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长工7年守望无职,1975年致信毛主席,朱老总:我替你转交

爱吃凉历史 2025-04-16 02:07:53

孤胆英雄觅“朱郎”

改名何长工后他紧随毛主席,投身于风起云涌的秋收起义。起义的枪声划破了沉寂的夜空,但也很快遭遇了挫折。在严峻的形势下,何长工跟随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了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艰难探索。

井冈山的岁月,艰苦卓绝,但也充满了开创性的工作。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何长工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为这支初生的人民军队设计一面属于自己的旗帜。他反复思索,将革命的理想与信念融入设计之中。最终,一面以鲜艳红布为底,缀以象征工农联盟的镰刀、斧头和一颗闪亮五角星的军旗诞生了。

1928年初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力量亟待壮大。秋收起义后,毛主席率领的工农革命军虽然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但力量相对单薄。与此同时,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及湘南农军,在经历了艰苦转战后,正活动于湘粤赣边界地带,同样面临着寻找可靠落脚点的迫切需求。

寻找并联络朱德部队的任务,历史性地交给了时年28岁的何长工。何长工受领任务后,未作片刻停留,旋即孤身一人出发,深入国民党统治区,开始了他充满艰险的寻访之旅。为了隐蔽身份、规避敌人搜查,他化装成生意人、难民甚至逃兵,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和掩护,机警地穿越层层叠叠的封锁线与地方民团的盘查哨卡。

何长工凭借其坚定的意志和灵活的策略,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1928年3月下旬(一说4月初)于湘南地区成功找到了朱德及其率领的部队。他准确传达了毛主席关于两军会师、共同发展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议。

这次成功的联络,直接促成了1928年4月下旬的宁冈砻市会师,即著名的井冈山会师。朱毛两支武装力量的胜利会合,极大地增强了井冈山的军事实力,完善了根据地的领导机构,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盛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取“山大王”

井冈山会师之后,除了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会剿”外,团结改造当地的地方武装力量也显得尤为关键。在井冈山地区,存在着多股地方武装,其中以王佐、袁文才的部队势力最大。王佐,原名王云辉,早年因反抗土豪劣绅而被迫落草,在井冈山一带聚集了一支具有绿林色彩的农民武装,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实战经验,熟悉当地地形,控制着井冈山部分要地。

毛主席认识到,争取王佐、袁文才这样的地方武装,不仅可以壮大红军力量,更能消除根据地内部的潜在威胁,实现对井冈山地区的有效控制。基于这一战略考量,毛主席决定派人去做争取改造王佐的工作。刚刚完成寻找朱德部队任务、载誉归来的何长工,再次被委以重任。

毛主席特别指示何长工,去做王佐的工作要讲究策略,要有耐心,“先去做他的‘长工’,尔后再做他的党代表”,意即要先放下身段,取得信任,再逐步开展政治工作,进行思想引导和组织改造。

何长工遵照指示,进入王佐的部队。王佐其人,虽有反抗压迫的一面,但长期形成的江湖习气和地方观念使其戒心很重,对共产党和红军持怀疑态度。他表面上欢迎何长工的到来,暗地里却采取防范措施,不仅重要会议不让何长工参加,还特意指派一名亲信担任何长工的警卫,名为保护,实为监视。

面对这种局面,何长工严格遵循毛主席“既不缓,又不急”的方针,采取了灵活务实的工作方法。他生活上与王佐部队的官兵打成一片,工作中以诚相待,积极帮助王佐处理事务、训练部队。同时,他将工作重点放在争取王佐的家属和部下骨干上,通过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潜移默化地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主张,讲述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思想。

何长工还积极协调,从工农革命军中陆续选派了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干部,如徐彦刚、游雪程等,到王佐部队中担任连、排级职务,协助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和军事训练,逐步建立起党在王佐部队中的影响。

经过何长工等人长期耐心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王佐逐渐消除了疑虑,认识到共产党是真心为穷人打天下、为国家谋出路的,其革命觉悟不断提高。最终,王佐和袁文才都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和改编,他们的部队正式编入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成为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大讲台育英才

随着中国革命进程的推进,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何长工就展现出对干部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实践能力。1931年,在中央苏区,何长工就参与创办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红军大学前身之一),并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何长工与其他领导者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建立教学秩序,编写教材,亲自授课,为红军输送了一批宝贵的骨干力量。其中不少学员后来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如开国大将萧劲光、红军早期优秀将领邓萍等,都曾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杰出代表。

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培养抗日干部的摇篮。著名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此应运而生,承担起为八路军、新四军及各抗日根据地大规模培养干部的历史使命。1937年寒冬,何长工调任抗大,担任教育长、副校长等重要领导职务,成为抗大主要负责人之一。

在抗大的讲台上,何长工面对着来自全国各地、怀抱抗日救国热忱的青年学员,以及从前线下来的富有实战经验的干部,他将自己的丰富学识、革命经历和战争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

在何长工等领导者的共同努力下,抗大形成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优良校风,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转战建设新战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数像何长工一样的革命者,在经历了长期残酷的战争考验后,响应党的号召,脱下戎装,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国家经济恢复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何长工这位在革命战争年代屡建功勋的将领,带着战争留下的印记,转战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战场”——地质勘探领域。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他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副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不久后又调任新组建的地质部,担任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者和领导者之一。在地质部,他与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紧密合作,共同擘画和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地质普查与矿产勘探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工业化建设急需能源和矿产资源支撑,但当时中国的地质工作基础极为薄弱,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勘探设备简陋,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何长工以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作风和组织领导能力,带领广大地质工作者迎难而上。他深入基层,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戈壁。

在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过程中,何长工作为地质部的主要领导,参与了早期的组织协调和决策工作,为这一关系国家能源命脉的重大突破贡献了力量。他曾多次亲临西北、东北等地的矿区和勘探现场,与地质队员们同甘共苦,研究地质构造,指导勘探部署。面对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冰天雪地的东北林海,他鼓励大家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为祖国寻找“宝藏”。

动乱时期,何长工遭受迫害被停止工作7年之久。1975年,年逾古稀的他,怀着对军队建设的深厚感情,写信给毛主席请求复出工作。这封信,最终由他的老战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转交。不久后,两位曾在井冈山并肩战斗、共同开创历史的老帅,在军事学院重逢。

信寄出三个月后,组织的批准下来,何长工重新穿上了军装,先后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继续为培养新时期军队高级指挥人才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1980年,他最后一次回到魂牵梦绕的井冈山。在大井毛主席旧居前,他伫立良久。1987年12月29日,这位为人民“当了一辈子长工”的革命家,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7岁。

参考资料:[1]刘振强.何长工对朱毛会师井冈山的贡献[J].党史博采(下),2007(06X):6-7

-1 阅读: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