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患者,听人说喝汤能补肾,就天天给自己煲各种汤。一段时间后,不但没觉得肾好,反而感觉身体越来越不舒服,出现了浮肿、乏力等症状。他来医院找我,一脸困惑。今天就给大家讲讲,为啥喝汤补肾有时会适得其反,重点揭秘 3 种错误煲汤方式。

在中医理论里,肾为先天之本,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很多人觉得通过喝汤能补肾,这个想法没错,但要是方法不对,可就麻烦了。咱们先来看看第一种错误煲汤方式 —— 食材搭配不当。
不少人认为,只要把各种所谓 “补肾” 的食材一股脑放进锅里,汤的补肾效果就好。比如,有人喜欢把羊肉、核桃、枸杞、当归等都放在一起煲汤。羊肉性温热,有补肾壮阳作用;核桃、枸杞、当归也都有一定滋补功效。可这么多温热性食材搭配在一起,汤的热性就过强了。人体体质有差异,要是本身是热性体质,过多食用这种热性过强的汤,就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出现上火症状,像口腔溃疡、牙龈肿痛、便秘等。这不仅没起到补肾作用,反而让身体更不舒服。据统计,在因喝汤不当来就诊的患者中,约 30% 是因为食材搭配问题。正确做法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食材。寒性体质的人,可以适当多选用一些温热性食材,如羊肉、桂圆等;热性体质的人,则要减少热性食材,可加入一些滋阴的食材,像百合、银耳。如果不确定自己体质,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让他们给些建议。
第二种错误煲汤方式是煲汤时间过长。有些人觉得,煲汤时间越长,食材里的营养就越能融入汤里,补肾效果就越好。其实不然。长时间煲汤,尤其是用高温炖煮,会让汤里的嘌呤含量大幅增加。以常见的骨头汤为例,炖煮 1 小时后,汤里嘌呤含量比初始增加了约 50%;炖煮 3 小时,嘌呤含量能增加 2 - 3 倍。过多嘌呤进入人体,会在体内代谢生成尿酸。尿酸过高,容易引发痛风,还会增加肾脏负担,影响肾脏正常排泄功能,对肾脏造成损伤。而且,长时间炖煮,食材里的营养成分也会遭到破坏,像维生素 C、B 族维生素等,长时间高温下会大量流失。一般来说,肉类煲汤,控制在 1 - 1.5 小时比较合适;如果是菌菇汤,30 - 40 分钟就行;蔬菜汤更短,15 - 20 分钟就足够。这样既能保证营养成分融入汤里,又能避免嘌呤大量产生和营养过度流失。
第三种错误煲汤方式是忽视调味料使用。很多人煲汤时,喜欢放大量盐、鸡精等调味料,觉得这样汤才够味。但盐摄入过多,对肾脏危害很大。肾脏是调节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器官,摄入过多盐,肾脏就要加大工作量来排出多余的钠。长期高盐饮食,会使肾脏负担过重,还可能引发高血压,进一步损害肾脏血管和肾小球。有研究表明,每天盐摄入量超过 6 克的人群,患慢性肾脏病的风险比正常摄入人群高约 20%。鸡精等调味料里,除了含有增鲜成分,也可能含有一定钠,过量使用同样不利于肾脏健康。正确使用调味料,盐要少放,每天煲汤用盐量控制在 2 - 3 克就可以;鸡精等尽量少用或不用,要是想增加鲜味,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香菇、海带等天然提鲜食材。
想要通过喝汤达到补肾养生目的,得避开这些错误煲汤方式。选择合适食材,控制好煲汤时间,正确使用调味料,这样煲出的汤才对肾脏有益,真正起到养生保健作用。大家不妨从现在开始,调整煲汤方法,让汤成为滋养身体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