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恐怖袭击,造成近30人死亡,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的“虔诚军”分支“抵抗阵线”为幕后黑手,随即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包括切断印度河上游对巴供水、驱逐外交官、关闭领空等,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与此同时,双方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假消息战”,通过伪造战果、篡改影像等手段进行舆论对抗。
印度网民将2024年6月印度苏-30MKI战机的坠毁视频,伪造成“击落巴基斯坦JF-17”的证据,并配以“图文并茂”的推文广泛传播,巴基斯坦账号则使用同一坠机视频,声称击落印度“阵风”战机,甚至将2011年巴方JF-17训练事故照片标注为“最新战损”。
印度账号捏造弹射座椅生产商马丁·贝克的“第7785次救生”海报,宣称击落JF-17,但马丁·贝克官网仅显示“7784次救生”(对应巴方幻影V坠机事件),直接证伪该消息,巴方账号发布据称击落印度无人机的“残骸照片”,被印方指控为AI生成;印度网民则利用2019年空战旧素材,持续炒作“击落F-16”等未经证实的战果。
南亚网民表达欲强烈,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部分内容可能由官方机构幕后推动,旨在塑造“军事优势”形象,打击对方士气,2019年克什米尔空战中,双方对击落战机的争议(如印度坚称击落F-16,巴方宣称击落苏-30)至今未解,导致民众更易轻信类似谣言,。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平台扩散至第三国,甚至影响国际观察家的判断。例如,印度宝莱坞将“击落F-16”拍摄为电影,进一步固化民众认知。
印巴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频繁交火,印度部署航母至阿拉伯海,巴基斯坦动员护卫舰备战,双方均通过假消息渲染“战果”,为军事升级制造借口,印度以“反恐”为由切断对巴供水,巴方威胁动用核武器反击,双方在社交媒体上互相指控“违反人道”,试图争取国际同情。
马丁·贝克等第三方机构的数据成为关键佐证,但伪造内容仍难以快速辟谣,导致虚假信息持续发酵,社交平台缺乏有效机制遏制跨国假消息传播,部分内容甚至被算法推荐放大,加剧地区紧张。
假消息战与军事对峙形成恶性循环,削弱双方互信,增加误判可能性。分析指出,尽管全面战争概率较低,但水资源和领土争议可能引发局部冲突升级。
印巴“假消息战”既是现实冲突的延伸,也是南亚地缘博弈的缩影。在民族情绪与官方推波助澜下,虚假信息已成为双方战略工具,不仅干扰国际认知,更可能催化现实对抗。未来,唯有加强事实核查、推动对话机制,才能遏制局势滑向不可控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