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野战军纵队将领中,有些干部的职务不断变化,大多数都是不断提拔的,也有个别不断降低,还有一些翻来覆去的。
像曾克林、王明贵、叶长庚等,原本都是纵队司令、军区司令等一把手,在1949年的职务任职,反而成为师职、副军职等。更为特殊的是胡奇才,职务有点儿翻来覆去。
胡奇才的资历和战绩并不低,土地革命时期就是红四房间的师政委,过去与陈再道搭档过。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战场杀敌立功,担任山东军区副师长。
1945年9月,奉命挺进东北作战,抵达辽东后部队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他担任第三纵队司令员。1946年1月,人民自治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2纵、3纵合并为4纵,吴克华担任司令员,胡奇才担任副司令员。
4月,在沙岭战斗后,吴克华离开4纵,纵队工作由胡奇才负责,上级调韩先楚担任副司令。没多久胡奇才担任4纵司令,在当年发起新开岭战役,与韩先楚配合一起歼灭敌人一个整师,取得东北我军在东北第一次整建制歼敌。
胡奇才非常能打,但有一点身体不好,在一般情况下,回到后方休养治疗。纵队的一些工作主要靠韩先楚负责。
进入到1947年,随着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作战结束,敌我态势也发生明显改变,我军从不利的被动逐渐转为主动,因此要寻求战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就需要持续不断作战。胡奇才有能力指挥部队打好,硬仗、恶仗,可是身体并不允许。
在经历过夏季攻势后,总部对部分纵队主官进行调整,将1纵、3纵、4纵换将了。胡奇才心理自然不顺畅,为什么将自己改任副司令。从个人情况来说,确实对他不公允,但对全局来说,是有利的。接下来的作战也印证了这一点。
部队在进行夏季攻势后,就开始秋季攻势,又冬季攻势等。各纵队都是在完成歼敌任务,以及配合兄弟部队作战。
像7纵司令员邓华,身体也不好,冬季攻势攻势就没有参加,到哈尔滨后方休养,因为肺气肿无法支撑他接下来的工作,因此部队作战交给了副司令贺晋年。当然,邓华休养几个月后,就投入到作战当中,此后一直没有离开过。
退一步来说,如果不是胡奇才身体原因,相信他会一直担任下去。因为要能力有能力,要资历有资历,要战绩有战绩,很能打。总部首长没有理由把这的指挥员给换下去。不然,在塔山阻击战时,林总就不会亲自点将让胡奇才坐镇一线。就是因为他能打,懂得如何运行战术,而他也没有辜负上级的期望。以一个师的兵力在正面战场抵挡数倍于己的兵力,而且取得胜利。
塔山阻击战打完后,四纵作为先遣兵团入关作战,而胡奇才留下休养。直到新中国成立在去北京。他的职务纵队副司令到副军长,如果他一直都纵队司令,或许军衔不会变,但至少评级会更高一些。
因为很多四野将领在南下中南时,担任军长大多数都是准兵团级,如梁兴初、万毅、詹才芳、吴克华、方强、李作鹏、曹里怀等。担任副军长,一般都会评为正军职,如胡奇才、刘转连、周仁杰、杨梅生等等。
至于原因,想必是每个军与其他野战军编制不同。当时四野一个军下辖4师,兵力在6万人左右,相当于两个军的编制。人家一个兵团不过10万人,他们两个军就十二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