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能得到天下,那可离不开汉初三杰的帮忙。这里面最值得说道的就是韩信,讲真,刘邦能得到韩信,简直是他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儿了。
但即便如此,韩信还是没能躲过被杀的命运。说起韩信的悲剧,就不得不提到他自身的原因。想当年,要是他不把这两个人杀掉,刘邦那是绝对不敢对韩信怎么样的。可遗憾的是,韩信特别相信刘邦,把这两人都给杀了,这两人一死,韩信的死期也就到了。
在刘邦走向登基的道路上,项羽可以说是最强的对手了。早些时候,刘邦在项羽跟前,几乎就没占到啥便宜。刘邦手底下虽说有不少大将,可项羽单枪匹马就能跟他们对抗。
不是说要否定刘邦的能力,可在带兵打仗这方面,他真的比不上项羽。秦朝还没倒台的时候,他俩还能保持一种表面上的和平。等秦朝灭亡了,这两人就正式杠上了。
项羽可是项燕的后人,打小就开始学兵法。想当年,项羽那叫一个年轻气盛,才二十四岁就第一次上了战场,一上去就把自己的大本事都使出来了,说他一个人能抵得上一百个人,那可一点都不夸张。就单说这股子精气神儿,刘邦就比不上他。
但是,韩信一投到刘邦帐下,情况就不一样了。韩信的能力那可是历史都公认的。就算后人老是为他的政治头脑而感叹,可他的能力从来就没人怀疑过。韩信的战术,连项羽都没招儿破解。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韩信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刘邦和项羽对抗。为啥会有“狡兔死走狗烹”这种说法?刘邦连项羽都对付不了,他怎么可能打得过韩信。既然这样,还不如直接把韩信解决了,省得以后有麻烦。
韩信失败就在于没正确认清自己的地位。想当年,韩信向刘邦讨要齐王的位子,为啥刘邦答应得那么干脆?那是因为当时楚汉相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时候,刘邦特别急切地需要韩信来跟项羽对抗。
韩信没看清局势,可有人看得明白,这人就是蒯通,他本名叫蒯彻,因为和汉武帝名字里有相同的字,后世就管他叫蒯通了。楚汉相争到了关键时候,他还劝过韩信自己单干,这样就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了。
那时候项羽还活着,就算韩信自己单干,刘邦也不会跟韩信彻底闹掰的。而且项羽,为了避免前后受敌,也不会轻易就对韩信下手的。最理想的状况就是鹬蚌相争,让韩信当个得利的渔翁。就算不这样,韩信最后的结局也比把项羽干掉然后被刘邦收拾要好得多。
韩信到底还是没听进去蒯通的话。他对自己的功劳那可自信得很,觉得刘邦肯定不会对自己下手。最后楚军输得一败涂地,项羽都在乌江自刎。打这起,韩信对刘邦来说,就不像以前那么有大用处。
二、大将钟离眛接下来要说的是钟离眛。钟离眛以前可是项羽手底下的一员大将,在战场上那叫一个英勇无畏,给项羽帮了不少忙。但到最后,陈平使了个离间计,这就导致他们俩有了误会,钟离眛也因为失去了项羽的信任就离开了项羽。
项羽自刎之后,天下就安定下来了。垓下之战打完,刘邦就把韩信打发到楚地去了,还给他封了个楚王的名号。这就相当于拿楚王这个名号,从韩信手里换回了兵权。不管咋看,这买卖都划算得很。大家都知道,韩信这辈子最大的念想就是称王,所以就当下的情况来说,他心里还是挺满意的。
钟离眛和韩信早就认识了。项羽一死,钟离眛就奔楚地找韩信去了,这时候韩信已经是楚王了嘛。可刘邦哪能放心韩信,所以钟离眛动身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向刘邦通风报信了。
没过多久,韩信就被人指控谋反了。这时候的韩信,就只有两条路能走。一条路,就是跟钟离眛一块儿起兵,造刘邦的反;另一条路,就是拿钟离眛的命去给刘邦表忠心。你看,从史书的记载里能知道韩信这人本质不坏,所以这个时候,他可难决定了。
自己的好友钟离眛在乱世中来投靠自己,这情谊多深厚。可自己还效命着君主。这忠义两难全,韩信可太为难了。但到最后,他还是为了刘邦,舍弃了好友钟离眛。
钟离眛知道韩信的选择后,也没多生气或者失望,不过他还是劝了韩信一下:刘邦不敢直接出兵,就是因为我和你在一起,我要是死了,你也活不了。
钟离眛心里清楚韩信的想法,马上就拔刀自杀了。韩信用钟离眛的命向刘邦表忠心,可他不知道,刘邦早就想收拾他了,这事儿也就是个借口罢了。韩信被刘邦在路上埋伏的士兵抓住的时候,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后悔把钟离眛给杀了。
韩信,真的是太信任刘邦了。刘邦都坐到那个位子上了,像韩信这样的武将,他哪能容得下?
三、悲剧人生从《史记》的记载里,也能瞧出韩信的本事。他军事才能超棒,在战场上那是相当英勇无畏,这些都让后世特别敬仰。而且韩信跟那些光会出谋划策的谋略家不一样,韩信在战场上既能谋划布局,实战能力也很强。
说实在的,刘邦身边武将向来就不缺,可像韩信这样能统率六军的统帅却没几个。老话说得好:三军容易得到,一员良将却很难求。韩信那可是名副其实的军事家,不过也许就是他在军事上天赋过人了,结果在政治方面一点脑子都没有。
说韩信是政治“庸才”?他,连庸才都够不上!就韩信那表现,在政治上,他既没政治头脑,还幼稚得很。他都不晓得啥叫功高震主,自保这种事压根就没考虑过,就由着自己性子来,最后把自己给害了。
天才大多都很自傲,韩信也不例外。要是他自己是诸侯,就算自傲点儿也没啥。可要是在别人手下做事还自傲,那就得另当别论了,君主可容不下居功自傲的人。
其次,他这人想法特单纯。老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他对刘邦那是超级信任,这信任程度可不像个做臣子该有的。做臣子当然得效忠于君主,可韩信这样,真的太傻了。而且他一点远见都没有,都不晓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用来跟项羽对抗的。
他天真地觉得,凭着自己的功劳,刘邦不但不会对他下手,还会如他所想的那样,让他当个诸侯王。嘿,韩信还真就当上诸侯王了,可这诸侯王能当多久,那就得看刘邦的心情。别的先不提,只要韩信明白啥叫“功高盖主”,就不至于落得这么个结局。
有句话后世是用来形容张居正的,放在韩信身上也特别合适,那就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当然了,韩信的悲剧,虽说有一部分是因为刘邦容不下他,可也和他自己政治头脑不咋地有很大关系。韩信失败就在于太相信刘邦了,根本不懂君心是啥,也不明白为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