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最初负责军委日常运作的是彭德怀将军,随后这一职责转由林彪承担。在林彪管理军委日常事务期间,一个新的军委指挥机构应运而生,这便是军委工作组。
军委执行小组是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机构,当时其拥有的权限相当广泛。到了1971年,经历“9·13”事件后,军委执行小组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军委常务会议,负责军委日常事务的管理与运作。
军委办公会议初期构成包括十位成员,具体是哪些人物?
首要提及且最为关键的人物是叶剑英元帅。为何叶剑英占据如此重要地位?原因在于他是军委办公会议中独一无二的元帅身份,军衔位列最高。相应地,叶剑英在军队中的职位也是至高无上的。
他担任军委副主席一职,接手了林彪原本负责的军委日常管理工作。叶剑英成为了最后一位肩负此重任的元帅。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他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李先念位居其次,他是红四方面军中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尽管他婉拒了大将军衔的授予,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政府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李先念长期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主要负责新中国的财政管理工作。
李先念原先在军队中的职位并不显赫,此番能参与军委办公会议,显著提高了他在军中的声望。随着时间推移,李先念的影响力持续增强,最终达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级别,即正国级。
第三位提及的是一位颇具争议性的人物,即开国上将谢富治。在罗瑞卿之后,谢富治接任了公安部长的职位,成为该领域的第二位领导人。他曾身居高位,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及北京军区政委,并且还是军委办事组和军委办公会议的重要成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他逝世之后,其党籍遭到了开除。
第四位提及的是开国少将李德生,同属红四方面军的杰出将领。他曾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一职,并且同时兼任总政治部主任。至1973年,李德生的职务进一步提升,他成为了党的副主席以及政治局常委,达到了正国级的级别。
第五位提及的是张春桥,此人深得许世友的不悦。在张春桥出任南京军区政委一职期间,与司令员许世友关系不和。令许世友惊讶的是,张春桥未曾参与过战斗,也未立下战功,但其晋升速度竟超越了他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上将。
张春桥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并晋升至常委职位,拥有了国家级领导人的身份。然而,世事无常,张春桥的仕途并未长久,他最终被清除出党,变成了一个声名狼藉的反面典型。
第六位提及的是纪登奎,他是毛泽东主席晚年极为信赖的一位人物。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切地称纪登奎为旧识。纪登奎在河南省任职期间,因其出色的工作成绩而受到肯定,随后被调往北京担任要职,并最终成为了国务院的副总理。
第七位提及的是开国上将陈士榘,他也是军委办公会议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且拥有比谢富治更为深厚的革命背景。早在1927年,陈士榘便已投身于毛主席所领导的秋收起义之中,成为始终坚定支持毛主席的开国将领。
第八位人物为开国中将张才千,他曾是红四方面军的指挥官,与李先念并肩参与了中原地区的突围行动。此后,张才千长期领导孤军进行战斗,书写了战争史上的非凡篇章。新中国成立后,他转至总参谋部任职,担任副总参谋长一职,并负责总参的日常工作管理。到了1980年,张才千调往南方,出任武汉军区司令员。
第九位介绍的是开国少将刘贤权,他曾在东北野战军担任将领。刘贤权将军能力出众,具备多方面的领导才能。他既能管理一个大省的事务,曾任青海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也能指挥一个大兵种的行动,曾担任铁道兵政治委员。
最终提及的是汪东兴,他长时间承担毛主席的安全保卫职责,历任中央警卫局局长及中央办公厅主任等要职。在毛主席去世后,汪东兴步入国家最高领导层,达到了正国级的职位。
这十位军委办公会议的成员中,包含了四位曾英勇奋战于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具体而言,谢富治、李德生、纪登奎、张才千、刘贤权五人,原先均属于军委办事组。相较于军委办事组,如今的军委办公会议新增了五位成员。
在这十位成员构成中,叶剑英担任元帅一职,李先念则被誉为未戴将衔的大将,谢富治和陈士榘均属开国上将行列,张才千为开国中将,而李德生、刘贤权以及汪东兴三人则是开国少将。由此可见,该军委办公会议主要由开国将帅构成。
这十位人员中,有五位达到了正国级的职位,分别是叶剑英、李先念、李德生、张春桥和汪东兴。由此可见,该军委办公会议的层级极高,地位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