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首都北京,我国这3座城市历史上也曾叫“北京”

建木谈国际 2024-11-13 03:05:57

“京”字作为地名在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在古代被视为帝王居住之所,有高大、繁华的含义,后引申为国都、都城,只有成为都城才可称为“京”。

如今我国名字带“京”字的城市仅有南京和北京。

北京如今是我国首都,全国四大古都之一,全球知名的国际大都市;北京还曾是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元代将都城迁到燕京,称大都。朱元璋灭元后,将大都改称北平,取意为平定北方。永乐初改北平为北京,属顺天府,后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清代延续了明制,仍称顺天府北京城。

民国十七年六月北伐战争后,首都迁回南京,北京改回北平市。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9月27日,北平更名为北京,之后成为了新中国首都。

北京之名从明代起到今天已经有600多年,做过多个朝代的都城。不过在历史上,除了北京,我国还有3座城市,也曾名为“北京”,都曾显赫繁华一时,成为一方重镇。

1:山西太原

太原古称晋阳,晋阳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是历史多个朝代的都城、陪都以及州、府、郡治地。太原地处三晋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视为风水宝地,有“龙潜之地”和“龙兴之地”的赞誉,历史上多位帝王与太原有着深厚渊源,或是从这里起兵,或是在这里称帝,故太原又有“龙城”之名。

太原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代,称为晋阳邑,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秦代设太原郡,汉初代国都,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前赵、后燕、前燕、前秦及北齐,都以太原为国都。至隋唐时太原达到鼎盛,隋朝时,晋阳在全国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

晋阳是唐王朝发祥地,唐高祖李渊初封唐国公,后于晋阳起兵,最终统一全国,建立大唐王朝。唐朝曾数次扩建晋阳城,此时的晋阳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称北都,诗人李白曾盛赞“天王三京,北都居一”。

唐玄宗天宝元年设四京,长安为中京,洛阳为东京,凤翔为西京,北都(晋阳)为北京,此建制一直延续到了唐朝灭亡。

五代时期的晋阳更为显赫,后唐、后晋、后汉、北汉都以晋阳为国都。公元923年,李存勖以晋阳为依托,在魏州(河北大名)称帝,建立后唐,以晋阳为西京,大名为北京。

936年,石敬瑭占据晋阳起兵称帝建立后晋,刘知远任后晋河东节度使,不久后于晋阳起兵称帝,建立后汉,后周代汉之后,刘崇在晋阳称帝,建立北汉,割据山西与后周对峙。

公元979年,宋朝灭北汉后,宋太宗认为晋阳有王气,因为五代十国大都在晋阳发迹,忌惮太原“龙城”之誉,又以“盛则后服,衰则先叛”,遂下令火烧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掘河灌城,一座历经1476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遭到了彻底的摧毁。

三年之后,在距古晋阳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重新建立太原城。

2:内蒙古宁城

宁城是“契丹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史称“紫蒙之野”。“紫蒙之野”也称“紫蒙川”,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名称,它在历史典籍中多次被提及,是红山文化和契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城一带是中原通入东北和漠北的重要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先后有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公元 907 年,游牧于西拉木伦河两岸的契丹民族建立了契丹国。耶律德光继帝位后改国号“辽”。为巩固疆土,加强统治,辽相继修建了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东京辽阳府(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北京)、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西京大同府(山西大同),也是历史上的辽代五京。

宁城作为辽中京,是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定府一度成为当时北方草原上的第二大城市,出现了“士读于庐、农耕于野、工居于肆、商贾于市“的盛世之景。

其城市规模样式仿照北宋汴梁城而建,整个城市为方形布局,设有三重城墙,东西长8华里,南北宽7.5华里。1007年,辽圣宗耶律隆绪迁都中京大定府。

金初时仍沿用中京大定府的称呼。公元1149年,完颜亮杀害金熙宗并即皇帝位,此时的金朝首都在上京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完颜亮嫌其偏远寒冷,于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北京),并模仿辽的五京制度,设置中都大兴府,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汴梁城。

此后的金、元、明各代均视宁城为军事重镇,派重兵驻守。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十七子朱权为宁王,就藩大宁,宁城便由此而得名。

朱棣发动“靖难”之时,为防宁王有变,挟持宁王及家眷到北平,并火烧大宁城以绝其后路,至此,这座繁荣的北方重镇葬身火海,毁于一旦,如今只剩下三座古塔、两重城墙和一个点将台。

3:河北大名

水浒传中多次提到一个地方,北京大名府,大名府在哪里,遗址就在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如今的大名仅是华北平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默默无闻,但历史上的大名可真的是大名鼎鼎,上曾几度繁荣昌盛,是一个史书上重墨添彩的历史名城,在1400多年的历史上,都是历朝历代的州、路、郡、府治地。

大名在唐代时开始繁荣,称魏州,是魏博节度使驻地,统领黄河以北冀鲁豫大片土地,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大城市。

北宋时,大名迎来了它的巅峰时期。此时契丹已经统一了北方草原,国力强盛,对南方的宋王朝虎视眈眈。公元1042年,契丹在幽州集结重兵,准备大举南侵,消息传到北宋,京师震动,大臣纷纷劝宋仁宗迁都洛阳,宰相吕夷简力排众议,请仁宗移驾大名,以鼓舞军士士气。

此时的大名府是黄河北岸的一座军事重镇,有“控扼河朔、北方锁钥”之称,掌控者黄河北岸的大片疆土,是宋朝的北大门,守住大名,也就堵住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

于是当年5月,把大名府升为都城,称“北京大名府”,并派重兵把手。契丹听说宋在大名建都,心生忌惮,于是放弃了南侵的计划。

新都北京大名府经过不断扩建,周长48里,城墙高大雄伟,水浒传中称 它“城高地险,堑阔壕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

此时的北京大名府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时期,众多的名人贤士来此治国安邦,宋时的寇准、吕夷简、韩琦、欧阳修等历史名臣都曾在大名任职,可谓是人才辈出,享誉古今。

可叹的是,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1401年一场大洪水淹没了这座城市,结束了北京大名府长达千余年的雄壮历史,一代名城就此淹没在泥沙之下。

岁月悠悠,古城远去,曾经繁荣富庶的都城都已深埋黄沙之下,唯留残垣片瓦任后人凭栏追古忆今。

1 阅读:113

建木谈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