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经济,辉煌与挑战

跨境易势 2024-03-26 05:49:14

“这是孙中山的故乡么?”

两年前,一起路过中山的朋友看到“孙中山故乡人民欢迎您”的宣传语,如此问湾仔。

在内地,中山的名气并不大,比周边的珠海、佛山、东莞都要“低调”一些。

而经济方面,中山的实力并不弱,曾经还很“威”。

辉煌的过去

早在民国时期,老上海南京路上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都是中山(古称“香山”)人创办的,他们推进了中国百货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后,中山和南海、东莞、顺德等四城因为经济发展迅猛,被称为广东四小虎。

九十年代,中山诞生了乐百氏、小霸王、爱多、威力等一批当时显赫一时的品牌,可惜都是好景不长。

威力

中山威力洗衣机厂于1984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双缸洗衣机,翌年投产。

威力也是国内第一家取得洗衣机产品质量认证的企业,并在1989年第一次实现了产销量全国第一,此后连续7年保持了全国销量第一。

1995年,威力被国家统计局授予“中国洗衣机大王”称号。

但是,因为没有一个持续创新的产品去打天下,服务、技术更新和人才储备逐渐跟不上市场发展,自1998年以后,威力的影响力迅速衰弱,开始了下行命运。

乐百氏

1989年,何伯权和他的伙伴们在一间小办公室里成立了乐百氏,并联合多家医科大学研发出了“乐百氏乳酸奶”。

该产品一经推出就深受市场欢迎,不久便风靡全国,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何伯权乘胜追击扩张种类,推出了AD钙奶、纯净水以及茶饮。

1993年,乐百氏一跃成为全国乳酸奶第一品牌,并持续保持了6年。这期间,国内乳酸菌乃至整个饮料市场属于“乐百氏”的时代。

到了1998年,乐百氏营收增速同比大幅度下滑,而劲敌娃哈哈虽然在乳酸菌饮料市场起步更晚,但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让娃哈哈逐渐赶超了乐百氏。

在对手的启发下,何伯权决定引入外资。2000年,达能出资23.8亿美元收购乐百氏92%的股份。

但这场“联姻”不仅没能帮助乐百氏重回辉煌,还使其品牌逐渐被边缘化。

2001年底,何伯权和乐百氏四名创始人集体辞职。他们手挽手唱了一首《朋友》,告别了奋斗在乐百氏的12年。

爱多

1995年8月,广东中山爱多电器公司正式成立,胡志标任总经理,陈天南为法人代表,分别持股45%。

1996年,胡志标花450万元请成龙做形象代言人,又耗资8200万元投得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后的5秒广告。大手笔的品牌宣传,让爱多一下子进入了全国知名电器行列,国内经销商趋之若鹜,

1997年爱多的销售额从两亿元猛增到了16亿,登上了中国电子50强。

1997年11月,爱多又豪掷2.1亿所有竞争对手,勇夺央视1998年标王。

然而,1998年的VCD行业过度竞争,加上多元化战略以及大规模低价促销的影响,爱多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导致资金链紧张。

同时,股东之间也生了嫌隙。

1999年4月7日,陈天南授权律师在《羊城晚报》发表声明,不承认爱多下属若干公司的合法性。

经销商们见状,纷纷上门讨要保证金。

对于挪用了大量保证金的爱多而言,这相当于形成了集中挤兑,最终不得不进入破产程序。

一个神话般的企业最终被淘汰出局。

小霸王

1989年,28岁的段永平来到中山怡华集团旗下的一间亏损的小厂,两年后注册成立

霸王电子工业公司。

段永平随即一口气投入40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第一则广告,即“拥有一台小霸王,打出一个万元户”的有奖销售活动“小霸王大赛”,小霸王由此成为游戏机市场第一名。

紧接着,1993年,《小霸王拍手歌》的新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其创意成为广告界传颂的经典。

1994年,小霸王第二代电脑学习机推出,并重金聘请国际武打巨星成龙拍广告,“望子成龙小霸王”的广告词家喻户晓。

在当时品牌意识还相当薄弱的时期,小霸王一举成为国内游戏机的绝对领跑者,市场份额最高时甚至达到了80%。

为了建立更先进的激励机制,段永平在1994年向集团公司提出对小霸王进行股份制改造,但被怡华集团的高层拒绝了。

1995,段永平携6名员工离开,在与中山市一江之隔的东莞创立了步步高。这6个人中,就包括后来OPPO的创始人陈明永和vivo的创始人沈炜。

现实的挑战

时至今日,佛山有美的、海天,珠海有格力,东莞有OPPO、VIVO,中山却没有一家拿得出手的大品牌。

广东省工商联合会发布的“2018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榜单中,

深圳有40家,

广州有23家,

佛山有14家,

东莞有5家,

即使珠海、汕头、江门也各有3家,

而中山只有2家,且排名靠后:

大洋电机位居第94位,

木森林则是第100位。

据年报数据,大洋电机2018年的营收仅为86亿,木森林也不过180亿(为什么大洋电机排在木森林前面?湾仔也不清楚)。

要知道,美的、格力、OPPO、VIVO,可都是千亿级别的,净利润就能有百亿级。

这种“星星多,月亮少”的局面,对中山经济发展不利。

南方日报2016年的一篇税务方面的报道中写道:“中山税收超过一亿元企业的有15家,最高一家企业交了3.4个亿,珠海一个格力一年税收超过100个亿,中山经济发展欠缺大企业龙头企业,所以税收压力还是比较大。”

税收的背后,往往代表的是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某种角度上看,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往往偏弱,不够稳定。

在经济大环境不佳的2019年上半年,无论与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相比,还是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山经济都表现欠佳:

GDP增速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都在广东省垫底;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6%,工业投资更是达到了-38.2%。

数据让人担心。

早在2016年,中山经济发展还算不错的时候,时任市委书记的陈如桂就提出了中山正面临的四个“难以为继”:

- 以传统专业镇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专业镇竞争力下降,传统产业增速放缓;

- 以土地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土地使用粗放、低效开发比较突出;

- 以镇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难以为继,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足;

- 以现有城镇空间布局建设宜居城市难以为继,城镇建设“摊小饼”、资源利用碎片化有待克服。

概括一下,主要是两个问题:

第一. 企业和产业粗放式发展,竞争力不足,创新力不足;

第二.土地等资源紧张,而镇区间割裂、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又加剧了这一矛盾。

面对类似问题,深圳也提出过四个难以为继。

2005年,时任市委书记的李鸿忠将深圳面临的局面称之为“四个难以为继”:

- 深圳的土地、空间有限难以为继;

- 能源、水资源短缺难以为继;

- 人口不堪重负难以为继;

- 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

对策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

这两年,美国发动对话贸易战,特别是对高科技企业的打击,从中兴、华为,再到大疆,有网友调侃道,一直没有超出深圳粤海街道办的范围。

这是对深圳企业和产业竞争力最有说服力的肯定。

反观中山,产业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深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开始为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做了很多的努力。

例如,1994年成立全国第一家为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设立的“高新投”,1999年成立专门从事创业投资的“创新投”。21世纪初,又成立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担保的“中小担”等。

为了吸引高科技产业最要的要素资源——人才,自1992年开始,深圳市领导亲自率团到海外招揽人才,是全国各省市中的首创。另外,深圳先后出台了多个吸引和服务人才的政策。

1999年,首届“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开幕,逐渐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类展会,有“中国科技第一展”之称。

早,并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也关系到能不能抓住战略机遇期的问题。

深圳开始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时期,还是传统产业顺风顺水甚至是高光时刻,只要企业有战略眼光,就有财力投入去做研发,即使遇到挫折,一般也能承受,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就建立起了核心竞争力。

以镇区经济为主的中山,很难有这样的前瞻性。

大部分企业只有在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才想到转型升级。可这个境况下,既没有足够的财力保障,也承担不起失败的风险,谈何容易。

2017年中山市两会期间,政协香港组向大会提交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

具体内容不多复述,媒体报道的一个调研结论很重要:企业必须在仍然获得正常盈利的时候就开始布局转型升级。

这正是中山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境。

威力、爱多、小霸王、乐百氏等都成长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遗憾的是都没能持续壮大。

不论是集体企业的体制原因,还是股东和管理层的眼光问题,亦或是中山人才不足、政策支持不到位的问题,事实的结果就是中山失去了培养龙头企业的最佳机遇期。

在经济发展放缓的今天,产业格局已经相对成熟和稳定,理论上看,中小企业向上突破的难度大了不少。

实际经营层面,受到贸易战升温、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政策趋严等多重压力,企业本身赢利就已相当艰难,这个时候还要腾出手来转型升级,是很大的考验。

未来的机遇

当初提出四个难以为继的中山市委书记,已经调任深圳(如前文所述,巧合的是,深圳也提出过四个难以为继,但早于中山)。

对于中山而言,能不能有效借鉴深圳的成功经验,并充分承接好深圳的产业转移,至关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实施,深中通道的建设,都是中山的重大机遇。

2018年,中山市印发了相关行动计划,要用五年时间打造3个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同时加快推进优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五年培育至少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计划肯定是好的,能否如愿,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0 阅读:0

跨境易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