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赫瓦贾·阿西夫于2025年4月28日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印度的“军事入侵”迫在眉睫,巴基斯坦已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他称,巴军方已向政府通报印度可能发动袭击的情报,并强调“战略决策已做出”,包括增派兵力至边境地区。印度官方暂未对此直接回应,但印度海军在阿拉伯海举行了远程打击演习,显示军事动作升级。
此次紧张局势的直接导火索是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帕哈尔加姆镇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3名武装分子袭击游客,造成26人死亡(主要为印度公民),成为该地区25年来最严重的平民袭击事件。印度政府立即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并采取多项强硬措施,包括暂停《印度河用水条约》、关闭边境口岸、驱逐巴外交人员等。
自4月22日起,印巴士兵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多次交火。例如,4月25日凌晨,双方在杰赫勒姆谷地发生间歇性交火,未造成伤亡,但加剧了紧张态势7910。印度称巴方“违反停火协议”,巴方则未予证实。
4月25日,巴基斯坦“游骑兵”特种兵在旁遮普省俘虏一名非法越境的印度士兵,引发双方舆论战。印度辩称士兵“误入”边境,巴方则公布其军装照片,指控印方挑衅主权。
自1947年分治以来,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始终未解,已引发三次战争。此次事件再次暴露双方在领土主权上的零和博弈。
《印度河用水条约》曾是印巴关系的“最后防线”,印度暂停该条约被巴方视为“战争行为”,可能触发更广泛的民生与安全危机。
印度总理莫迪在枪击事件后提前结束外访回国,展现强硬姿态以巩固国内支持;巴总理谢里夫则呼吁国际中立调查,试图争取外交主动权。
此次事件既是克什米尔长期矛盾的集中爆发,也折射出印巴在资源、地缘与民族情绪上的深层对立。尽管双方目前仍以小规模冲突为主,但若《印度河用水条约》破裂或军事误判加剧,局势可能滑向不可控的全面对抗。国际社会的调解与双方克制,将成为避免灾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