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宝马5系降价海报引爆社交媒体——29.8万元的裸车价比指导价43.99万元直降14.2万相当于“每公里降价15元”。
这并非孤例:玛莎拉蒂Grecale格雷嘉裸车价35.8万起首付9.98万开走;蔚来ET5T叠加补贴后实付15万左右;林肯Z限时一口价18.88万起……
曾经高不可攀的豪华品牌如今价格集体“跳水”甚至与新势力合资品牌混战同一价格带。市场早已陷入“以价换量”的泥潭。

2024年财报显示北汽蓝谷上汽集团等车企净利润暴跌直指“价格战挤压毛利”。但消费者并不买账——乘联会数据显示3月豪华车促销力度同比增加4.7%新能源车促销保持11.5%高位市场观望情绪却愈发浓烈。
这场“割肉求生”的游戏究竟谁是赢家?
分品牌降价策略解析:谁在「割肉」?谁在「抄底」?1. 豪华品牌:宝马的「库存焦虑」与玛莎拉蒂的「品牌透支」
宝马5系的降价堪称“壮士断腕”。2024款525Li车型因设计争议和动力平庸(8.2秒破百)销量长期低迷经销商被迫清库存老款车型裸车价跌破30万甚至低于宝马3系。
而玛莎拉蒂Grecale格雷嘉“打五折”更像一场豪赌——用超豪华品牌光环吸引中产但高维保成本和实用性短板可能让车主成为“一次性韭菜”。
2. 合资品牌:福特、名爵的「田忌赛马」
福特领睿PHEV以14.28万的价格杀入插混市场名爵MG7更是喊出“十万级B级轿跑”口号。
这类车型用低价换市场本质是燃油车向新能源过渡期的无奈之举。正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言:“市场竞争的终极形态是利润趋近于零。”
3. 新势力:特斯拉的「金融战」与小米的「生态牌」
特斯拉将Model Y月供压至3809元用金融工具稀释价格敏感度;小米SU7 Ultra则捆绑免费智驾和碳纤维套件打造“科技奢侈品”人设。
两者的共同逻辑是:用长期用户黏性对冲短期降价损失。

1. 消费者狂欢背后的「隐性成本」
29万的宝马5系看似诱人但低功率版(190马力)动力甚至不如20万级国产车;蔚来ET5T的15万实付价需捆绑BaaS电池租赁后期成本陡增。
网友吐槽:“豪车降价就像打折的LV买的瞬间很爽用的时候全是眼泪。”
2. 车企的「囚徒困境」
价格战已形成恶性循环:越降价越损害品牌溢价越依赖降价越无力投入研发。
宝马2025款5系虽升级V2X车路协同技术但主力仍是2.0T发动机被网友讥讽“换汤不换药”。反观蔚来自研芯片成功反而在关税战中“躲过一劫”。
3. 行业生态的「达尔文时刻」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称“价格战降温但未退潮”背后是残酷的洗牌逻辑:头部车企靠规模硬抗中小品牌加速出局。
凯迪拉克CT5降至21.59万、沃尔沃S90限时27.9万二线豪华品牌已退无可退。

价格战的本质是燃油车时代秩序崩塌前的最后挣扎。当特斯拉用软件定义汽车、小米用生态重构用户体验传统豪车仍沉迷于“发动机排量”和“皮质缝线”无异于马车厂讨论如何改良马鞍。
车企若只会降价不过是把棺材上的钉子钉得更紧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