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劲爆的动画片《魔童》系列,讲述了哪吒的人生理念,那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现在很多人都在信命,各大小寺庙,挤满了烧香拜佛的人。网络上更是有很多大师,在指导着芸芸众生。
而近期某位女性在日本去世,曝出20多年,曾经有大师准确“算”出她的寿命,活不过50岁。
更有一些人喧嚣着,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的观点。
有人甚至拿出了一些充满玄学色彩的证据:诸如大清朝开国是一个寡妇和一个孩子,加一个摄政王,结尾也是一个寡妇和一个孩子,加一个摄政王。
皇帝的名字书写时候要避讳,缺一笔,咸丰帝奕詝的“宁”字缺一笔,成了少“丁”,后嗣只有同治皇帝一人;同治皇帝载淳的“淳”字少一笔,变成了无子;而光绪皇帝载湉的“湉”字缺笔,变成少口,同样无子嗣;至于溥仪,“仪”字缺一笔,没有了礼仪,被赶出紫禁城暂居租界,逃去东北当傀儡,被在后关押,何来皇家颜面?
更奇葩的是,当年辅佐大清入关的洪承畴,是福建人,而跟随溥仪出关的郑孝胥,也是福建人。
说是巧合,为什么会那么巧合呢?
所以有人就用玄学来解释,似乎也只有玄学才能解释得通。
世间所有解释不清的一些人和事物,都用玄学去解释,而民间确实有一些所谓的高人,似乎确实“算”的很准。
诸葛亮、李淳风、袁天罡和刘伯温等人,成了玄学高人的翘楚,他们流传下来的《马前课》、《推背图》、《烧饼歌》,更是被誉为玄学界的千古奇书,被后人诠释出很多神奇的预测,几乎准得出奇。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命理”学说是迈不过去的坎,任何时代任何时候,都有依靠这门技术混饭吃的人。
在明朝嘉靖年间,浙江嘉善就有一位会算命的高人,姓闫,闫大师每天只算3个人,而且非常准,准得出奇。
远近的人都来找闫大师算命,每次五百个铜钱,那个时代的五百铜钱,价值不菲,一个肉包子才一个铜钱,如此换算,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五百块,够普通人半个月的工资。
闫大师算命,一天的酬劳就相当于别人一个月的收入。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排着队求他给算一算。
在嘉善本地有一个名人,叫袁仁,他是个郎中,但他“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历书、兵刑、水利、医学等,无不精通,而且家中藏书达两万余卷,号称文献世家。
袁仁虽然是个郎中,但心地善良,没有钱的穷人去他的医馆,也能看病,他经常不收诊金,甚至还搭上一些钱财救济别人。
正因为他有如此的贤德,所以在当地很闻名,曾被选为“耆宾”,主持地方的祭典。
袁仁对儒学具有很高的造诣,与本县郁九章(天民)、谭舜臣(稷)、沈槩(一之)、平湖陆文选(中坡)、嘉兴包凭等,以及沈周、唐伯虎等为诗文好友。他还与大学者王阳明、王艮(心斋)、王畿(龙溪)等有交往。
更难得的是,他写得一手好字,以致当时所谓“赵孟頫书法”,大半出自他的手笔。
袁仁有两个老婆,生下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其中第四个儿子叫袁黄,也就是后世中尊称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袁了凡。
袁仁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思想也是儒家的那一套,讲究顺命和顺从。他还信仰佛教,把敬信三宝当作必须遵守的家法,经常出钱供奉僧人。
而袁黄从小就显得叛逆,在闫大师替他算命之后,居然提出了“命由己造”的观点,此举差点导致父子的关系决裂,而后来袁仁临死前将藏书全部托付给了四儿子袁了凡,认为他才是真正传统文化精髓的人。
从子抗父命到后来的得到父亲认同,袁黄的“命由己造”,究竟有多神奇呢?
要知道,在那个传统思想束缚的年代,像袁黄这样的人,等于是“逆子”,是要被逐出家族,被世人所不耻的。
袁黄如此逆天改命,还被后世尊崇,他们究竟做了什么“命由己造”的事情?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袁黄聪颖敏悟,拜当地名宿郁海谷为师,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研究归研究,但他有自己的看法。
他的一些看法,与书本上的知识相悖,有一次和老师争论起来,气得郁海谷吃不下饭。
袁仁见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如此叛逆,于是求闫大师给算了一下,看看这个儿子将来的命理如何。
闫大师根据袁黄的生辰八字,一番推算之后,直接给出了结果,那就是此子日后有功名,34岁开始走运,县里考试(童生)第21名,嘉兴府考(秀才)第30名,省院考试(举人)第9名,但只能在一个小地方做县官,官期三年半,命中无子女,寿年54岁。
最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闫大师算袁了凡的寿年时候,还特地指出了8月14那天凌晨一点到三点死,见不到八月十五的太阳和月亮。
袁黄看到闫大师所批复的命理,当时就笑了,当着父亲的面把那一页黄纸给撕掉,第一次说出了“命由己造”那句千古名言。
他的意思很明白,我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相信神神叨叨的那些事。
而接下来袁黄的做法,令他的父亲瞠目结舌。
12岁的袁黄找到那位闫大师,当众与闫大师打赌,他20岁之前必定通过县考。
从此,他每天在书斋中埋头苦读,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也正是这几年的努力,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靖二十七年(1548年),16岁的袁黄,以一篇如何抵御倭寇的文章,中县考第十四名。当天夜里,那个闫大师悄悄逃离了嘉善。
袁黄用事实证明,闫大师算得不准,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由于倭寇经常袭扰大明的沿海地区,所以袁黄的那篇文章得到某些官员的重视。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大肆侵犯东南沿海,明军无法有效组织抵御。嘉兴府通判邓迁受命兴筑嘉善县城城墙,抵御倭寇,聘请袁黄一起巡视城池,商议抵御倭寇的事宜。
袁黄和邓迁一起,组织乡民和官兵抵御倭寇,取得不俗的战绩,倭寇数年内不敢侵犯嘉兴。
袁黄并未重视功名,而是四处游历,拜访名人高师。隆庆元年(1567年),他游历到北京,写出了《命自我立》这篇文章。
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隆庆三年(1569年),他到达南京国子监,游栖霞山的时候,去寺庙里拜访了云谷禅师,两人对坐参禅悟道,三天三天都没有合眼,此后拜云谷禅师为师,改号“了凡”,有了却凡尘之意。
他替自己改为袁了凡之后,却又于次年参加浙江省秋闱,并成功中举,这一年,他36岁。
隆庆五年(1571年)会试未中之后,他潜心于佛学的研究,游历古刹名寺,结交僧友。
万历元年(1573年),生母李氏去世,他回乡守孝,在嘉善县城东门的大胜寺静修,与幻余禅师(法本)一起将梵夹本藏经翻刻为方册本,此册藏即后名之《嘉兴藏》。
万历五年(1577年),北京赴考,在会试中,本来是被推荐本房第一(明清时期,主考官对二十名同考官进行“分经”,“分经”就是考生的试卷,参与阅卷的房官尊称为“房师”,同期考生分为分为20份,由房师录取题名)。
袁了凡原本中了进士,只因他的理论令主试官不爽,便被剥夺了学子的资格。
两年后,他与曾任浙江巡抚李渐庵去终南山归隐,到了西安之后,已经辞官的李渐庵卷入了朝廷纷争,两人未能如愿。
袁了凡回到家乡之后,在48岁这一年,生下了儿子袁俨。
万历十四年(1586年),54岁的袁了凡考中进士,会试三甲一百九十三名,考上进士之后,本来应该在朝廷为官的,可他依然像以前那样,与一帮佛门的朋友混在一起,俨然已经是佛门中人。
别看他整天那么厮混,可是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惊动了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一听居然有这么一个名人,不为我大明所用,那还行?
一纸诏书把袁了凡叫去了北京,给了一个兵部职方主事的头衔。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月,袁了凡跟随经略宋应昌、征东提督李如松一起,东渡鸭绿江,帮助朝鲜打倭寇。
可惜大明党争太厉害,导致主帅李如松被参劾,明军在大胜之后,不得不撤退回国。袁了凡心灰意冷,辞官归里。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七月去世,终年73岁。
他的一生,留下了无数著作,最出名的就是《历法新书》、《皇都水利》、《宝坻劝农书》、《了凡四训》。
他的《了凡四训》是写给后代的,教诫袁氏后人及世人,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行善积德,并且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每篇都有其要旨,通篇下来不仅是劝人要积德行善,还有区别于其他类似文字的积极一面,不论来世福报,而是用今生行善即可有求必应的举例来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