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禄:清明节前的独特印记——“一百五”

张哥文化 2025-04-03 11:56:51

清明节前的独特印记:“一百五”

作者丨张传禄

作者(右)近照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在我的老家,清明节的前一天被称作“一百五”,这是一个带着浓浓乡土气息和古老传承的日子。

“一百五”的说法与古老的历法和民俗文化紧密相连。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历法的精确性对于农事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诸多的历法记载和岁时民俗文献里,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自冬至日起开始计算,到寒食节恰好是一百零五日,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所以清明节前一天便被称为“一百五”。这种计算方式反映了古人对时间周期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儿的的记忆中,“一百五”这一天,仿佛被岁月的手轻轻打上了特殊的标记。农谚说:“一百五,燕子来到济南府。”当这个日子悄然来临,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期待的气息。那燕子,像是远方的游子,应着时节的召唤,翩然归来。它们黑色的剪尾划过天空,叽叽喳喳的叫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也唤醒了大地沉睡的生机。这农谚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描述,它更像是一种古老的约定,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燕子归来,意味着春天真正地到来了,田野里即将是一片绿意盎然,农人们也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而在习俗上,“一百五”要给祖坟添土。这是一种庄重而又充满温情的仪式。在这一天,家族里的人们会早早地来到祖坟前。那祖坟,静静地坐落在田野间或者山坡上,像是一位位沉默的长者,见证着家族的兴衰荣辱。人们拿着铁锨,小心翼翼地为祖坟添上新鲜的泥土。一锨锨土落下,仿佛是在和祖先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这添土的行为,是对祖先的敬重与缅怀。祖坟,是家族的根源所在,它承载着先人们的故事、梦想和希望。通过添土,家族的后人在表明,虽然岁月流转,但家族的传承从未断绝,先人们的恩泽永远被铭记。

这一习俗也反映着乡村社会的家族观念。在老家,家族是一个紧密的整体,家族的凝聚力在这样的习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男女老少齐上阵,年轻的劳动力负责挖土添土,而老人则在一旁指点,讲述着祖先的事迹。孩子们在祖坟周围好奇地跑来跑去,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也在逐渐种下家族传承的种子。这种家族观念,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家族里的每一个人紧紧相连。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样的习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年轻人离开老家,到城市里打拼。“一百五”这个日子,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只是日历上一个模糊的概念。祖坟添土的习俗,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这不仅仅是一个习俗的式微,更反映出传统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处境。

但是,“一百五”的意义不应被遗忘。它是我们与祖先、与土地、与自然的联系纽带。我们应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找到一种平衡,让这样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得以传承和延续。就像那每年都会归来的燕子,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有些东西是值得坚守的,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慰藉。

0 阅读:2

张哥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