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请有意识地塑造自己,不遗余力地成为自己

素履读书情感 2025-02-15 15:06:37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自由地表达和创作,成为一种几乎人人可以去行使的权利。

文字作为一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它的存在意义已经变得多元化,可以传递信息,可以表达情感,可以变现……

这对每个个体而言,是一种幸运,何尝没有伴随着危机和挑战呢。

当一种权利具有普适性,文字会不会被滥用,怎样算是滥用,滥用会不会遭到反噬……

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我内心隐约有一种危机感。

还会对文字有敬畏心吗?会审慎地字斟句酌吗?是因为热爱还是盲目地追逐身外之物?还是热爱当中掺杂着一些功利?

我不敢说自己的动机非常纯粹,因为早在几年前,就有了靠文字谋生的念头,至今尚未打消。

DeepSeek诞生之后,除了对国产AI创作工具衍生出一种自豪感以外,更多的是迷茫和反思。

有时候,我会对着一个空白文档发呆,或将写下来的句子全部删掉,或者面对着写出来的文字,感觉它们什么也不是,陷入一种间歇性的自我怀疑。

DeepSeek官网有句话“探索未至之境”,它虽为工具,还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那人呢?

是在过度依赖工具,还是更好地利用工具去创造价值呢?是在不停地探索吗?

在更好地行使自由表达的权利,还是在浪费这种权利呢?

最近读简·奥斯汀的作品,了解了她的创作背景,也得到一些启示:

不管处于怎样的时代,个体的生命都是有限度的,在这有限的生命单位内,我们不需要太被动,仍可以选择去拓展生命的宽度、积累并沉淀生命的厚度。

有意识地塑造自己,不遗余力地成为自己,这件事情,永远值得,且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01

与我们这个时代相比,简·奥斯汀生活的时代,提笔创作近乎是憋屈的。

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被视为女性文学的先驱之一,其作品以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细腻描绘、机智讽刺,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闻名。

她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及《劝导》,中篇小说《苏珊夫人》,短篇小说《爱情和友谊》,被后世视为经典。

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曾这样评价她:

“奥斯汀的笔下没有英雄史诗,但每一个句子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而这些荣誉,都是在她去世以后才有的。

更为讽刺的是,在她所处的时代,社会对女性作家存在性别歧视与偏见,女性面临的创作环境异常艰难,女性公开创作会被认为“不合时宜”。

简·奥斯汀在世41年,终身未婚,生前一直在匿名创作。

她去世后,兄长亨利·奥斯汀负责出版《诺桑觉寺》和《劝导》,首次以简·奥斯汀署名,她的文学地位才逐渐被确立。

时代在进步,思想在解放,我们现如今的“自由”里,也有简·奥斯汀等人曾为之努力的一份力量。

02

1775年12月16日,简·奥斯汀出生于英格兰一个牧师家庭,父母都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算得上是书香门第。家里一共八个孩子,简·奥斯汀排行第七。

在当时那个年代,女性没有享受公共教育的权利,简·奥斯汀也没有接受正规教育,在家里看书自学,并逐渐培养起写作的兴趣。

她从13岁开始尝试写作,21岁写出了人生第一部小说《最初的印象》,但没能顺利出版。

十几年后,这部长篇小说经过改写终于得以出版,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傲慢与偏见》。

1817年,简·奥斯汀因病逝世,享年41岁。

这位年轻的女作家终身未婚,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都默默倾注于文学创作,生前籍籍无名,身后名誉加身。

简·奥斯汀笔下的女性,处于性别与阶级双重压迫的环境中,仍追求独立与尊严,凸显了早期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对后世女性思想的解放及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社会地位低下,除了不能享受公共教育,还没有投票权、财产自主权;女性不能抛头露面,不能外出工作,只能在经济上依附男性,婚姻和家庭,成为当时社会大多女性最终的归宿。

碍于时代的局限性,女性作家需要应对的内外部考验更多。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这部作品中,曾探讨过女性创作的现实困境。

19世纪初,英国每户中产家庭,仅有一间起居室供全家使用。女性想写作,只能在这个共享的环境当中进行,连半小时也没法说真正属于自己。

但凡有点才气的女性,想抒发一点个人见解并非易事,因为她需要时刻去对抗周围的环境。

简·奥斯汀家境良好,就连她也没有自己的书房,写稿只能偷偷进行,动辄就会被打断。

为了不被发现,她一边创作,一边还需要对周围的环境保持警惕。一旦有人出入,就得小心翼翼地将稿子藏起来,或用吸墨纸盖住。

此外,费劲心思写出来的作品,能不能发表还是个问题。

为了避免性别偏见,让作品能够尽可能被严肃公正地对待,加之简·奥斯汀本人比较低调谦逊,不愿成为公众焦点,以及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考虑,她终究选择了匿名发表作品。

匿名创作,在当时看来,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一方面,规避了社会对女性作家的歧视;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创作自由,让她能够更专注于内容的创作而非追名逐利。

19世纪以后,随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简·奥斯汀的匿名创作,被视为对性别压迫的无声反抗。

简·奥斯汀去世后,兄长亨利·奥斯汀公开了她的真实身份,简·奥斯汀的文学地位才逐渐被确立。

除了反抗性别歧视以外,简·奥斯汀也反对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向往自由美好的爱情,在经历了一次感情创伤后,她选择终身未婚,坚持做自己。

03

简·奥斯汀以细腻的笔触刻画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乡村士绅的日常生活,揭露并讽刺虚荣、势力与性别不平等现象;与此同时,她也试图在作品中探讨女性当时的社会地位,为女性寻找更多出路。

在其作品中,一些女性角色具有独立思想,敢于自主选择,虽不能完全摆脱时代和家庭的桎梏,但她们已然开始觉醒、成长,比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爱玛》中的爱玛和简。

在《爱玛》这部作品中,简·奥斯汀塑造了一个独立、勇敢、聪慧但有些自以为是的女性爱玛。

爱玛·伍德豪斯是一位美丽、聪慧且富有的年轻女性,生活在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

她是家里的小女儿,母亲早早过世,爱玛和姐姐两人深得父亲宠爱。她天资聪颖,家境优渥,生性乐观。

她在小镇上扮演着“媒人”的角色,试图为朋友们安排婚姻。

然而,她的自信和干预常常导致误解和混乱,最终使她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对他人情感的误判。

故事中,爱玛算不上一个讨喜的角色,有点自以为是,高傲,还嫉妒心强,但是这个角色也有她的可爱之处,也有独立和勇敢的一面,也在成长。

她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丰富、饱满、立体、真实的女性形象,女性可以被允许有缺点和犯错误,女性不一定要完美,要被所有人喜欢。

爱玛良好的家庭背景,让她有了一些可以任性的资本,比如选择独身,不需要在特定的年龄嫁为人妻,相夫教子。她的思想和选择,在当时可以说是比较超前的。

若没有家庭为依托,则很有可能没办法为自己做决定。这是时代的桎梏,也是很多普通人的不幸。

04

同样的,在《爱玛》一书中,简,也是一个特例。

简·费尔法克斯出生在海伯里,父亲费尔法克斯战死沙场,母亲在她3岁那年去世。

这之后,简就成了外婆和姨妈的财产、负担、慰藉和宠儿。

她该何去何从?

在简的成长过程中,她既没有人际关系的优势,也不具备什么提升自身地位的机会,她所有的只是天生一副甜美的外表、不俗的智慧,以及几个心地善良的亲戚。

但命运眷顾了这个女孩,简的父亲有个朋友,坎贝尔上校,他曾患过严重的斑疹伤寒,幸得女孩父亲费尔法克斯的照顾才得以痊愈。

出于对费尔法克斯的敬重与感恩,坎贝尔上校怜惜简,找到这个小孤女,并让她生活在自己的家里,和自己女儿同样接受教育,对她视如己出。

坎贝尔上校有意栽培简,让她成为一名家庭教师,这样今后就有能力过上一种独立的生活。

简因此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长期与见多识广、品行端正的人在一起,成为了一个颇具文化修养的人,才能出众,优雅大方。

她和坎贝尔上校的女儿一起生活,学习。坎贝尔上校的女儿出嫁后,简认为,自己也该到了年纪独自去赚钱养活自己,她打算最迟到21岁,就放弃原来生活中的欢乐,社交,平静和希望,去过一种苦修的生活。

简是清醒的,也是通透的,她之所以能够为自己做选择,既源于坎贝尔上校一家的照顾和扶持,也源于她本身的独立和坚强。

她们所生活的时代是存在很大局限性的,普通女性到了一定年龄,只能被迫嫁人。

爱玛和简,则是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一种新的可能:

女性的前途和幸福并不取决于婚姻,女性被允许有缺点或犯错,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而不必迎合众人的目光和期许,不必成为令所有人喜欢的完美女性。

【写在最后】

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现实困境。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机遇,任何一个人,只要喜欢写作,都可以写,不局限时间和地点,只关乎内心想不想做这件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达方式。

我们这一代人,就表达自我方面来说,是幸运的。

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输出的渠道,都更多元化、更自由。

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作、画画、视频输出等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只要有时间、有那样的心境,都可以随时随地展开。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创作者的道路是拥挤的,在一个人人可以自由表达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

当工具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智慧”,我们也应该越来越忠于自己,有意识地去塑造自己,不断去挖掘自身的可能性。

文/素履

0 阅读:3

素履读书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