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条可谓改变历史,新冠肺炎改名降级已成必然

月亮短诗 2022-12-07 17:51:26

如果是二十条关键词是精准防疫,对地方防疫一刀切的及时制止的话,12月7日国家发布的新十条可谓改变历史。

二十条新规实施时,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想到,政策的调整如此之快,从刚开始的不得随意进行区域静默,全员核酸,推行精准防控到最后各地纷纷取消查验核酸证明、居家隔离等,实际效果已经远远超出了政策颁布之初的预期。

这其中既有疫情传播太快,已经无法达到动态清零的效果,各级防疫部门也呈现出疲态之外,核酸造假、基层管控冲突等舆论也加剧了各地放开的步伐。

放开查验健康码和核酸证明之后,我们的防疫体系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在疫情在多地仍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没有了核酸的要求,就以为着数据失真,传播失控。

防疫没有中间路线,一旦选择了放开一个环节,那么在局部设置门槛已经挡不住疫情的蔓延之势。各地的政策不一,除了给公众的生活带来额外的麻烦外,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意义。

所以,在12月7日,不足一月的时间出台新十条,可谓正当时,拨乱扶正,统一各地政策,新十条的发布让三年的防疫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十条是从全民防疫时代转移阵地,退守对弱势群众保护的第二战线。

出养老、医疗、中小学之外的其他场所,不再查验健康码和核酸证明,可以看出我们的防疫已经放开了对有承受能力的成年人的管控,而把重心放在了儿童、老人和病人这些弱势群体。

可以这样理解新十条,除了对重点对象的保护外,占社会主体,并承担着社会建设重任的成年人,已经不受防疫政策的影响,时隔3年,这些经济社会的主流群体终于可以回归正常工作生活秩序。

事实上,新十条仍然在强调把精准防控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其实这是一种谨慎的表达,事实上一旦没有了核酸证明这个先决条件,对于高风险地区的认定已没有了准确依据,以后如何判定高风险地区其实是个模糊地带。

新十条已经把无症状和轻症患者的管理改为了居家隔离或自愿集中隔离。这一点是很现实的做法,很多无症状的人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感染,轻症患者也大多是通过自己感知和抗原测试,这些信息既然没有要求必须上报,那么居家隔离肯定是改变不了的局面。

也就是说,新冠感染从社会管控变成了私人信息,这也是新冠作为乙类传染病管理的重大证据,尽管目前国家还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说明。

12月5日晚,新华社发文称: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召开专家共识会达成共识:新冠肺炎应更改名称,改为新冠病毒传染病。

专家给出的原因是新冠肺炎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新冠感染者并不一定会出现肺炎的症状,大部分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很少造成肺部感染。改名为新冠病毒传染病是强调病情的传染性。

这次会议还强调:防疫思路应从被动检测转向主动预防,也就是说一个多月前还强调的查阳追阳,已经被彻底转变。

被改名后,新冠病毒降为乙类传染病管理呼之欲出。现实情况也不允许防疫再走回头路,如果病毒没有大的变异,防疫政策只会向更开放的态度发展。

应该说这不是彻底的放弃,新十条明确提出,要推动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基层社区的工作从疫情管控回归到服务弱势群体。

国家并没有放弃对大家的保护,只是在疫情变化后,把有限的资源向最容易受病毒影响的群体偏移,保障普通人工作生活正常化,弱势群体有保障。

这一转变也许很多人不适应,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次调整是最好的结果。很多城市已经有计划的向市场投放用于疫情治疗的药物,我们的防疫政策不是一放了之,而是永远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政策调整也打破了目前各地政策不一的局面,剪掉了某些地方留下的政策尾巴,为近一段时间各地相互打架、尺度不一的政策定了标准。

下一步,把防疫的主体交给个人,做好防护,保护家人,是新阶段防疫的主题。任何关于开放与坚持动态清零的讨论已经没有了意义。方向已定,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4 阅读:2659
评论列表
  • 2022-12-07 21:28

    改成感冒吗?没有任何科学数据,证明他没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