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武器装备来源:
一部分来自参加三大起义的国民革命军。1927年三大起义都有国民革命军正规部队参加。红军初期装备,很多来自这些起义部队。
其装备水平与国民党军几乎没有差别。

一部分来自缴获和简陋的兵工厂自制。
红军的装备以轻武器为主,火炮武器极少,弹药匮乏。少量的重武器也在长征到达湘江前丢弃了。
彼时,国民党中央军装备虽然稍好,且有少量重武器,但地方军阀部队装备参差不齐。
结论:
红军与国民党军的装备差距主要体现在轻武器数量上,重武器差距相对较小,因为那时国民党军队重武器也不多。
还有就是后勤保障的差距。
国军装备虽整体虽优于红军,但差距不大,尤其是1934年前的根据地时期。
此时,红军主要依靠灵活机动的战术来弥补装备劣势。

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装备主要来源:
一部分来自国民政府拨付,但数量有限。
一部分来自通过游击战和伏击战缴获的日军武器。 通过缴获,我军部分部队的轻武器质量有所提升,拥有了三八式步枪、掷弹筒等。

一部分依托根据地兵工厂生产简易武器。
国民党军队装备
抗战初期装备相对完整,如德械师、苏械师,但重武器仍不足。
抗战中后期,国民党军队获得了美援,如M1903步枪、汤姆逊冲锋枪。
尤其缅甸作战,美军为国军装备了大量先进武器。虽然正面战场消耗很大,但仍远优于八路军、新四军。

抗战结束时,国民党军队拥有一定数量的火炮、坦克和飞机等重武器。拥有数个美械军。
结论: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火炮、坦克等重武器上占据绝对优势;
轻武器差距缩小,但我军武器数量仍不足;
后勤差距扩大,国民党军队依托美援,后勤保障能力远超我军。
好在彼时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国共总体没有发生大的交战,这使得我军进一步发展壮大。

1、接收日军装备:抗战胜利后,我军在华北、华东等地接收了部分日军投降的武器。
2、解放战争初期缴获了大量国民党军队的武器,如美制M1903步枪、汤姆逊冲锋枪等,尤其是华野实力得到极大提升。
3、苏联在东北地区我军提供了部分日军遗留装备,包括步兵炮、坦克等,使得东野实力得到大的提升。
总结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的武器装备经历了从劣势到优势的转变,这不仅体现在轻武器数量和质量上,还包括重武器的积累。
1948年淮海战役后,我军装备数量和质量上逐步超过国民党军队。
1949年平津战役后,我军的装备水平全面超越国民党军队。
这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带来了战争形势的根本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