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车被他人开走?法律给你两条路

冰封北冰洋 2025-03-22 13:36:03

最近,一位王女士低价购入一辆无法过户的抵押车,却被前男友开走后下落不明。

法院判决前男友赔偿4.5万元,但王女士仍损失了近一半购车款。

这并非个案,二手车市场鱼龙混杂,

“低价抵押车”背后暗藏的法律风险,可能让购车人“车财两空”。

今天,我们就从法律视角拆解:

抵押车被他人开走,你该如何维权?

抵押车交易的本质

一场法律“擦边球”

抵押车的低价诱惑,源于其权利瑕疵。

这类车辆往往因原车主未清偿债务被抵押给银行或金融机构,法律上无法过户,

购买者仅能获得“占有权”而非“所有权”。

例如,王女士明知车辆存在抵押权仍选择购买,法院认定她无法通过“善意取得”获得所有权,

只能基于“占有权”主张权益。

而更极端的案例中,陈某购买的抵押车因原车主未还款被金融公司拖走,

法院甚至判决购车合同无效,仅获部分退款。

被他人开走?

法律给你两条路

若抵押车被第三方侵占(如前男友、陌生人),购车人并非束手无策。

根据《民法典》,占有权人有权请求返还原物或赔偿损失。

王女士的胜诉案例证明,即便车辆权属不清,占有状态本身受法律保护。

此时,你可以:

▷▶︎立即报警

即便车辆涉及抵押纠纷,他人未经同意开走仍可能构成侵占或盗窃,警方需立案调查。

▷▶︎起诉追偿

若车辆无法追回,可向法院主张损害赔偿。

但要注意,法院会综合车辆使用时间、权利瑕疵等因素酌定赔偿金额,通常低于购车价。

维权背后的“暗雷”

为何你拿不回全款?

抵押车交易的“原罪”,在于买卖双方对风险的漠视。

购车人明知车辆存在抵押权却贪图低价,而卖方常以“债权转让”等名义规避监管。

这种交易模式本身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损害公共利益”,导致合同无效。

例如,广州某案中,购车人虽使用车辆2年多,但因合同无效仅拿回13万(原购车款25万)。

法律不会为“知法犯法”的行为兜底,购车人需自行承担部分损失。

便宜≠合法

购车前必做三件事

▷▶︎核查权属

通过车管所查询车辆是否存在抵押、查封,要求卖方提供完整的债权转让协议和抵押权人书面同意证明。

▷▶︎拒绝“空白合同”

警惕以“债权转让”为名的交易,确保合同明确约定债务人、债权金额及违约责任,避免像陈某一样因合同漏洞败诉。

▷▶︎留存证据

保存购车合同、付款凭证、沟通记录,若发生纠纷,这些将成为维权关键。

所以啊,朋友们,法律不保护侥幸,只保护清醒😜

小编有话说:

抵押车交易如同一场赌局,低价背后是法律与风险的天平。

购车人若想避免“车财两空”,唯有放弃侥幸心理,选择正规交易渠道,让每一分钱都花在“阳光下”。

毕竟,法律的保护从不留给那些明知危险却闭眼狂奔的人。

(本文参考案例: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法院判决、广州市中院质押车纠纷案。)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