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建国那几年,人们好像在广播电台听不到相声节目了,这时候就有人担心起来了:都进入新社会了,旧社会传下来的相声还能不能接着说?
1955年的时候,大家特别惊喜地听到了侯宝林说的相声。这相声的内容和以前可大不一样了。后来,毛主席还专门点名要听侯宝林的相声。
侯宝林进入了“除夕记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候,到了除夕夜,家庭团圆的人越来越多了,收音机可是陪伴大家的主要东西。
1950年2月16日的除夕夜,好多中国人都忘不了。这可是新中国的第一个除夕夜。那天晚上,广播电台播了歌颂中苏友好之类的广播演说,还播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秧歌剧,叫“解放翻身过新年”。
这时候,相声大师侯宝林还没在广播里出声儿,他正在琢磨一些重要的事儿。
在前一年夏天的时候,他去参加了中国文学艺术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的台上,周总理讲了跟国内形势有关的报告。后来,他还参加了《社会发展史》。
多场专题讲座,像《戏曲的前途》这种。
秋天的时候,他第一次给毛主席和朱德表演相声,毛主席特别赞扬他。
搞艺术的都知道,这时候国内的情况那可是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思想方面也跟着有了转变。毛主席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所以在新的时代,艺术得不断创新。
侯宝林创作新相声《婚姻与迷信》、《二房东》等的时候,老舍他们也来帮忙。
打这之后,侯宝林就在北京、天津、上海这些地方巡回演出。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还写了唯一的一段儿童相声,叫《大中进步了》。可问题是,大多数人都还没听过侯宝林的相声。
一直到1955年的时候,局势又有了很大的变化,侯宝林在春节的时候加入了中央广播说唱团。
为了推广普通话,那年的《普通话与方言》让人印象超深刻。就在这个时期,《卖包子》、《交租子》这些经典相声曲目也被创作出来了。侯宝林的名气越来越大,都快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好多人在收音机里听到侯宝林的《夜行记》,这就成了好多人心中的经典记忆。
这时候,侯宝林他自己的人生也有特别大的改变,艺术家也得有伯乐来欣赏。
毛主席不是艺术收藏家,但完全能说是个很棒的艺术鉴赏家。他对艺术有着很独特的理解,还在1956年4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方针。
想当年,他就在中南海怀仁堂跟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负责人聊天,还特别精辟地讲了文化艺术规律,他说艺术的表现形式得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毛主席这几十年来对艺术的切身感受和思考,也是这样的。
1957年4月的时候,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带着最高苏维埃代表团到中国来访问,毛主席还亲自到首都机场去迎接。
在定文艺招待曲目那会,相关人员真就有了些分歧。有人觉得得有京剧,还有人觉得得有昆曲,毛主席就讲了:“《林冲夜奔》那是一定要有的。”
嘿,真就像预料的那样,《林冲夜奔》这出戏,让伏罗希洛夫对中国戏剧兴趣大增,这事儿也足以证明毛主席那超棒的艺术眼光。
梅兰芳、马连良这些艺术家都到中南海演过出,侯宝林也到这儿演过。
刚解放那会,北京原美国驻华使馆那地儿,侯宝林就开始在那儿说相声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干部也会去听,他们老是坐在第三排中间的位置。还有一回,毛主席听说侯宝林要上台演出了,就专门跑到东交民巷的北京市委机关礼堂去了。后来,毛主席听了《婚姻与迷信》这个段子,当场就说:侯宝林可真是个天才,是个研究语言的行家。
剩下的时间,侯宝林也总往中南海春藕斋跑,趁着舞会中间休息的空当儿给首长表演相声。侯宝林给毛主席讲的相声有150段那么多,这里头有50多段在民间都从没讲过。
毛主席,每次演出完了之后都会和演员握手。全国人民那可都是打心眼里爱戴毛主席。侯宝林,每次都会瞅准机会去和毛主席握手,在他看来,这可真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儿。
侯宝林的语言艺术,把大家彻底给“拿下”了。
毛主席听相声的时候,那脸上总是堆满笑容。周总理在一旁可就更有趣,他不光是开怀大笑,还会跟着捧哏。就说表演《阴阳五行》这个相声的时候吧,周总理坐在座位上,不由自主地就甩起手来,他那动作,跟台上捧哏演员的手势一模一样。
侯宝林可太了解周总理的文化功底了,还讲:“周总理那是最棒的观众,他每回都会听得特别仔细,要是哪儿演得不好,他全能听出来。”
毛主席在观看《关公战秦琼》表演的时候,那叫一个投入。完了之后,还跟侯宝林和郭启儒讲:“再演一遍。”
很明显,这部剧让毛主席有了些联想。
马季回忆说:“毛主席最爱听《拔牙》这个相声,我都给毛主席演了五六次。毛主席的秘书讲过,要是我们不去,毛主席就会叫人放这个段子来听。”
这部相声主题是揭秘江湖医生骗人手段的,这就能表明:毛主席爱听那种言之有物的讽刺相声,而不是光听歌颂的内容。
而这位相声大师,一辈子有不少让人回味无穷的瞬间。
啥样的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1964年10月的时候,侯宝林都47岁了。他跟着中央广播说唱团到北京市密云县的村子里去劳动。那时候他穿着一件军棉衣,那棉衣都褪色了,别人压根儿就看不出来他是全国有名的相声艺术大师。
侯宝林和刘宝瑞住宿的时候在一个房间休息,侯宝林有时候还会帮房东刘保元挑扁担。
侯宝林原本都年过半百了,劳动了两个月后,就能挑起满满两桶水了,他心里那叫一个美。
房东的大孙子还不到一岁,侯宝林老是抱着小家伙逗着玩。要是小家伙尿了,侯宝林就赶忙去烤尿布和棉裤,哪怕屋里全是尿骚味,他也不嫌弃。
这么着,房东觉得怪不好意思的,急忙就去抱孩子了。
侯宝林讲:“没事儿,哪家孩子不这样。”
侯宝林每次从北京过来,都会给孩子带上玩具和食物。那些东西可稀罕了,房东都没见过。侯宝林赶忙说道:“没事儿,现在生活变好了,孩子们都有福气。”
他瞧见房东用土坯搭炉子,心里就想,这法子又费煤,还不暖和。得嘞,他就自个儿掏腰包买了个铁炉子。
过了些日子,房东的大儿子又病了,得去医院做个大手术,费用得100多元。
那时候的工资水平,一个农民一天也就挣几毛钱,100元对一个家庭来说可真是个超级大的数字。
侯宝林瞅见房东陷入窘境,立马掏出50元要帮忙,可刘家说啥也不肯收下这笔钱。
侯宝林瞧见这状况,心里特别着急,赶忙说道:“就当是我借给你的,治病才是最要紧的!”
到了这个时候,房东这才把钱收下了。后来,房东的儿子病治好了,刘家立马就把自家养的猪全卖了,拿着钱就去找侯宝林。
侯宝林看到这一幕时也讲道:“咱们不是老说劳动人民是一家人嘛,既然是一家人就别讲两家话了。”
其实,侯宝林真没多少钱。他身体一直不咋样,老是感冒发烧的。但他舍不得花钱买药,平常就弄点姜水熬了喝喝,还非得坚持去田里干活。
他可从不把自己当成演员,在劳动的那段时间,不管多脏多累的活,他都争着去做。
他的身份大家都知道,那肯定想听相声。
所以,每次休息的当口,就会有农民跑来,说想听相声。侯宝林那可是几乎人家有要求就答应,立马站起来就唱。有时候唱的是带腔调的戏曲,有时候唱的是现编的。就好比在菜地里干活的时候,他能把各种各样的蔬菜名串起来唱,还唱得字正腔圆的。
大家都乐意跟他一块儿干活,为啥?因为他常常冒出一些话,每次都能把大伙逗得哈哈大笑。
艺术这东西,都是从生活里来的。侯宝林老是能把生活里的各种事儿跟自己的艺术作品凑一块儿,这可太不容易,老珍贵了。
1965年5月的时候,侯宝林快要回北京了。村民们都争着请艺术团的同志们吃饭。侯宝林那是多才多艺,大家可崇拜他了。不过当时大家条件都不咋好,但是为了能请艺术团的同志们吃饭,一个个都把粮票拿出来了。
村民老徐自己掏腰包买了只羊回来养着,等艺术团的人要走的时候,就把羊拿出来杀了,那天晚上老徐家里做了羊肉丸子。侯宝林知道这事儿后,特别感动。
侯宝林到北京之后,每个月都要给以前的房东刘保元写封信,让他们全家赶紧来北京玩。
刘家的孩子到北京去的时候,还带上了自家产的蜂蜜和锅贴白薯。侯宝林捧着蜂蜜,特别小心地说道:“下回再来,就别带这个,带点白薯干来就行,我把它当糖含着,就能想起你们。”
后来刘家的孩子要是来北京了,侯宝林只要一知道这事儿,哪怕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也得抽空陪着他们到处逛逛。
那些年,侯宝林的声望那是蹭蹭往上涨,最后完全被全国广大观众认可为相声大师和表演艺术家。他一辈子都把“把欢笑带给人民”当作自己努力的方向,这就让他有了幽默的性格,而且这种幽默还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1991年4月的时候,侯宝林被查出来得了胃癌,得在北京协和医院做全胃切除手术。
有个年轻医生走到侯宝林的床边查看情况,侯宝林就问:“小伙子,你猜猜我躺在这床上的时候想到啥了?”
年轻医生肯定没听明白,这时候侯宝林就讲起来了:“昨天去做手术,他们让我躺到一张窄巴巴的床上,床下面有轮子,我觉着就跟坐火车卧铺似的。”
医生强忍着笑,没成想侯宝林又接着说道:“不过这两者有区别,坐火车卧铺可不用把衣服脱光。”
这时候,医生“噗呲噗呲”地笑了起来。
亲戚朋友都到医院来看侯宝林,他们都跟侯宝林说要多休息,肯定能战胜病魔的。
可侯宝林却满不在乎地讲:“嘿,现在倒好,胃都给割掉了,我倒要瞧瞧胃癌还能长到哪儿去!”
谁能想到,到了第二年,侯宝林又因为肿瘤复发住到医院里去了。做了食管手术之后,他吃东西可费劲了,医生就在他食管里放了根金属管子。这手术,那可疼得要命,就像心被撕裂了一样。
可他却很幽默地讲:“瞅这情况,以后我都不能坐飞机,身体里插着根金属管子,海关肯定不让过。”
1993年2月,侯宝林的生命步入了最后的阶段。侯宝林这人,以前从来都不会主动要求外人来探望自己的,可这一回,他第一次主动让好多弟子到病床边来。
弟子们哭得稀里哗的,都在安慰说:“您的病肯定能好,我们还等着听您的相声。”
这时候,侯宝林强撑着虚弱的身体,笑着对大家讲:“还上啥舞台,最多就再当一回背景板,好让你们站在旁边跟我合个影呗。”没过多久,侯宝林就去世了。
人们在录音机里听到这么一段话:亲爱的听众,尊敬的观众,侯宝林走了,去世了,还请大家多多包涵,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
而这,就是这位艺术大师最后的幽默。
打他和马季那时候起,就老是有人讲“相声断代”,这说不定就是民间对他最高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