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公元424年,刘义隆即皇帝位,十八岁;公元423年,拓跋焘即皇帝位,十六岁。年龄上,拓跋焘小一岁;“帝龄”上,拓跋焘早一年。
这一回,我们去北魏。
辛弃疾有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上阙讲的是刘裕,寄奴就是刘裕的小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下阙讲的是刘义隆,“元嘉草草,仓皇北顾”。提到了拓跋焘,“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佛狸祠就是拓跋焘的一座行宫,遗址在今南京市六合区瓜步山上。
注意,此处,佛读如必,六读如路。
公元423年,十一月九日,拓跋焘即皇帝位,是为北魏的世祖太武皇帝。
十二月,拓跋焘下诏,晋封司徒长孙嵩为北平王,司空奚斤为宜城王,蓝田公长孙翰为平阳王,其他干部的爵位也都纳入普调范围。
任命襄城公卢鲁元为中书监,会稽公刘絜(读如洁)为尚书令,司卫监尉眷、散骑侍郎刘库仁(与拓跋什翼犍时代的刘库仁重名)等八人分别掌管东、西、南、北四部。
又任命河内(河南省沁阳市)镇将、代郡人罗结为侍中、外都大官,总管三十六个部门的事务(总三十六曹事)。这位老罗同志,当时芳龄一百零七岁,依然精力旺盛,拓跋焘认为他忠诚可靠,十分尊敬,还让他兼任长信卿(《通鉴》作长秋卿),管理后宫日常事务,可以出入寝殿。
老罗直到一百一十岁,拓跋焘才准许他告老还乡,专门在大宁东川(可能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一带)为他筑城,称为罗侯城。朝廷碰上疑难大事,还特快专递征求老汉的意见(驿马询访焉)。老罗同志,一百二十岁时寿终正寝。
衣赐履说:我个人感觉,拓跋焘任用老罗,应该有“讨彩头儿”的意思。
另,长秋卿,一般由宦官担任,老爷子一百多岁了,虽然也合适管理后宫的岗位,但多多少少会有点臊吧?故我倾向于长信卿。
左光禄大夫崔浩,精通儒家经典,对朝廷制度和行政机构的功能,尤其熟悉。因此,凡朝廷礼仪、文告诏令、军国文书方面的工作,全由他负责。崔浩不喜欢老子、庄子的著作,每次读不到数十行,就丢到一边,说:
这是邪说伪书,不近人情,一定不是老子所作。老聃研究礼仪,孔子都曾经向他请教过,他怎么可能弄出这种鬼东西,搞乱圣王的治世之道呢!
崔浩尤其不信佛法,说,为毛要信奉这个胡人的神(何为事此胡神)!
拓跋焘刚刚即位,左右大臣猛说崔浩的坏话,拓跋焘虽然知道崔浩能干,但不想犯众怒,就让崔浩以公爵(老爹崔宏封白马公,崔浩嗣爵)的身份回家去。朝中每有疑议,拓跋焘就召见崔浩,听取他的意见。
史称,崔浩肌肤雪白细腻,人长得也漂亮,刮了胡子,直接可以参加选美大赛;崔浩还特别聪慧通达,满肚子都是奇谋妙计,这两点,都跟张良一样。不过,崔浩自认为,他的才干堪比张良,而在考辨古制这方面,更甚于张良。崔浩回家之后,打算修炼服食养性之术,就跟着一个叫寇谦之的道人学习。

【还应该更清秀一点】
衣赐履说:之前我们讲过,拓跋焘的老爹拓跋嗣,天天嗑药(寒食散),嗑得自己总觉得随时可能挂掉,就找崔浩问身后事。崔浩首先表示皇上您一定长命百岁,然后,正告拓跋嗣,为了以防万一,应该立长子拓跋焘(当时不到十二岁)为皇太子,让他打理国事,提前进入情况,这样,别说天子死了,就算老天塌下来了,国家都有着落!也即是说,拓跋焘登基,崔浩立有大功,因此,不管面儿上怎么表现,拓跋焘重用崔浩,迟早的事儿。
但大家要注意,这位崔浩,只要他一出场,立即让所有其他人都感到不爽,说明崔浩此人,十分冷傲,比王猛在苻坚朝还要不合群。崔浩既厌恶老、庄之书,又反对佛教,讲真,我是年龄越大,越感到宗教信仰的力量之大,佛教在北朝极为兴盛,朝野信奉,你反对佛教,基本上就是反对所有人。
总之,我每次读到崔浩,就感觉他一定会横死。
公元424年,正月,北魏改年号为始光。
八月,柔然汗国纥升盖可汗郁久闾大檀,听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了,率骑兵六万人攻入云中(故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地区,屠杀掳掠一番,又攻陷了盛乐宫。
拓跋焘亲率轻骑兵前往讨伐,疾行三天两夜,抵达云中。
纥升盖可汗率骑兵将拓跋焘的队伍团团围住,据说围了五十余重,有如铜墙铁壁。北魏将士大为恐惧,拓跋焘神态自若,十分镇定,军心逐渐稳定。
纥升盖可汗以侄子郁久闾于陟斤为大将,没想到这位郁久闾于陟斤刚一露头儿,就被北魏军给射杀了。纥升盖可汗大为恐慌,率军逃走。北魏尚书令刘絜对拓跋焘说:
郁久闾大檀仗恃兵多将广,一定会卷土重来。等秋天庄稼收割以后,我们可以派两路大军,东西并进,加以讨伐。
拓拔焘同意。
衣赐履说:这段记录,大概率对拓跋焘作了美颜,但是,有一点必然属实,即,拓跋焘是御驾亲征的。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祖孙三代,全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率军出征,这不,拓跋焘才十七。这一点,南朝政权无论如何也赶不上。
实际上,刘宋的王爷们,也在很年轻时——有的甚至才十一二岁——就出任方面大员,主掌一方,但总感觉和北魏不太一样。哪里不一样,大家可以琢磨琢磨。
十二月,拓跋焘派安集将军长孙翰、安北将军尉眷,北伐柔然,拓跋焘率大军屯驻柞山(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东)。柔然北逃,北魏数路大军追击,大获全胜而回。
本年,刘宋皇帝刘义符被司空徐羡之等人废黜后杀害,刘义符的老弟刘义隆登基,是为宋文帝。
公元425年,三月二日,拓跋焘任命长孙嵩为太尉,长孙翰为司徒,奚斤为司空。
四月,拓跋焘派龙骧将军步堆等人,出访刘宋,两国恢复邦交。
衣赐履说:我理解,拓跋焘出使刘宋,是为北征柔然作准备,一是建立良好关系,降低刘宋来伐的概率;二是打探刘宋虚实,为下步是打是和,收集情报。
十月二十一日,拓跋焘讨伐柔然汗国,五路兵马,同时并进。司徒长孙翰等从东路,出兵黑漠(内蒙古兴和县以北地区);廷尉卿长孙道生等出兵白漠(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王子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北部一带)、黑漠之间;拓跋焘亲自率军,从中道直入;东平公娥清出兵栗园(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境);奚斤等从西道,出兵尔寒山(内蒙古包头市西北、乌拉特前旗东之乌拉山)。
几路大军到达沙漠南端,舍弃辎重,改为轻骑,每人携十五天口粮,深入大漠攻击。柔然各部落大惊,全线溃退,向北逃窜。
公元426年,正月,西秦王(首都枹罕,甘肃省临夏市)乞伏炽磐派使来朝,请求共同讨伐大夏(首都统万,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
六月,拓跋焘下诏书,命朝臣讨论一个问题:
夏国和蠕蠕,我们先讨伐哪一个?
衣赐履说:蠕蠕,指柔然汗国,拓跋焘认为他们非常无知,跟虫子没什么区别,改称他们为蠕蠕。这种部落起源的传说,真真假假,看个好玩儿。蠕,意思是像虫类,特别是蚯蚓这样的东西,慢慢爬动的样子。拓跋焘还真有点儿黑色幽默,一个蠕还不够,管人家叫蠕蠕,呵呵。
好,顺着拓跋焘的目光,我们去看一下大夏那头儿的情况。
当初,刘裕灭掉后秦以后,留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自己返回建康。
公元418年,年底,大夏天王赫连勃勃大破刘义真,占据关中,进入长安,即皇帝位。
公元419年,二月,赫连勃勃征召隐士、京兆(陕西省西安市)人韦玄。韦玄到来之后,因恐惧而连连叩头(惧而礼拜过甚),赫连勃勃大怒,说:
我以国士征召你,为何你却把我当成蛮族异类看待?你当年不向姚兴叩头,为什么向我叩头?我还没死,你就不把我当作帝王;我死之后,你们这帮舞文弄墨的玩意儿,天知道会怎么编排我!
于是,下令诛杀韦玄。
衣赐履说:韦玄这个事儿,得交待一下背景。史称,韦玄隐居养志,清心寡欲,对经史很有研究,特别善于写文章。当年,后秦天王姚兴召见,韦玄见到姚兴,并不下拜,姚兴觉得韦先生很有操守,以厚礼相赠。刘裕到长安后,也想征召韦玄为手下干部,韦玄拒绝。此番,赫连勃勃任命他为太子庶子,老韦同志,又下拜又奉承(恭惧过礼,欲以逭祸。逭读如换,意为逃避),反而把赫连勃勃惹火了,丢了性命。
或许有人会笑话韦玄,质问他为何要看人下菜碟,如果他坚持操守,赫连勃勃不就不杀他了吗?
如果韦玄坚持操守,赫连勃勃真的不会杀他吗?赫连勃勃手中有刀,他杀人需要理由吗?他诛人族需要理由吗?如果需要,炮制一个理由很难吗?
韦玄正是对赫连勃勃行为的不可预见性感到恐惧,才会低下了读书人的头颅。
我并不觉得老韦同志是两面人,我看到的是,读书人在权力面前想要保持尊严,何其难也!
读书人保持独立之精神,代价高昂;而没有独立之精神的读书人,又怎么可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呢?
韦玄下了莫大的决心,准备做一根附着在权力上的毛,竟做不成。

【嵇康难得】
大夏文武百官,都请求迁都长安。赫连勃勃说:
长安是历代帝王之都,土地肥沃,地势险固,难道我不知道吗!然而,晋人离我们很远,终究不会与我们为敌。但魏国的风俗人情,跟我们差不多,离得又近,从统万到魏国边境只有一百余里,我呆在长安,统万必危。我留在统万,魏军绝不敢渡过黄河来攻。这一点,你们恐怕没有考虑过吧。
群臣都表示,老大您实在太高明了,我们真的是望尘莫及啊!
于是,赫连勃勃在长安设置南台,任命太子赫连璝(同瑰)为领大将军、雍州牧、录南台尚书事。
赫连勃勃回到统万,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真兴。
公元420年,十月,赫连勃勃在统万的南山建了一座冲天台,据说他想登上此台,遥望长安。
公元424年,十二月,不晓得什么原因,赫连勃勃打算废黜太子赫连璝,改立小儿子、酒泉公赫连伦。赫连璝听说后,立即行动,率七万大军,进攻赫连伦。赫连伦率军三万迎击,双方在高平(宁夏固原县)大战,赫连伦兵败身死。赫连伦的同胞老哥、太原公赫连昌,率一万骑兵,突袭赫连璝,将其斩杀,收编了赫连璝的部众八万五千余人。赫连昌回到统万,赫连勃勃大喜,封赫连昌为太子。
史称,赫连勃勃妄自尊大,他给统万城的四个城门分别命名:东门为招魏门,南门为朝宋门,西门为服凉门,北门为平朔门。
史称,赫连勃勃残忍暴虐,视人命为草芥。他常常登上城楼,手边儿常备强弓、宝剑,如果心中不快,就射人砍人减压。臣子中如果谁敢斜眼看他,立即会被挖去眼睛;如果有随便发笑的,立即用刀豁开嘴唇;如果有人劝阻,先割舌头,再斩头颅。
衣赐履说:讲真,这段记载,恐怕有点过。
公元425年,八月,赫连勃勃去世,享年四十五岁,在位十九年,谥号为武烈皇帝,庙号世祖。

太子赫连昌即皇帝位,下令大赦,改年号为承光。
好,我们回公元426年六月的北魏去,看他们是打蠕蠕,还是打赫连?
太尉长孙嵩、司徒长孙翰、司空奚斤都表示:
赫连氏土生土长,不足为患。不如先打蠕蠕,如果能够追上他们,一定大获全胜;即使追不到,我们则可以在阴山搞一次大狩猎,一样可以获得大批禽兽的毛皮骨角,充实军用物资。
此时,崔浩已经做了太常,他反对说:
蠕蠕来时,有如飞鸟,瞬间集结;去时则如野兽,霎时逃散。我们大军追赶,肯定追不上;轻兵追击,追上了也干不掉他们。而夏国,土地不过千里,赫连氏为政残暴,刑法酷烈,既得不到上天的佑护,也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戴,我们应当先讨伐夏国。
尚书令刘絜、武京侯安泉则建议先行讨伐北燕(首都和龙,辽宁省朝阳市)。
拓拔焘一时无法决定,就率一支人马出去绕了一大圈,顺便实地考察,从云中向西,抵达五原(内蒙古包头市),又到阴山狩猎,再向东抵达和兜山(平城西北)。

【气质上不太像拓跋焘】
八月,拓跋焘返回平城。
九月,听说赫连勃勃去世后,儿子们起了内讧,拓跋焘决定讨伐大夏。
长孙嵩等人说:
夏国如果据城固守,我们很难攻克,这个时候,如果蠕蠕乘我们国内空虚,大举进攻,那可就危险了。
崔浩跳出来说:
往年以来,荧惑(火星)两次进入羽林星座,占卜显示,秦国灭亡。今年,五星并出东方,显示西征一定胜利。上天旨意和世间人心,相互呼应,良机不可失去。
长孙嵩仍然坚持不可西征,拓跋焘怒了,斥责长孙嵩贪赃枉法,命令武士揪着老汉的脑袋往地上撞。
衣赐履说:长孙嵩本年已经六十九岁了,在拓跋焘的曾祖父拓跋什翼犍时代,就做到南部大人。在拓跋珪、拓跋嗣朝,都倍受敬重,现在,十九岁的拓跋焘把老汉摁在马路牙子上摩擦,老汉当然不敢对皇帝有意见,但可以想见,他所有的怒火,全都会烧向崔浩的头上。
拓跋焘派司空奚斤率四万五千人,进攻蒲坂(山西省永济县),宋兵将军周几率军一万,进攻陕城(河南省三门峡市)。
拓跋焘打算让中书博士、平棘(河北省赵县南)人李顺,全权指挥前锋部队,征求崔浩的意见,崔浩说:
李顺确实足智多谋,处事周密。但我跟他是姻亲,对他太了解了。李顺这个人,性情果敢,进退之间,恐有闪失,他不大适合委以专任。
拓跋焘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崔浩和李顺之间,产生隔阂。
衣赐履说:大家不要以为崔浩说的话全是出于公心。《魏书·李顺传》载,崔浩的老弟娶李顺的妹妹,侄子娶李顺的闺女,虽然有两门婚事,但崔浩瞧不起李顺,而李顺也不服崔浩,因此双方互相猜忌,“故浩毁之”,因此,崔浩就是故意坏李顺的事儿。
崔浩此人,连亲家可能都盼着他死。
十月十一日,拓跋焘一行从平城出发。
拓跋焘抵达君子津(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南黄河渡口),气温骤降,黄河冰封。
十一月三日,拓跋焘亲率轻骑二万,踏冰过河,直击统万城。
十一月七日,大夏皇帝赫连昌,正在跟群臣喝大酒,喝得正嗨,北魏大军突然出现,夏国上下,无不惊恐。拓跋焘驻军之处,距统万城只有三十余里。赫连昌率军迎击,大败而回,急向城中撤退。城门还没有来得及关闭,北魏禁军内三郎(这是个官职)豆代田,率一支人马攻进西宫,纵火焚烧了西宫城门。夏军关闭了所有的宫门,豆代田跳出宫墙撤回。
拓跋焘擢升豆代田为勇武将军。
北魏军队在统万城北扎营。
十一月八日,北魏军四处抢掠,斩杀、俘虏大夏军民数万,抢获牛马十余万头。
拓跋焘对群臣说,统万城恐怕拿不下,咱下次再说吧。
于是,北魏军裹胁一万余户老百姓,班师了。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统万这头儿,打了一通儿,没落着什么大便宜;长安那头儿,任谁也没想到,天上真的掉个大馅饼。
大夏弘农(河南省灵宝县东北)太守曹达,听说北魏宋兵将军周几率军杀到,果断弃城逃走。北魏军于是进入大三辅地区,但周几在行军途中去世了。
大夏镇守蒲坂的守将、东平公赫连乙斗,听说北魏司空奚斤的大军即将到达,派人前往首都统万告急。派出的这哥们儿到统万时,正看到北魏大军围困统万,掉头就跑,回报赫连乙斗说:
统万城已经被攻陷!
赫连乙斗惊出一身冷汗,跳上电单车,丢下蒲坂,西逃长安。
于是,奚斤进入蒲坂。
赫连昌的老弟赫连助兴镇守长安,赫连乙斗到达后,俩人一合计,干脆放弃长安,西逃安定(甘肃省镇原县东南曙光乡)。

于是,北魏司空奚斤,一仗没打,十一月,克蒲坂;十二月,入长安。
简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