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印度以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致命枪击事件(26人死亡)为由,宣布暂停执行1960年与巴基斯坦签订的《印度河用水条约》,并威胁切断流向巴方的水源。该条约由世界银行调停签署,为巴基斯坦提供了80%的农业用水支持,涉及约2.2亿人口的生计。巴基斯坦随即采取强硬回应,铁道部长哈尼夫·阿巴西于4月27日公开警告称:“巴基斯坦的130枚核武器不是摆设,若印度断水,巴方将停止印度的呼吸。”这一表态被解读为以核威慑反制水资源威胁。
印度计划通过水渠将印度河水引向本国农场,并建设耗时4-7年的水电站大坝,同时停止向巴方共享河流水文数据,导致巴方无法制定水资源管理计划。
巴基斯坦农业占GDP的24%,断水可能导致旁遮普省85%农田绝收,小麦产量或暴跌至1500万吨,引发粮价单周上涨40%,巴方30%的电力依赖水力发电,断水或致全国每日停电12小时,工业停摆;地下水超采率已达30%,土地盐碱化风险加剧。
信德省农民塔胡尔等民众担忧断水将导致“全国沙漠化”,甚至“饿死”危机,若断水持续,巴基斯坦可能面临粮食短缺、城市动荡及核设施冷却系统故障风险,尽管全面战争可能性较低,但印度若在克什米尔推进“冷启动”战术或修建截水设施,可能触发巴方军事反击,印度以“反恐”为由暂停国际条约,被批滥用资源霸权;巴方则试图通过安理会等平台争取国际支持。
印度的一个战略意图:将水资源武器化,作为施压巴基斯坦反恐的筹码,同时转移国内对经济与宗教矛盾的不满,加速军事现代化,如从法国增购26架“阵风”战斗机,强化对巴常规军力优势(现役144万 vs 巴方65万)。
此次“水核博弈”不仅关乎印巴两国的生存利益,更折射出南亚地区安全格局的脆弱性。印度将水资源武器化的尝试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巴基斯坦的核威慑则加剧了冲突失控风险。国际社会需警惕局势升级,推动双方回到谈判桌前,避免人道与生态灾难的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