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康有为的态度有所不同,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甚至颇有势同水火的状态,为了继续掌控最高权力,更为了从根本上斩断光绪皇帝翻身的可能,慈禧太后同意了荣禄调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的奏请,先抓住兵权再说!光绪皇帝这边,同样没闲着,下旨召见另一位手握兵权的人物——袁世凯。
另外,慈禧太后要求光绪皇帝陪同前往天津小站阅兵,已经预感到危险的光绪皇帝更要对袁世凯先有一番拉拢。
只是,光绪皇帝能不能成功?
更重要的是,光绪皇帝之后,慈禧太后同样召见了袁世凯,袁世凯又该何去何从?
光绪皇帝召见袁世凯,基本按照了常规的模式,上来先有夸赞,提前就做好了拉拢的打算:
朕很知道你,都说你兵练得好,学堂办得也好,连洋人都称赞。
面对领导夸赞,一般有着较为固定的回应模式,袁世凯目前的官职虽然不高,但也是能够轻松应对李鸿章和荣禄这般老狐狸的重量级人物,应对年轻的光绪皇帝自然不在话下。
按照常规流程,接下来基本就是谦虚谨慎的时刻,基本就是将功劳推到领导身上,推到下属身上的标准时刻。
正如袁世凯随后的回应:
这是皇上圣恩,将士用命,臣何功之有。
功劳,都是领导的;如果领导用不完,那也是下属的,基本和自己无关!
那么,自己的功劳又该怎么办?
你放心,你的功劳,领导心中有数,该奖赏的绝不会少,如果不想奖赏,你就是说到天花乱坠也没用。
所以,休提自身功劳,领导定会有所表现!
只是,光绪皇帝接下来的一句话,几乎让袁世凯对皇帝的敬畏之心全部消失:
你要多练些精兵,以备国家之需。
啥意思?
开始表现自己的拉拢意图了,开始提出具体要求了,光绪皇帝口中所言“以备国家之需”,说白了就是为己所用,就是要求袁世凯坚定站在自己一边。
你本就是皇帝,直接提出要求就是,越是表现出“有求于人”的目的,反倒越会落于被动。现在好了,原本是战战兢兢的袁世凯,突然就有了底气,突然就有了被别人求的对象,自然就不再有敬畏!
奈何,光绪皇帝的错误仍在继续,刚刚提了要求,紧接着就给出了“利诱”:
这样吧,以后,那个直隶按察使就不要做了,朕命你为兵部候补侍郎,以后专管练兵的事。
升官发财,向来是“利诱”的重要组成部分,袁世凯已经能够明确光绪皇帝的真正意图,就是想拉拢,甚至不惜许下高官厚禄,从三品按察使到二品侍郎,袁世凯看似提拔了一级,但按察使是地方官,而侍郎是京官,京官本就较之地方官高出一级,再加上这个侍郎乃系兵部之侍郎,更显地位和权势,也就是说,光绪皇帝开出的价码并不低。
奈何,越是如此,越会让袁世凯骄傲,甚至开始慢慢滋生恃宠而骄的感觉!
再看袁世凯,不再诚惶诚恐,就只是平常回应:
臣一定要兵练好,不负皇上期许。
有了拉拢,有了条件,接下来自然就该提出要求了:
下个月,朕要陪太后到天津阅兵,到时候你用西法练的兵,朕要好好看看。
朕刚刚夸了你,还提拔你为兵部侍郎,等朕前往天津阅兵的时候,你就得懂事了,你就要知道该站到谁的队伍里了!
再看袁世凯,好不容易有了机会,必须牢牢抓住,赶紧伸手再要更多的赏赐或者权力。
当然,这种话不能明言,还需要暗示:
荣中堂已有训示,让臣做好准备。
啥意思?
我的上面还有领导,我说了不算,就算我想站在您的身后,如果荣禄不答应,我也是没办法!
言外之意就是:要想让我帮忙,必须给我足够的权力,比如脱离荣禄的管理,让我自行其事!
这个时候的光绪皇帝哪还有讨价还价的资格,只能赶紧答应:
你既是兵部侍郎,以后小站军便不受荣中堂节制,你与荣禄可各行其是。
也就是说,袁世凯从此不再受荣禄的管理,可以直接向光绪皇帝负责;也就是说,袁世凯已经脱离了地方的限制,成为了手握精兵的一方诸侯;也就是说,从这一刻开始,袁世凯正式踏上了做大做强的新征程!
只是,就整场御前奏对而言,光绪皇帝并没有对袁世凯造成任何压力,甚至将原本应该尊卑分明的对话变成了讨价还价的交易,一个有求于人,一个获利照办,全然没有君臣该有的模样。
所以,袁世凯就只是给了“臣遵旨”的官方回应,而不是“谢主隆恩”!
较之光绪皇帝,我们再看慈禧太后召见袁世凯的紧张氛围。
开口说话之前,慈禧太后有一个极为明显的沉默时间,她甚至连手中的书都没放下,这个时间不长不短,恰好让袁世凯感觉到莫名的压迫感,但又不至于过分尴尬!
尚未开口,慈禧太后的威严便已经铺开,袁世凯的心里就已经开始忐忑!
慈禧:你就是那个袁……
袁世凯:袁世凯。
慈禧:哦,袁世凯。
就算慈禧太后没见过袁世凯,但袁世凯负责小站练兵如此关键的工作,怎么可能没听过袁世凯的名字?更何况,今日之召见本就是主动召见,慈禧太后召见的谁,怎么可能心里没数?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记不住袁世凯的名字就是故意为之,目的和刚刚的沉默异曲同工,都是为了刻意制造尊卑有别的距离感,营造高高在上的姿态,还是给袁世凯以压力。
我们翻译一下慈禧太后的意思:你,只是微末小吏,还不够资格让我记住你的名字!
光绪皇帝召见袁世凯,又是夸奖,又是赏赐;慈禧太后召见袁世凯,甚至连名字都懒得记住;按照“人之初,性本贱”的人性规律,袁世凯更会畏惧哪一位,答案已经非常明确!
对话继续,慈禧太后紧接着给了一句进攻性极强的问话:
袁世凯,皇上召见你时都说了些什么呀?
越是简单粗暴,越是直接干脆,就越是让袁世凯摸不着头脑,因为没有丝毫准备,甚至连最基本的寒暄过程都直接省略,上来就提问,袁世凯的心里定会产生这样一个想法:我是不是做错啥事了?还是我不懂规矩了?
更何况,慈禧太后的这个问题本就不好回答,这明显就是试探袁世凯有没有站位光绪皇帝!
袁世凯还能说什么,只能赶紧给出否定:
皇上问微臣有关练兵的情形,皇上让微臣为了朝廷好好练兵。
只是,慈禧太后的眼线遍布皇宫内外,光绪皇帝的身边更是安排了很多眼睛和耳朵,刚刚的御前奏对都说了什么,慈禧太后早就心里有数,袁世凯没有说实话,慈禧太后的语调立马就变了。
慈禧:就这些吗?
袁世凯:就这些,禀,禀太后,皇上还问了微臣一些情况,但主旨确实和练兵有关。
听出了慈禧太后的不满,袁世凯赶紧给出了补充说明,这一句“主旨确实和练兵有关”就是袁世凯最为妥当的回答。
意思就是说,光绪皇帝说了很多,当然也有拉拢的意图,但我就只认为这是皇上对练兵的关心和指示,再没听出别的什么意思!
换句最直白的话说就是:光绪皇帝拉拢我了,但我没同意!
袁世凯的回答让慈禧太后很是满意,但随即就了一个大转弯,换了一个这样的话题:
这本书读过吗?随便找一段,念念。
一般情况而言,领导树立权威的方式就是制造神秘感,而神秘感的制造有着几个较为固定的模式,要么是冷知识,要么是偏门学科,再或者就是甚少有人问津的书籍报刊,总之,他会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懂得更多,而且悟出的道理更为直接!
而我们但凡遇到这种情况,最理性的回应方式就是实话实说,读过就是读过,知道就是知道,反之亦然!
因为领导接下来的话题肯定和这本书,这个知识有关,切勿因为打肿脸充胖子而丢了脸!
袁世凯给出否定回答,又念完了慈禧太后翻好的页码,慈禧太后的问题就来了:
慈禧:张之洞这新旧之论,说的是什么意思?
袁世凯:回禀太后,在臣看来,都是至理名言。
书,虽然没读过,但张之洞是慈禧太后倍加信任和倚重的封疆大吏,袁世凯心中有数,那么,这番新旧之论自然就是至理名言!
维护领导的人,就是维护领导;维护领导,就是唯一的选择!
再看慈禧太后,明显高兴了:
你有这个见识还算是聪明。
算你识相,算你知道进退!
变法自然是要变新,但是维新也还是要知旧,虽说是破旧才能辟新,但是没有旧,这新又从何而说呢!
意思很明确,慈禧太后对当前的变法很是不满,真正的变法应该怎么操作呢?
我们再看慈禧太后给出的暗示:
慈禧:小李子,张之洞这本书是何时写的?
李莲英:杨锐把书呈上来的时候说,他的老师,一年前就开始写了。
慈禧:袁世凯,你听见了吧,这才叫老成谋国,你要多学着点。
啥意思?
早在一年之前,张之洞便有了变法的想法和规划,而且对新旧变动有了更为科学先进理性的说明,这就足够说明,康有为等所谓的“维新派”压根就不行,真要变法也要靠张之洞这些有经验的老臣!
而张之洞又是谁的人?
慈禧太后的人!也就是说,慈禧太后才能真正掌好大清的舵,开好大清这条船!
最后一句最是关键,你要向张之洞学习,更要学着张之洞认清自己的主子,向我靠拢,向大清真正的掌权者靠拢!
再看袁世凯,诚惶诚恐,赶紧给出回答:
臣谨遵懿训。
不是谢恩,不是遵懿旨,而是谨遵懿训,程度上,更进一步;态度上,更加诚恳;袁世凯已经被慈禧太后彻底拿捏!
然后,慈禧太后甚至连招呼都没打,径直离开,袁世凯竟然毫无察觉:
大人,完事了,您可以走了。
袁世凯,到底是一位老江湖,何至于此?
且听袁世凯自己给出的回答:
徐世昌:慰廷啊,我说怎么热成这个样子?
袁世凯:热的,我这是吓的。
徐世昌:吓的?
袁世凯:天颜咫尺,咫尺天颜,我今儿个算是领教了太后的威仪。
天颜咫尺,咫尺天颜,仅仅一次召见,袁世凯便确定了大清真正的话事人。
一边是实力薄弱,毫无威仪的光绪皇帝,一边是能让袁世凯吓出冷汗的慈禧太后,关键人家手里还掌握着几乎全部的武装力量,按照荣禄的话说,太后的腿比皇上的腰都粗,何去何从,袁世凯当然心中有数!
荣禄本就坚定支持慈禧太后,如今再有了袁世凯的支持,这场帝后之争怕是很快就会有一个能够预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