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初,比亚迪通过降价,电比油低拉开了汽车的价格战!2025年春节后,比亚迪又推出了“天神之眼”智驾,在很多款汽车产品中都推出了“智能驾驶”版本,而且价格更低,十几万甚至不到十万就能买到了!直接将智能驾驶汽车的“价格”也拉到了一个平行线了!
不得不说2024年的比亚迪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拼多多”。2025年比亚迪可能会成为智能驾驶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拼多多”。天神之眼出来后,这两天也看到了余承东在通过微博也在聊智能驾驶。“余承东在微博上表示,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媒体称这是变相对于比亚迪的回应!
那么问题来了,比亚迪推出天神之眼智驾和华为智驶有多大的差距?我通过deepseek联网版梳理了下,我们来看看答案!
第一方面、在技术路线与硬件配置有区别
比亚迪“天神之眼”: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根据车型定位分三套技术方案。其中,天神之眼C方案(DiPilot 100)为纯视觉路线,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5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摄像头,覆盖10万元以下车型,硬件成本较行业平均降低60%812。而高端车型(如仰望品牌)则搭载激光雷达版本(DiPilot 600)。
华为智驾(ADS 3.2):强调“高清无地图智能驾驶”,采用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尤其在复杂城市环境中表现突出,支持全方位防撞功能24。华为的系统更注重高阶场景的精细化处理,例如红绿灯识别、无保护左转等。
差距:华为在复杂城市环境中的技术成熟度更高,而比亚迪通过纯视觉方案降低成本,但在极端场景(如恶劣天气、低光照)的适应性可能弱于华为的激光雷达方案。
第二方面、在数据能力与算法迭代方面
比亚迪:依托年销量超400万辆的规模优势,积累了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累计超过440万辆L2及以上辅助驾驶车辆的数据。但其数据存在重复性高、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老车型无法回传高质量数据6。目前正通过自研“世界模型”提升仿真数据质量。
华为:通过与长安、赛力斯等车企合作,覆盖更多场景数据,且算法迭代速度较快。例如,华为智驾大模型每天需学习近3500万公里的驾驶数据,在数据丰富度和多样性上可能更具优势。
差距:比亚迪在数据规模上占优,但数据质量和多样性仍需提升;华为则通过合作伙伴和算法优化实现了更高效的数据利用。
第三方面、系统性能与用户体验
比亚迪:天神之眼在高速场景下表现稳定,宣称“全程高速0接管”,城区驾驶则强调“稳如老司机”,但实际评测显示其在复杂路口和突发场景的决策仍显保守913。例如,试驾比亚迪汉NOA时,系统动作果断但缺乏精细化调整。
华为:ADS 3.2在无图城市领航(CNOA)中表现更细腻,能处理复杂路口通行、自主超车等高难度操作,用户体验更接近人类驾驶习惯。余承东曾公开表示,华为智驾“好用且安全”,暗指比亚迪系统仅“凑合能用”。
差距:华为在复杂场景下的算法成熟度和用户体验更优,比亚迪则通过成本优势实现快速普及,但技术深度仍需追赶。
第四方面、市场策略与成本控制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和规模化生产,将高阶智驾下探至7万元级车型(如海鸥),推动“全民智驾”战略,目标是2025年60%新车搭载高阶系统81012。其硬件成本仅为行业平均的40%(约4000元)。
华为:主要聚焦中高端市场,与车企合作(如问界、阿维塔)推广高阶智驾,硬件成本较高,但通过算法优化逐步降低成本,计划将城市NOA成本压至3000元级。
差距:比亚迪以低价快速占领市场,而华为更注重技术标杆效应,双方在目标用户群体上形成差异化竞争。
第五方面、未来竞争与行业影响
比亚迪:凭借制造和成本优势,倒逼行业加速智驾普及,迫使新势力车企调整硬件策略。但其自研智驾起步较晚(比华为晚1-2年),需通过世界模型和端到端大模型补足技术短板。
华为:通过开放合作模式(如鸿蒙智行)扩大生态,技术领先性仍是核心卖点。余承东称华为智驾“断代领先”,意在巩固高端市场话语权。
总结:比亚迪与华为的差距主要集中于技术深度(尤其是复杂场景处理)和算法成熟度,但比亚迪通过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在普及速度上占据优势。未来两者可能形成“华为领技术、比亚迪抢市场”的格局,都会相互影响,比亚迪可能会影响华为的价格。而华为会影响比亚迪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