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邓麾下的将领中,说哪一些将领能打,陈赓、杨勇、陈锡联、王近山、杜义德等都是出名的战将,还有秦基伟、周希汉、李成芳、张国华等。
在这些战绩中,杜义德显得有些特殊,特殊在于能文能武。
从土地革命开始,他干过政工,也当过军事主官;抗日战争结束后,担任冀南军区司令将近一年后,又被调任6纵担任政委,在政工职务上一干就是将近3年,1949年还被提拔为兵团副司令兼军长。
二野的这些战将中,从抗战结束就担任纵队级司令,有陈赓、杨勇、陈锡联、陈再道、杜义德、秦基伟,他们分别是野战纵队司令、二级军区司令,从职务来说都是平级。那时候的王近山还只是6纵副司令。
可在经历3年的作战后,像王近山、杜义德都被提名为副兵团司令兼军长,秦基伟显得有些慢了。
王近山与杜义德被称为“黄金搭档”,俩人性格很像,都敢打敢拼,1946年6月后,俩人成为6纵司令员、政委。6纵相比1纵、2纵、3纵、4纵来说,算是初出茅庐的年轻部队,可在他俩的带领下,打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陇海战役是6纵第一次出击作战,打得火热;定陶战役奠定了6纵成为一支新主力的地位。
因为陇海战役刚结束,其他部队都需要休整,要与强敌作战,大家不是不积极,可王近山、杜义德坐不住,主动站出来承担这次诱敌深入的任务,立下军令状要歼灭敌人核心主力。最终完成作战任务。
1947年,杜义德的压力可不小,因为王近山司令因受伤在后方休养,前线作战任务很紧,他是军政一肩挑,指挥6纵打汤阴攻坚战,这也是6纵第一次打攻坚战,俘虏孙殿英。此后在豫北战役、鲁西南战役,以及千里跃进大别山都打得很出色,多次受到刘邓首长嘉奖。
直到1948年,王近山回到6纵后,杜义德才算把军事指挥权移交。
诸多战役都是很关键的战役,也是决定主力部队能否站住脚的战役,6纵成为刘邓最倚重的部队。
相比之下,秦基伟在太行军区担任司令员2年,负责地方工作,重要配合主力区域作战,战斗任务不算很紧张。1947年8月,部队升格为野战纵队,归陈赓指挥,比起战斗经验来说,4纵实力很硬,9纵因为没打过大规模战斗,战斗经验少,在此后的作战打援,攻坚作战主要靠4纵。
9纵得到历练也是巧合赶上郑北伏击战,一举完成作战任务,是9纵成立于以后打得最像那样的一场战役,陈老总都说9纵成熟了。实际上,在担负作战任务中,9纵依然在4纵身边,如围歼黄维兵团时,4纵与9纵的分工明显不同。
1949年,全军整编时,4纵与地方部队组建13军、14军。部队吸收地方部队,兵力增加了,按说战斗力被稀释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影响太大,因为战斗骨干还在。即便这样,13军、14军的战斗力都不输15军。
15军在经历多年的历练后,也是能打仗的部队,真正让这支部队发挥出色,是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场上,而非国内战场上。
在战争中有一条法则,就是谁能打,谁上!杜义德、王近山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干部,能在短时间内把部队打出战斗力,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他俩均被提拔为兵团副司令,主要是资历、能力、战绩很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