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54岁的主持人李静在镜头前坦然说道“我绝经两年了”,许多人的内心咯噔一下。
在大众印象里,明星往往在聚光灯下保持“不老”的形象,更年期似乎是个见不得光的秘密。
然而,李静却用一段约十分钟左右的视频,毫不避讳地讲述自己在2024年9月的主持活动中,如何因潮热和短暂失忆差点演砸。
更令人意外的是,她在2025年3月7日这一天,公开了自己两年来与绝经相处的所有细节,并将这个最隐秘的生理过程变成关乎千万人健康与权益的公共话题。

她直言:“绝经不可耻,最可怕的是压抑和沉默。”
这番话刚一出口,就引发了许多女性的共鸣,也招来了部分网友的质疑。
究竟李静的这一番举动,能否真正撬动社会对女性更年期的关注?
一、一个主持人的绝境突围
2025年3月7日,李静通过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了一则视频,长达十分钟左右。

她一句“我绝经两年了”,瞬间点燃了网络上对于更年期的讨论。
有人感慨她的坦诚,也有人觉得这是“蹭热度”。
可翻看她的过往经历,李静这些年来,在主持界有着数不清的含金量:她创立了专访节目,采访过一线明星,也曾在多档综艺中担纲制作人。
经济层面上,她的创业亦已相对成熟,不太可能只为流量炒作。

“我是真的害怕了,”她在视频中如此吐露,“害怕有更多人像我一样,到了五十多岁,还不知道如何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生理海啸。”
事实上,李静早在2024年9月的一次新品发布会里,就险些在台上“翻车”。
当时她受邀主持赵丽颖的品牌活动,却在室温仅26摄氏度的环境中,接连汗湿三套礼服,原本准备充分的台本也被她一时忘了七七八八。
据医学数据,潮热发作时,脑部血流速度可能下降22%,导致短期记忆衰减。

这在场上一旦出现,就足以给主持人生涯敲响警钟。
为此,她不得不借助激素替代疗法,勉强支撑过后续的几次活动。
她透露,在她认识的女主持人当中,有85%的人也曾选择过类似的疗法,只是碍于行业形象和舆论压力,人人都“悄悄”处理,更年期成了集体默认的“禁语”。
与李静同时面对这段更年期风暴的,还有她的明星闺蜜圈。

她直言,歌手那英一度情绪波动极大,“日均流泪五次”,只得把精力放到巡演上,通过一首又一首现场演绎来转移注意力。
后来,她们成立了一个名为“坚强地老去”的50+女星互助群,群里成员众多,但大多数都不敢公开对外承认绝经,不是怕身体的变化,而是担心年龄透支带来的“市场价值”危机。
据匿名问卷显示,68%的群内成员曾试图对外界隐瞒自己的绝经状态,深恐被冠上‘迟暮’标签。
然而,这场更年期浪潮藏不住,终究要冲破娱乐圈与普通人之间的那道屏障。

李静在视频中展示了一份对比调查:日本推行《更年期劳动法》后,许多企业为年龄在45岁到55岁之间的女性提供了弹性工时、公费体检以及心理辅导。
她认为,这些灵活的福利,恰恰是中国职场也急需跟进的。
由此,她带领团队与全国妇联接洽,计划推动《更年期员工健康管理指南》的企业试点工作。
她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自救,而是让更多女性的转折期不再被忽视。”

李静将私密健康议题搬上公共舞台,开局注定要面临一场传播伦理的“博弈”。
她是公众人物,公民隐私权与公共利益的边界在《民法典》第1032条里有明确规定,但明星或名人往往被视作让渡更多隐私以换取关注。
此次绝经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蹿红,用时24小时,央视《健康中国》栏目就对她的视频进行了转发,紧接着微博就出现了“#停经不可耻#”的话题标签。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一部分网友质疑她是“在为更年期保健品代言铺路”,有人担心她会“走偏,变成商业售卖”。

这让李静一度感到委屈:“如果我连真实经历都不能说,那更年期就永远被按在尘埃里。”
与此同时,也有人开始更理性地看向这场舆论风暴。
抖音上,“李静更年期”相关话题的播放量破3亿,40至55岁女性的UGC(用户原创内容)占到68%,这足见公共关注度在迅速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18%的男性网友认为她在“炒作”,但也有32%的年轻女性表示自己担忧会“提前衰老”,因此格外想了解如何未雨绸缪。

这种广泛参与度表明,绝经话题不仅仅关乎中年女性,而是一种跨性别、跨年龄的公共健康议题。
在传播领域,一旦话题打开,商业力量也随之介入。
在各大电商平台,更年期保健品的搜索量飞速上升。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相关产品销售额同比激增240%。
可是,这类需求增幅之下,同样伴随着市场风险。

已有微商品牌打着“逆转绝经”的旗号宣传,被国家药监局点名查处。
李静也在采访中提到,她并不认同任何带有“返老还童”式的夸大宣传,但呼吁正规医院、专业药师与心理辅导师提供更充分、更透明的指导。
三、沉默大多数的回响:一场跨越阶层的身体对话李静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回响,在于中国庞大的女性基数。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50岁以上女性超过2.3亿人,这意味着还有无数“沉默大多数”正在经历着从潮热不适到情绪崩溃的更年期过程。

小红书女性健康话题在2024年9月单日浏览量超1599万,但更年期讨论占比却不足3%。
要知道,这不仅是一件“名人说话”的事,更背后关乎各地城市与乡村、企业与厂房里的普通女性。
拿城乡对比来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医疗资源相对集中,但三甲医院更年期门诊排期却已经爆满,往往要三个月后才能挂上号。
远在县域乡镇,例如贵州某镇卫生院,一整年接诊的更年期患者竟不足10例。

这种认知鸿沟使得许多女性要么将绝经视为禁忌,默默忍耐潮热与失眠,要么干脆忽略身体信号,直到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心血管问题才后知后觉地就医。
职业分化同样明显,互联网大厂率先试点了“更年期假”,可在试行首月里,实际领取这一福利的女性仅占3%。
有人担心会因此被同事或领导当成“特殊群体”而蒙受歧视。
相比之下,制造业女工却连“更年期假”的风声都很难听到。

东莞某电子厂就出现女性工人申请激素治疗假期却被上级驳回的案例,原因是“产线人手紧张,工厂没有相应规定”。
李静在视频中呼吁,女性的生理转变不该由她们孤军奋战,无论是网红公司还是传统工厂,都应当为五十岁上下的女员工提供更柔性、更体面的对待方式。
男性的参与度同样需要被注意。
过去,“更年期”似乎是女性专属话题,但数据表明,相关线上咨询中,男性用户占比从最初的2%上升到15%。

并且,一些学校也开始为学生家长开设“爸爸的生理课”,让父亲和子女共同了解女性更年期所面临的各种变化。
这意味着,满足女性需求的同时,也需要让男性群体了解并且支持,形成一个彼此理解与陪伴的良好氛围。
当然,这场对话也面临不少现实阻力。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早就提出要完善女性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可现实是,更年期门诊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率仅有12%,远远不足现有需求。

如果企业和社会缺乏配套措施,许多女性依旧只能在职场夹缝里疲于奔命,依靠私下的互助与自学。
就像有些人的痛苦发言:“为什么我们到了这个年纪,就必须独自扛下狂风暴雨?”
当李静将这部分脆弱与现实赤裸裸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她发出的倡议反而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
这番肯定为李静的“更年期保护制度”提案增添了话语力,也提醒更多人——从隐私到公共议题,需要有人率先打破沉默。

回看这一场由李静掀起的“更年期浪潮”,我们会发现它远不只是娱乐圈的花边话题,更是一面照向现实的镜子。
当2.3亿中国女性跨入这一年龄段,她们需要的不仅是止汗巾和镇静药,更是来自全社会的温暖与支持。
正如李静在视频结尾处所说:“绝经并不是青春的句点,而是另一种生命力的沉淀和重生。”
或许,只有当我们敢于直面这份“老去的勇气”,才能给无数正在经历更年期的女性一丝光亮,也为更多年轻人一次及时的警醒。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不是,你绝不绝经和别人什么关系,哪个女人不绝经,就你绝经,还不再沉默,好像别人不让你说话似的。说白了就是矫情。
大多四十五岁绝经
缺钱吗?说得这么可怜
没绝之前也没什么魅力,鱼乐圈的混子!
男人都不感兴趣了
你看看,现在的评论区说的是人话吗,这个社会真的应该反思一下了,我是个男的都听不下去了,家里总有妈妈或姐妹吧
肯定了,你能面对的都是些老爷爷
性冷淡,死的快。
浪逼一個
看到她都厌,,,消极
矫情
[笑着哭]换个十来二十岁的试试
男人至死是少年
浪的。没人感兴趣
,, , , uijii. ij , ,,, 5把,[打脸]
逐渐男性化
99%男人只对年轻肤白貌美感兴趣[笑着哭]绝经大姨别来扰乱市场了
在谈论这个话题时,你又知不知道很多人晕血呢
男人就没有更年期吗?
太丑了,没食欲
明星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呢
我都不想要她
不对,我老婆绝经了不见得她对性事没兴趣了
绝经了就不能怀孕了吧
绝经可耻?这话也能说出口?
这女人没有老公吗??注孤生???唉。
这个就叫钱多闲的疼
这长相很爷们啊,哪里不好了?
绝了经后可以用吗?
金星有没有月经?
女人绝经,最可怕的是实际对丈夫的身体失去了兴趣。本能如尼姑般!说不可怕,就不会哭泣了⋯
这事也需要拿出来说?[哭笑不得]
当奶奶的年纪了,不是很正常吗[病了哦]
这是最后一波流量了吗,到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吧,该退休就退休,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给年轻人点机会吧,
为了名利毫无廉耻可言,
胡说八道!我周围好几个五十几岁的老太婆还想玩男人呢!![横脸笑]
与庆姐没法比
徐娘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