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不可攻陷”的统万城,为何被拓跋焘一支轻骑就攻陷了?

抗抗说历史 2025-04-15 10:52:37

衣赐履按:大夏首都统万城,号称不可攻陷。

当初,赫连勃勃命手下干部叱干阿利营建首都。

史称叱干阿利是一位技艺高明的大国工匠,但是残忍刻暴,视人命如草芥。筑城所用的土,全部在笼屉中蒸过。叱干阿利常对城墙的坚固程度进行测试,命人用铁锥猛刺城墙,如果铁锥能刺入城墙一寸深,就诛杀筑墙之人,连尸体一并筑入墙中;如果铁锥不能刺入城墙,则诛杀持锥之人。

建都完成,赫连勃勃十分满意,取名“统万”,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

那么,“不可攻陷”的统万城,究竟能不能被攻陷呢?

公元426年,十二月,北魏司空奚斤,占据大夏重镇长安,大夏秦州(州政府充杏城,陕西省黄陵县)、雍州(州政府设阴密,甘肃省灵台县西南)所属的氐族部落和羌族部落,全向奚斤投降。北凉(首都姑臧,甘肃省武威市)河西王沮渠蒙逊和氐王(首府仇池,甘肃省西和县南)杨玄,都派使臣向北魏臣服。

公元427年,正月,大夏皇帝赫连昌,派老弟、平原公赫连定率军二万,准备收复长安。北魏皇帝拓跋焘听说之后,下令到阴山砍伐树木,大造攻城器械,准备再次进攻大夏。

三月三日,拓跋焘命高凉王拓跋礼出镇长安,又命执金吾桓贷在君子津(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南黄河渡口)造桥。

衣赐履说:以前我们讲过,后赵皇帝石虎曾经在黄河上建桥,花费无数,根本建不起来。拓跋焘建桥,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建浮桥,临时行军用的。

浮桥怎么建,我目前还没在史书上看到过。最近看休·肯尼迪的《大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一书,里面记载了一次阿拉伯人造浮桥的事件,我们摆一摆,供大家参考。

话说公元710年或稍后,阿拉伯将领穆罕默德·本·卡西姆攻打信德(今巴基斯坦南部),阿拉伯人在印度河西岸布阵,印度抵抗军在东岸。卡西姆决定搭建浮桥,他将船只收集起来,在船上载满沙石用以压舱,然后将这些船只用木板连成“船串儿”。印度军队则在对岸严密防范。卡西姆下令将所有船只集结在西岸,沿岸布设,直到船串儿的长度与河流宽度相等为止。然后,派出胆魄出众的士兵身披甲胄上船,将整列船只在河流中摆荡起来,最终荡到对岸。阿拉伯军射出箭雨,骑兵与步兵登陆并进,即刻便击退了抵抗军。

不晓得北魏搭浮桥,是不是也采用的这种方法。

另,看了阿拉伯人建造浮桥的方法,有没有对当年曹老板把船连成长串儿,提供另外一种思路?

四月四日,拓跋焘派员外散骑常侍步堆、谒者仆射胡觐等,出使刘宋。

衣赐履说:进攻大夏之前,安抚好刘宋。

北魏司空奚斤跟大夏平原公赫连定,在长安对峙。

拓跋焘命司徒长孙翰、廷尉长孙道生、宗正娥清率三万骑兵为前锋,常山王拓跋素、太仆丘堆、将军元太毗率三万步兵为后继,南阳王伏真、执金吾桓贷、将军姚黄眉率三万步兵携带攻城器械,将军贺多罗率三千精骑出于前锋部队之前,负责搜索侦察工作。

衣赐履说:拓跋焘有如一架战争机器,比他爹拓跋嗣能折腾,跟他爷爷拓跋珪有一拼。

五月,拓跋焘从首都平城(山西省大同市)出发,临行之前,命龙骧将军、本部落人陆俟,率北方各路兵马镇守大碛(即大漠,今蒙古国南部与中国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锡林郭勒盟北部交界地区的戈壁大沙漠。碛读如气),防备柔然汗国乘虚来攻。

五月九日,拓跋焘从君子津渡黄河西上,抵达拔邻山(内蒙古准葛尔旗)后,兴筑城堡,留下辎重,率三万轻骑先行进发。朝中随行的文武官员都劝阻他说:

皇上啊,统万城十分坚固,不是十天八天就可以拿下的。如今以轻装部队攻城,这不是开玩笑啊!还是与步兵一道,携带攻城器械一块儿进攻才对啊。

拓跋焘说:

用兵之术,攻城为下,非到万不得已,不可使用。如果我们带着攻城器械,贼军必会因恐惧而严防死守。统万城坚,我们一时不能攻下,粮食吃完,战士疲惫,城外又没什么可以抢夺的,这不是好计策。现在,朕以轻骑直抵统万城下,贼军本来以为我们有步兵,却发现我们只有骑兵,就不会太在意。朕再让部队装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引诱他们,如果他们出城迎战,一定会被我们生擒活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将士离家二千余里,又有黄河阻隔,这就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啊!因此,三万轻骑,用来一战,绰绰有余,但用来攻城,当然不行。

衣赐履说:悟性是什么?十来岁的拓跋焘这段话就是悟性。有的人一辈子也读不明白,有的人扫一眼就举一反三、举一反十,没地儿说理去。

于是,大军启程。行至黑水(可能是内蒙古乌审旗南无定河上游北支流纳林河),拓跋焘亲自祭天,向列祖列宗汇报了情况,然后召开誓师大会。

六月,拓跋焘抵达统万,大军埋伏在深谷之中,只放少数部队来到城下。大夏将领狄子玉投降,向拓跋焘报告说:

皇帝赫连昌听说魏国大军将到,就征召他的老弟、平原公赫连定回军,赫连定回复说,统万城不可攻陷,等他生擒奚斤之后,再赶赴统万,内外夹击魏军,没有不成功的道理。因此,赫连昌一心守城,等待赫连定。

拓跋焘听了心中不爽,将部队后撤至城北,向城中示弱。又派娥清和永昌王拓跋健,率骑兵五千人向西抢掠老百姓。

北魏军中有士卒犯了罪,逃入统万城,向大夏报告说,魏军的粮草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士卒每天只吃菜(士卒食菜),而辎重补给全在后面,趁步兵还没有到达,应当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赫连昌同意。

【赫连昌】

衣赐履说:我严重怀疑,这个士卒是拓跋焘派过去的。

所谓“士卒食菜”,我猜,北魏、大夏都是游牧起家,应该是以肉食为主的,如果部队到了只能“食菜”的地步,可能就意味着战斗力严重滑坡。

六月二日,赫连昌亲率步、骑兵三万出城。

北魏司徒长孙翰等人都说,赫连昌军阵严整,我们应该避其锋芒。

拓跋焘说:

不然。我们远道而来,怕的就是他们不出来。现在如果避而不打,只能使贼军士气旺盛,我们却被削弱,这不是用兵的好计策!

于是,下令部队假装败逃,诱敌来追。

赫连昌果真以为魏军不敌,兵分两路,左右包抄追击,一眨眼追出五六里地。拓跋焘派军冲击,不能冲散夏军军阵。

正在此时,大风暴雨自东南而来,卷起漫漫尘沙,遮天蔽日。

北魏军中有个叫赵倪的宦官,据说通晓神道法术,他对拓跋焘说:

皇上,风雨是从贼人那边袭来,我们逆风,他们顺风,这表明天不助我。再说,现在将士们饥渴交加,希望陛下暂避他们的锋锐,以后再寻找时机。

太常崔浩厉声道:

这是什么话!我们千里而来,自有制胜之策,岂可说变就变!贼军追击到此,已经与后方断绝。我们应该分出人马,出其不意,突袭他们。刮风下雨,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怎么可以生搬硬套那些陈词滥调!

拓跋焘说,老崔,你说得对!

于是,拓跋焘将骑兵分为左右两支,奋力进攻。拓跋焘亲自冲杀,忽然马失前蹄,拓跋焘被甩到马下,差点儿被夏军捉了活的,幸亏宗室拓跋齐挡在拓跋焘前面,拼死力战,暂时击退大夏士兵。拓跋焘重新跳上马背,一槊刺死大夏尚书斛黎文,又连杀大夏骑兵十来个,拓跋焘的手掌被一支流箭射中,但仍然奋力拼杀,夏军崩溃。

衣赐履说:拓跋焘这种君主,只要没在战场上被乱箭射死,岂会失败?我还是那个观点,他能一直活着,那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如果哪天被一箭射死、一刀砍死,那他就是个二球。至于是神还是二球,主要看运气。

为什么拓跋焘这样的君主,朝臣没人敢跟他犯疵儿?他战场上的表现,就是他的底气,谁敢不服?

赫连昌来不及进城,率数百骑兵逃奔上邽(甘肃省天水市)。北魏军乘胜追击,阵斩赫连昌的老弟、阿南公赫连满和侄子赫连蒙逊,斩杀夏军一万余人。拓跋焘追赶溃众,追得性起,直冲入统万城。拓跋齐苦苦劝阻,拓跋焘哪里肯听!大夏守军关闭城门,拓跋焘带着拓跋齐等人混入宫中,弄了一堆女人穿的裙子,当作绳索,绑在铁槊上,拓跋焘借此爬上城墙,逃出城外,才免于被擒。天近黄昏,大夏尚书仆射问至,保护着赫连昌的老娘逃出城外。

衣赐履说:拓跋焘这家伙太吓人了,确实二得可以。

【“二货”拓跋焘】

北魏司徒长孙翰率领八百骑兵追赶夏王赫连昌,一直追到高平(宁夏固原县),没追上,回军。

六月三日,拓跋焘进入统万城,俘虏大夏的亲王、公爵、高级文臣武将,以及赫连昌的太后太妃、皇后嫔妃、姐妹、宫女等数以万计;又缴获马匹三十余万匹,牛羊数百千万头,国库中的珍宝、车辆、旌旗,各种精美器物,不可胜数,拓跋焘下令对将士们论功行赏。

当初,赫连勃勃性情奢侈,兴建统万城,城墙高十仞,墙基厚达三十步,城上宽十步,宫墙高约五仞,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无不雄伟壮丽。

衣赐履说: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相当于周尺的七尺或八尺,周尺一尺大约为二十三厘米。步,也是长度单位,一步为六尺。

拓跋焘看到这些,对左右说:

一个小国,却把百姓奴役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够不亡国呢!

拓跋焘俘虏了大夏尚书王买德、薛超,太史令张渊、徐辩,仍命张、徐二人为太史令,还擒获前东晋的大将毛脩之,以及西秦的将领库洛干,拓跋焘派人把库洛干送回西秦,因毛脩之擅长烹调,就任命太官令。

拓跋焘看到一篇大夏著作郎赵逸写的文章,对赫连昌大拍马屁、大吹法螺,拓跋焘看得十分肉麻,怒道:

赫连昌那小子,只是一个无道君主,怎么胆敢如此!这是哪个家伙写的?给朕好好查,朕保证打不死他!

崔浩从旁答话,说:

文人写文章,不管是赞颂,还是抨击,大多言过其实,他心里还真不一定那么想的,不得不写罢了,陛下没必要跟他一般见识。

拓跋焘这才作罢。

衣赐履说:崔浩道出了御用文人的本质。如果君主需要歌功颂德,赵逸之辈自然奉上马屁文章;如果君主真的想听实话,他们当然也能说点实话。赵逸们怎么干怎么说怎么写,不在他们,而在君主。

拓跋焘一路看下去,发现三个美女,一扫听,都是赫连勃勃的闺女,于是,一点儿没客气,全都收入后宫,后来,三姐妹中的老大,成了拓跋焘的皇后。

六月十九日,拓跋焘率军返回,任命常山王拓跋素为征南大将军、假节,与执金吾桓贷、莫云留镇统万。

八月十一日,拓跋焘回到平城,以缴获的战利品赏赐留守的文武百官。

史称,拓跋焘生性节俭,衣服饮食,都不挑剔,吃饱穿暖就行。文武百官请求加固京师的城墙,修缮皇宫的建筑,说:

《易经》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萧何也说过“天子以四海为家,如果皇宫不够雄伟壮丽,则不能显示天子的威严”。

拓跋焘说:

古人有言,“在德不在险(吴起之言)”。赫连屈丐(赫连勃勃)用蒸过的土筑城,还不是被我攻陷了?与城池坚固不坚固有毛线关系吗?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民力之时,大兴土木的事,朕不想做。萧何的话,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衣赐履说:拓跋焘似乎对“不可攻陷”的统万城之所以被攻陷,给出了一个理由。那就是,城池能不能守得住,关键是“在德不在险”。

这话说的,跟真的似的。

秦灭六国,摧枯拉朽,是因为秦有“德”吗?是因为六国缺“德”吗?

东吴自大皇帝孙权死后,又挺了二十八年,是因为孙权的继承人们有“德”吗?如果没有长江天险,试试能挺过俩星期不?

赫连勃勃难道比他儿子赫连昌有“德”吗?同时代的那几个帝王,最缺“德”的,恐怕就是这位赫连勃勃了。那赫连勃勃活着的时候,你拓跋焘干毛去了?你怎么不去打统万?人家一死你就来抢地盘,你有什么“德”?

所谓“在德不在险”,不过是帝王们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为自己的缺德行为作道德装饰罢了。

实际上,此处的“德”,用“综合实力”来解释,可能更合适些。太多情况下,最没心肝的君主,战斗力最强,这话可能不太好听,但是,就是这么回事儿。

“不可攻陷”的统万城,为什么被攻陷了?

因为赫连昌的综合实力比不上他的恶棍老爹赫连勃勃,因为赫连昌打不过拓跋焘,其他的,都是扯淡。

【称其为恶棍,大约并不为过】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