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屋顶上的光伏板一度被贴上“致富神器”的标签。
免费安装、坐收租金、清洁能源……
这些光鲜的承诺背后,却藏着一个个令人痛心的现实。
当资本裹挟着“绿色光环”涌入乡村,农民真的赚到了吗?
还是成了这场“新能源盛宴”中被收割的韭菜?
被吞噬的土地
从“良田”到“光伏田”
在湖北孝感,一片千亩良田曾是小麦丰收的沃土,亩产可达千斤。
但自从某光伏企业以“荒地开发”为名进驻后,这片土地铺满了光伏板。
村民发现,小麦产量骤降至“两三斤一亩”,土壤肥力被破坏殆尽,多年积累的耕作心血化为乌有。
类似的悲剧并非孤例。
山西榆林一家企业为建光伏电站,推平了整片牧草地,牛羊因饲料短缺被迫挨饿,牧民的生计被拦腰斩断。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
光伏项目的盲目扩张,正在以“清洁能源”之名,吞噬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
更令人愤怒的是,某些企业甚至将光伏板直接铺设在基本农田上。
农民不懂法,企业却钻空子,
“荒地”的定义被模糊化,生态价值被忽视。
光伏板下的土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占用,更是生态链的断裂:
防风固沙的植被被清除,水土流失加剧,原本脆弱的农村生态雪上加霜。
“免费”背后的陷阱
合同里的刀光剑影
“屋顶装光伏,不花一分钱,每年白拿钱!”这样的宣传语让无数农户心动。
然而,江苏连云港赣榆区的村干部老王曾兴奋地算过一笔账:
180片光伏板,每季度租金1800元。
可当纪委监委介入调查时,这笔“阳光收益”却成了村干部中饱私囊的工具。
村支书仲某以家人名义私签合同,将6万元收益据为己有,最终被党内严重警告。
农民签下的合同,往往藏着更深的套路。
一些光伏公司利用信息差,在合同中埋下“隐形炸弹”:
农户一旦签约,屋顶使用权就被锁定25年,重建房屋需支付天价违约金;
部分合同甚至将设备贷款转嫁给农民,一旦公司跑路,债务全由农户承担。
更可怕的是,某些企业用劣质组件安装,发电效率低下,后期维护成本高昂,
农民不仅赚不到钱,反而可能倒贴维修费。
安全与健康
被忽视的“沉默代价”
光伏板的“清洁”背后,是触目惊心的安全隐患。
2025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一的夜晚,江苏南通如皋市丁堰镇的冒阿姨一家本该沉浸在团圆的喜庆中,却因屋顶光伏板突然起火,眼睁睁看着大火吞噬了整个家。
(图源:荔枝新闻中心江苏新闻广播,侵删!)
消防员赶到时,屋顶已烧成焦黑骨架,屋内家具电器化为灰烬,连年货都未能幸免。
经初步调查,火灾由光伏板电路短路引发。
讽刺的是,安装时企业曾承诺“绝对安全”,而事后却以“天灾”为由推卸责任。
冒阿姨攥着烧毁的合同哭诉:“他们只说能赚钱,没说过会要命!”
这样的悲剧绝非偶然。
河北某村庄因光伏设备安装不规范,引发火灾烧毁整片屋顶;
湖南农户因逆变器噪音长期失眠,邻里关系恶化。
更隐蔽的是,光伏板清洗需要大量水资源,在干旱地区直接加剧用水矛盾。
而当暴雨、冰雹来袭时,低质量的光伏板可能坍塌伤人。
资本追逐暴利的狂欢中,农民的生命安全成了最廉价的筹码。
谁在透支农村的未来?
光伏扶贫的初衷本是好的,但执行中的扭曲让“惠民工程”沦为“害民工程”。
地方政府追求政绩,企业追逐暴利,双方合谋将风险转嫁给最弱势的农民。
当良田变荒地、屋顶成枷锁、收益变泡影,这场“绿色革命”的本质,不过是资本对农村资源的又一次掠夺。
出路何在?
让阳光真正“照进”现实
要破解困局,不能仅靠农民的“火眼金睛”,需从根源入手。
要严控土地红线。明确禁止光伏项目侵占基本农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惩罚违规企业;
要规范合同监管。强制要求合同透明化,设立第三方审核机制,杜绝“贷款陷阱”和霸王条款;
要提升技术标准。如人大代表钟宝申所呼吁,制定农村光伏建筑标准,确保设备安全性与村容协调;
要强化追责体系。对挪用收益、权力寻租的基层干部“零容忍”,让每一分“阳光收益”都在阳光下运行。
小编有话说:
从湖北的良田到南通的火场,
从山西的牧草地到连云港的“阴阳合同”,
光伏乱象撕开了“绿色经济”的温情面纱。
农村不需要“假光伏”粉饰的繁荣,农民更不是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真正的绿色发展,必须尊重土地、敬畏生命、保障公平。
当每一块光伏板都能经得起良心的拷问,这场“能源革命”才配得上“绿色”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