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苦练阿拉伯语,舌尖磨出血泡不算啥
1974年,来自冀中平原沧州地区的青年张召忠,被分配进入了北京大学学习阿拉伯语。阿拉伯语,作为一门横跨亚非广阔地域、拥有独特发音系统和书写体系的语言,对于习惯了汉语声调和方块字的中国学生而言,学习难度是客观存在的。
特别是阿拉伯语中一系列的喉音、顶音以及需要舌尖高速颤动才能准确发出的“颤音”(如字母 ر “Ra”的发音),成为了横亘在包括张召忠在内的许多初学者面前的一道发音难关。为了掌握这些对于构建地道语感至关重要的发音要素,尤其是那个让许多学生感到头疼的舌尖颤音,张召忠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反复练习。

这种高强度的、机械性的发音练习,最终导致了他的舌尖部位因为过度摩擦而磨出了血泡,他将其形容为自己试图“用舌头丈量世界”的起点。
在北京大学完成阿拉伯语专业的学业之后,张召忠的职业生涯自然而然地与中东地区联系在了一起。凭借其语言专长,他获得了被派遣至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工作的机会,具体职责是担任翻译人员。他抵达巴格达并开始工作的时间段,恰好与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1980年9月爆发,持续至1988年8月)高度重合。

尽管巴格达并非两伊战争最前线的交火地带,但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指挥中心,它时常成为对方远程火力打击、空袭以及渗透破坏的目标。因此,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座城市。
作为一名翻译,他的工作可能涉及与伊方人员的技术交流、项目洽谈或是日常联络,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进行。这种身处战时首都的经历,使其得以近距离观察一个国家在长期战争状态下的运作模式、社会承受能力以及战争对基础设施和民生造成的实际影响。
这段在巴格达“听着炮声”工作的经历,持续时间贯穿了八十年代的大部分时期,无疑为张召忠积累了关于现代战争、特别是中东地区冲突形态的宝贵一手经验与感性认知。

从翻译到"定海神针",误炸事件显锋芒
在结束于巴格达的翻译工作、积累了中东地区实践经验之后,张召忠的职业重心逐渐转向了军事学术研究和教学领域。他长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任职,深入钻研海军战略、军事高科技、武器装备发展等专业领域。
据说,他对西方军事思想和流行文化中的军事元素也保持关注,例如,曾对美国军事小说家汤姆·克兰西的作品(如《追踪“红十月”号潜艇》等)进行过分析研究。真正让张召忠这个名字从军内研究领域开始为更广泛公众所熟知的,是1999年发生的一起重大国际事件。

当年5月8日(北京时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空袭行动中,使用多枚精确制导炸弹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中方人员伤亡和馆舍严重毁坏。这一事件在中国国内引发了极大的震动和强烈的民族情绪。在当时群情激愤、信息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公众迫切需要来自专业领域的声音来解读事件、分析背景。
正是在此关键时刻,张召忠撰写并发表了题为《戳穿“误炸”谎言》的文章。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军事技术知识,特别是关于精确制导武器性能、目标选择程序、情报搜集与识别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北约官方提出的“使用旧地图导致误炸”的解释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技术角度论证了“误炸”说法的诸多疑点和不可能性。

此次事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张召忠以其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敢于发声的姿态,成功地将自己定位为一位值得信赖的军事专家。此后,随着中国媒体环境的发展,特别是电视媒体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对专家访谈需求的增加,他开始频繁受邀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军事节目和新闻直播中,就国际军事热点、中国军队建设、武器装备发展等议题进行解读和评论
伊拉克战争"翻车"?十年解密有话说
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对这场战争进行了大规模、长时间的直播报道,张召忠作为核心评论嘉宾之一,几乎常驻直播间,对战局进展、双方战术、武器装备等进行实时解读和预测。

他在节目中提出的不少观点,例如分析美军可能面临的困难、强调伊拉克军队(特别是共和国卫队)可能利用城市地形进行顽强抵抗、甚至预言美军可能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等等,都基于传统的军事理论分析和对伊拉克军队纸面实力的评估。
战争的实际进程却出乎许多观察家的预料,特别是伊拉克军队在巴格达等关键地区的抵抗远未达到预期强度,首都巴格达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即告陷落,萨达姆政权迅速崩溃。这种预测与战场实际结果之间的显著偏差,使得张召忠在直播中的一些判断事后被证明与事实不符。

在互联网上,针对他预测失准的批评声音开始大量出现,一些网民甚至给他起了一个带有浓厚调侃和讽刺意味的绰号——“战略忽悠局局长”(简称“战忽局长”)。关于伊拉克战争中巴格达为何如此快速易手,故事并未就此结束。
在战争结束多年以后,美军解密文件证实萨达姆集团早已被渗透。许多握有兵权的伊拉克高级将领,包括一些被认为会死守巴格达的共和国卫队指挥官,实际上在战前或战争初期就已经与美方达成秘密协议,或被瓦解了抵抗意志,或直接放弃指挥、临阵脱逃。

这一深层原因,在2003年战争进行时是外界(包括进行直播评论的张召忠)难以获知的。因此,回过头来看,当年基于公开信息、常规军事逻辑所作出的关于巴格达可能发生激烈巷战的预测,虽然结果错误,但其分析过程本身可能并未完全脱离当时的认知局限。
无敌舰队沉沙,"瓷器店困局"敲警钟
张召忠在分析台海局势这一复杂而敏感的议题时,常常以历史为镜,抽丝剥茧地揭示大国博弈背后的深层逻辑。他最常提及的一个历史案例,便是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的惨败。
16世纪的西班牙,凭借一支由超过130艘大型战舰和约2万名士兵组成的庞大海军,一度称霸海上,成为欧洲乃至全球的超级强国。这支舰队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火炮,船员包括训练有素的水手和经验丰富的士兵,规模在当时堪称无敌。

当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决定派遣这支舰队远征英国,挑战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时,事情并未如预期发展。无敌舰队在进入英吉利海峡后,遭遇了英国海军灵活的战术打击。英军利用小型、机动性更强的战船,配合火船战术——即将装满易燃物的船只点燃后冲向敌舰,造成混乱——成功打乱了西班牙舰队的阵型。
英国战舰还装备了射程更远、射速更快的火炮,得以在保持距离的情况下对西班牙舰队造成持续杀伤。更致命的是,西班牙舰队对英吉利海峡的水文环境和洋流特点缺乏足够了解,补给线又因远征而变得脆弱。加之远征途中遭遇了罕见的风暴,舰队在恶劣天气下损失惨重,最终仅半数船只得以返回西班牙。

张召忠将这一历史事件作为分析现代海权的切入点,提出了一个生动而深刻的比喻——“瓷器店困局”。他将美国海军的11个航空母舰打击群比作闯入“东亚瓷器店”的“铁牛”。这些航母编队虽然威力巨大,却也异常脆弱,一旦在高强度冲突中受损或损失,其修复或重建的成本将高得惊人。
海军作为技术与资本高度密集的军种,其建设周期漫长,运营成本高昂,素有“十年陆军,百年海军”之说。对于像美国这样依赖海权维持全球影响力的国家而言,任何一次大规模海战的失利,都可能带来远超军事领域的后果。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正是这一逻辑的历史注脚:一个看似无坚不摧的海权强国,可能因为一次关键失误而迅速滑向衰落。

台岛在美国战略布局中被视为一艘“不沉的航母”,其地理位置恰好卡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咽喉地带,是美国在西太平洋遏制中国的重要棋子。美国长期以来通过军事援助、武器销售和外交支持,试图阻止中国实现国家统一。
张召忠指出,美国的这些动作并非出于对台岛民众福祉的真正关心,而是为了维护其在全球海洋中的独霸地位。通过将台岛作为军事前沿,美国得以在东亚地区部署侦察机、军舰和导弹系统,构建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防止任何国家挑战其海洋霸权。即便如此,张召忠认为,美国在台海问题上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极低。
参考资料:[1]崔光耀,张显龙.新战争形态反思录——张召忠少将谈网络战[J].中国信息安全,2010,0(7):3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