着清朝服饰的、小脚中国女性,坐在椅子上供人围观。图片上的文字写道,她叫Afong Moy(中文名推测为梅阿芳),出生于1817年,1834年被中国贸易商人带到纽约,面向中产阶级推广中国产品。然而,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

(2018年8月拍摄于华盛顿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Afong Moy的早期经历:贫困家庭的少女

她出生于清朝道光年间(约1815年),家乡位于广州附近的一个贫困家庭。当时的中国正深陷封建社会桎梏,女性地位低下,缠足陋习盛行。梅阿芳自幼被迫缠足,双脚被布条紧紧束缚,最终形成仅约10厘米长的“三寸金莲”。

1832年,美国商人卡恩兄弟(Nathaniel和Frederick Carne)来到广州,试图从中国采购商品贩卖到美国。他们发现中国人对西方人充满好奇,便突发奇想:“若带回一个中国人到美国展览,定能大赚一笔!”。最终,他们以一笔微薄的钱财,从Afong Moy的父亲手中买下了年仅19岁(一说14岁)的她,并承诺带她去美国“过上好日子”。

“清朝公主”

1834年10月,Afong Moy登上“华盛顿”号商船,从广州启程前往纽约。卡恩兄弟为吸引观众,为她编造了一个虚假身份——“清朝王爷的女儿”,并取名“朱丽叶·福奇”(Julia Foochee)。他们深知,神秘的中国公主与异域文化,是美国人无法抗拒的噱头。

抵达纽约后,她被安置在一间装饰着中国瓷器、家具的展厅内,门票定价50美分。卡恩兄弟在《纽约每日广告》上大肆宣传,称她为“来自东方的活珍宝”。

特殊展品:“来自东方的活珍宝”

Afong Moy 的展览立刻引起了轰动。观众们付费观看她用筷子进食、用算盘计算,甚至为近距离观察她的三寸金莲支付额外费用。卡恩兄弟为博眼球,将她关进铁笼,带到闹市区巡回展览,票价高峰期甚至翻倍。

她的足迹遍布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城市,甚至进入富兰克林研究所等高端场所。展览中,观众通过翻译询问中国习俗,而梅阿芳的每一次行走、每一句汉语,都被视为“奇观”。

然而,争议随之而来。部分媒体谴责展览“将人当作动物观赏”,更有观众误以为她的缠足是“残疾”,指责卡恩兄弟虐待女性。但这些批评未能阻止展览的热度——梅阿芳成了美国社会猎奇心理的牺牲品。

(展览中的Afong Moy,图片来自纽约公共图书馆)

会见美国总统

Afong Moy 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吸引了时任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的注意。她在华盛顿展览期间,受邀进入白宫接受接见。这一事件被卡恩兄弟大肆炒作,成为展览宣传的又一卖点。

讽刺的是,这场会见并未改善Afong Moy的处境。她依然是商人手中的商品,被迫在笼中表演,直至价值被榨干。

被抛弃与消失的谜团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人得以直接接触中国,Afong Moy 的“神秘性”逐渐失效。卡恩兄弟见无利可图,将她遗弃。Afong Moy 的生活逐渐陷入困境。她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也无法回到遥远的中国。她一度流落新泽西州救济院,十年后才重返社会,辗转波士顿、费城等地重操旧业。

1849年后,梅阿芳彻底从历史记载中消失。无人知晓她是否结婚、是否回到故土,亦或是在异乡孤独终老。

西方人对中国女性的看法:猎奇、误解与物化

Afong Moy 是许多美国人接触的第一位华裔女性,她影响了美国人对亚洲女性和中国文化的看法。一方面,他们对中国女性充满了好奇和神秘感,将中国女性视为遥远东方的神秘代表。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国女性的一些传统习俗,如缠足等,既感到好奇又带有一定的偏见。Afong Moy 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刻板印象,让西方人认为中国女性就是柔弱、神秘且带有一些落后习俗的群体。

双人剧《中国女士》:重述历史的现代反思

为了再现这段历史,重新唤起人们对 Afong Moy 的关注,2022年,美国剧作家林小莉与导演艾米丽·琼斯合作推出双人剧《中国女士》(The Chinese Lady),以Afong Moy 的故事为原型,探讨种族、性别与殖民历史。剧中,Afong Moy与翻译阿通(Atung)的对话,揭露了被展览者的内心挣扎与身份困境。该剧通过现代视角,质问“谁有权讲述他人的故事”,引发观众对历史叙事的反思。

(双人剧《中国女士》剧照,图片来自官网)

结语: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历史记忆

Afong Moy是历史记载中第一位移民到美国的中国女性,她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了中美之间早期的文化交流,也反映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碰撞。

0 阅读:9

听风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