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市长”张百发:万里着力栽培他,与李瑞环为“哼哈二将”

历史有小狼 2024-12-14 02:35:16

张百发与青年突击队的成立

1954年春,北京城的建设声势浩大,来自农村的20岁青年张百发,揣着朴素的理想,走进了这片繁忙的城市。他身后跟着11个同乡,都是同样年纪的青年。他们身材结实,手脚灵活,个个是干钢筋绑扎的好手。

在工地上,钢筋需要一根根切割、弯曲,再绑扎成形,细致又耗力。绑扎的钢筋网就像一张巨大的渔网,横平竖直,错落有序,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整个工程偏差。他们用双手一点一点固定钢筋,绑扎完成后,还要反复检查,确保一根都不能松动。张百发动作快,手法利落,绑扎得结结实实,其他工友看着都竖起了大拇指。

工地上活儿多,难免有人因为累了而动作慢下来。张百发看在眼里,直接拿起工具,走到那些稍微落后的同伴身边,和他们一起干。他没说什么大道理,只是干得比谁都起劲儿。钢筋在他的手里转得飞快,麻利得让人看着都觉得劲儿上来了。其他人也咬紧牙跟着赶工,没过多久,原本慢下来的进度又追了上来。渐渐的,这群人被工友们叫做“张百发队”。张百发是队长,但他从来没把自己当成高人一等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启动“十大建筑”工程,万里被任命为副总指挥,负责协调各项工作的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刚满20岁的张百发因在钢筋绑扎上的出色表现脱颖而出,被任命为青年突击队队长。

建设人民大会堂

1958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纪念活动逐步提上日程,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成为国家的重点工程。张百发和他的突击队接到任务,肩负起大会堂钢筋绑扎的重要部分。面对这样的工程量,大家没有退缩,张百发第一时间组织队员开会,分工明确,把复杂的工程任务逐步分解。

施工现场的钢筋堆得像小山,队员们从早到晚不停地搬运、切割、绑扎。张百发带头干得最快,他一边干活,一边留意其他人绑扎的质量。几百名队员按照工序分散在不同的工作区域,配合默契。

一天深夜,工地灯光依旧亮如白昼,张百发巡视了几圈后,停在一处检查发现问题。他直接喊来负责那部分工作的队员,一边指着钢筋连接的地方,一边讲解如何改进,并拿起工具示范了几遍。队员们立即按他的方法返工,确保钢筋网达到标准。

为了加快进度,张百发让人提出分组竞赛的办法,每组分配的任务和完成时间都详细记录,完成得快的组可以为其他组支援。这样的方式调动了全队的积极性,大家加班加点,几乎没有停歇。有时候,大家干累了就在工地旁席地而坐,随便吃点带来的干粮,没过几分钟就重新投入工作。

张百发突击队以快和准闻名,工作完成的质量一直是工地的标杆。有人开玩笑地说:“跟着张百发干,活儿必须干漂亮!”于是工地上开始流传“学百发、赶百发”的话语,不少工人主动效仿突击队的工作方式,彼此鼓励着加快施工进度。

经过连续9个昼夜的奋战,突击队完成了原计划需要一个半月的工作量。工地上不少人听到消息后都过来查看,感叹他们的工作速度快得不可思议。验收时,工程负责人检查了他们完成的钢筋结构,点头称赞,说这样的质量和速度是少见的。

张百发与李瑞环的兄弟情谊

在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工地上,李瑞环带领的木工青年突击队同样一刻不停地忙碌着。他们的任务是铺设宴会厅的木地板,这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地板的花纹需要排列整齐,板面需要光滑无瑕,每块木料的尺寸和接缝都必须精确到毫米,这对工艺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工地上,堆满了新送来的木料,李瑞环站在堆前,仔细挑选合适的木材。他带领队员们将挑好的木料一块一块搬进宴会厅,有些木料太重,几个人一齐上手才勉强抬动。他们将木料平铺在地上,开始用刨子一点一点刨平。传统的手工刨效率低下,一块地板刨平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经过反复试验,他和队员们一起制作了一种“推车式”地板刨。这种工具将刨子固定在推车上,通过推动推车来刨平木板。工具一投入使用,立刻显现出显著的效果,原本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一部分地板,现在只需几个小时。队员们操作着推车式刨子,来回推拉,木屑在工具下迅速掉落,一块块光滑平整的地板很快铺满了宴会厅的地面。

即便有了效率高的工具,宴会厅的地板铺设工作仍然十分繁重。每一块木板都要经过精确的切割,接缝处必须严丝合缝,不能出现任何间隙。队员们蹲在地上,手持锤子和钉子,一块一块地固定木板。他们铺到哪儿,就把地板刨平到哪儿,最后再进行精细的抛光。

当宴会厅的地板逐渐铺开时,张百发偶尔会过来看看进展。他站在一旁,仔细观察木工突击队的工作,时而赞许地点点头。李瑞环见了,总会停下手中的活儿,和张百发聊上几句。两人从少年时期就一起在建筑工地上干活,彼此之间非常熟悉。每当张百发带着他的钢筋工队经过木工区,总会跟李瑞环笑着打趣几句,而李瑞环则挥挥手,让队员们加把劲儿,“别让钢筋工队抢了风头。”

李瑞环的木工突击队靠着推车式地板刨,原本需要45天的铺设工作,仅用了8天半就顺利完成。宴会厅的地板验收时,检查人员仔细查看了每一寸,木板表面光滑如镜,接缝严密整齐,甚至连一丝瑕疵都找不出来。

两人这一段友谊从早年一起当学徒工时就开始了。李瑞环是木匠,张百发是钢筋工,他们彼此了解对方的工作性质,也总能找到交流的共同话题。虽然负责的工作不同,但两支突击队在工地上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关系。

万里担任北京市副市长期间,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他负责统筹北京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任务繁重且要求严格。在这个过程中,他挑选了两位得力干将——张百发和李瑞环。两人管不同领域的具体工程,被万里形象地称为他的“哼哈二将”。

政治舞台上的张百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百发在建设领域的经验和领导能力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他从基层成长起来,对工地、施工流程以及城市规划有着深入了解。1981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市负责城建的副市长,这一角色让他接触到更多涉及城市整体发展的工作。

进入80年代,北京面临着城市发展和现代化的双重压力,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亟待改善。张百发作为分管城建的负责人,主持了一系列城市改造工程。他常常出现在施工现场,与工程队伍一同研究进度和问题,和设计人员沟通方案。

在1990年亚运会筹备期间,张百发承担了更大的责任。他被任命为亚运会工程总指挥,负责整个赛事的场馆建设和配套设施。为了确保亚运会按时举办,北京各个工地日夜赶工,张百发的身影几乎每天都能在工地上见到。他穿着工装,戴着安全帽,挨个检查工程进度。他总是让工程师和负责人把问题讲清楚,然后一项一项协调解决。

有一次在政协会议上,张百发面对质询时,郑重承诺亚运会的工程一定会如期完工。这句话后来在北京的工地上成了施工人员彼此鼓励的话。工地上的工人们私下里常提到,“要是干不好,连总指挥都不好交代。”

亚运会前夕,北京多个工程项目同时竣工,整个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张百发在交工验收时依然严格按照标准,逐一审核。亚运会顺利举办后,北京的交通、场馆和市政设施得到了大幅改善,整个城市也因这次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而更具现代化氛围。

2015年,万里去世后,张百发带着深深的敬意前去吊唁。他坐着轮椅,由万里的儿子万伯翱亲自扶着来到灵堂。张百发看着万里的遗像,眼神中充满了追忆和怀念。他对万伯翱说:“我得行弟子之礼,一定要跪下磕头。”话音未落,他不顾年迈的身体,突然从轮椅上站起,双膝重重跪在地上,向着万里的遗像磕了三个响头。2019年7月5日,张百发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消息传开后,很多老工人和同事都深感惋惜。他们记得这位从工地上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平民市长”。

参考资料:[1]常务副市长张百发的讲话“摘要”[J].北京档案,1991,0(3):6-6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