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朱元璋的功臣,小心谨慎,结局令人意外

书童读史 2023-06-05 17:02:26

李善长和朱元璋相识,是在朱元璋去定远后。朱元璋在投奔郭子兴后,发现队伍不团结,甚至内讧,郭子兴差点丢命。

朱元璋知道靠着这些人,是很难成就什么大事的。于是朱元璋去了定远,有了第一支队伍,驴牌寨民兵3000人,后来又袭击了元将张知院的队伍,朱元璋的队伍又增加了2万人。就是这些人,成了朱元璋开始征战的基础力量。

朱元璋和李善长交谈了许久,发现李善长是一个有谋略的人,于是就把他招揽到自己队伍里。

李善长这个人,在《明史》上的记载,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关于他投奔朱元璋之前的经历,记录非常简单,投奔朱元璋的时候,他已不再年轻。

在元末那个乱世里,李善长对于朱元璋,也是有着某种投机心理,他也未必就能认定朱元璋就是能夺取天下的奇才,但是既然命运已经让他们相识,那就只能一起走下去了。

此时的李善长并不知道,他辅佐的这个人,会变脸那么快。

朱元璋问李善长:“四方混战,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天下?”

这个问题透露了朱元璋的心思。

李善长的回答是:“秦乱的时候,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五年成就了帝王之业。濠州距离沛县也不远,山川王气,主公当能受之。只要效法刘邦的做法,天下就可平定。”

李善长的回答,看得出来是下了很多心思了,一方面告诉了朱元璋应该怎么做,还是非常委婉地说的,另一方面还用了玄之又玄的王气之说,让朱元璋相信他是天命所归。

你看,李善长是一个多么小心谨慎的人,他为什么会在后来就那么胆大妄为呢?

李善长的回答,让朱元璋非常欣慰,两人一起并肩作战,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们还会走很长一段时间。

李善长在队伍中的地位,其实还挺微妙,他是将领和士兵之间的桥梁,当时的队伍里,其实有不少谋士,但是有的人在将士们之间互相挑拨,李善长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从而让将士们可以一心作战。

除了桥梁作用,李善长在队伍里,还负责着后勤,这事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可是得随军跟着的,运输粮食,就是个大难题,而负责这事的,必须是朱元璋非常信任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在明初封公的时候,李善长得以位列左丞相,后来封为韩国公,并且还给他发了免死铁券。

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曾经说:“李善长跟随我征战多年,供给军粮,功劳非常大,应该进封大国。”当时封公的有六人,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以及李善长,李善长位列首位,这时候的李善长,真是人生得意之时。

李善长的性格从外边看比较宽和,内心里多苛刻,这也让他得罪了不少人。

他日益骄纵,这让朱元璋感到反感,朱元璋曾经和刘基之间的一段对话里,显示了朱元璋的小心思。

朱元璋和刘基讨论丞相的人选,刘基认为,李善长勋旧,可以调和诸位将领之间的关系。

朱元璋就试探了下刘基,和刘基说,李善长多次害你,你还帮他说话呢?

刘基回答:“换相这事,就像换大殿的柱子,需要用大木,如果用小木代替,恐怕就会倾覆。”

1371年,李善长辞官归乡,而胡惟庸的上台,又和李善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俩人是老乡,都是定远人。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李存义的儿子李佑,是胡惟庸的女婿。

李善长归乡,声势浩大,朱元璋是给足了排面。

胡惟庸手中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并且越发放肆,胆大妄为。

1380年,涂节告发胡惟庸,胡惟庸被诛杀。

胡惟庸案牵扯了太多人,涂节也没什么好下场,也被诛杀。

根据李善长和朱元璋的曾经的对话,李善长其实是个小心谨慎的人,为什么就放纵自己了呢?

除了人志得意满之时的得意忘形,还有一点,李善长的自信。

李善长认为自己已经交出了大权,对于朱元璋形不成威胁,而且毕竟他为朱元璋出了那么大的力。

1390年,77岁的李善长,从汤和那调集了300人,想修建自己的宅子,汤和悄悄把这事告诉了朱元璋。汤和,他们曾经一起打天下的人,为了明哲保身,关键时候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汤和也是这些人里,善终的一个人。

这事在朱元璋的心里扎下了一根刺。后来,李善长为自己的亲戚丁斌求情,朱元璋非常生气,于是把丁斌治罪。

这个丁斌,成了压倒李善长的一根稻草。他供出了李存义和胡惟庸交往的一些供词。

丁斌的供词里,李存义和胡惟庸曾经劝说李善长,并且以事成之后的淮西王作为筹码,李善长最后说了句,我已经老了,等我死了之后,你们好自为之吧。

此后又有人陆陆续续弹劾李善长。最终李善长还是没有跳过朱元璋的手掌心,1390年,李善长身死,一家70多口都被诛杀。

不知道临死前的李善长,是怎么想的,他是否会后悔曾经的选择?

史料参考:《明史》

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1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