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开盒”,并持续网暴1个月后,视频博主川烈下决心报警。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川烈经历了噩梦般的网络暴力。全家人的户籍信息、住址、电话号码被全网公开。
一天几十个电话、信息,持续轰炸辱骂,被P图造黄谣,账号被举报。
经过警方调查,“开盒”网暴川烈的人,居然还未满16岁。
虽然这俩未成年人,给川烈带来特别大的伤害,警察也只能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就在上个月,某度副总裁13岁的女儿对一位孕妇“开盒”,冲上热搜。
让全国人民,见识了“开盒”有多么可怕,下手的这些未成年人有多么恐怖。
人们纷纷好奇,因为一句话,就扒出别人的全部信息,这到底是一群什么人?
仔细了解后才发现,她们竟是一群05后,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厕妹”。

在厕妹的世界里,“开盒”已经成为一项常规操作。
别人一句无意的评论,一张好看的自拍,一句关于明星的评语,都有可能引来“厕妹”的攻击。
她们会“开盒”,扒出这个人以及全家人的信息,并挂到网上,放到群里,引导他人对其网暴。
这样一个充满负能量的群体,严重时能要人性命,很多被盯上的人,都难逃其扰,深受其害。

2022年,一个名叫“依奈”的18岁女孩,在B站直播自杀。
视频中,她是那样无奈又决绝,尽管观看直播的人们不停询问女孩的地址,但依旧没能阻止悲剧发生。
依奈跑到自家十几层高的楼顶,拿椅子和书本垫在脚底,随后爬上护栏,跳了下来。
一个单纯美好的女孩,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以这样决绝的姿势,离开人世。
等警察赶到现场后,依奈早已没了呼吸,随后,警察在她身上发现一封遗书。
人们这才发现,逼死她的,竟是一群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女孩。
在此之前,她已经被一个名叫“厕妹”的网络群体,谩骂侮辱长达数月。

然而,她自杀后,这些厕妹并没一丝内疚,反而在群组中,大肆庆祝,带头网暴她的人还说:“凭什么她说死就死”、“去死去死”。
依奈到底做错了什么,引得这群人围追堵截,到死也不放过。
调查后才知,起因竟是一款名叫《康帕斯:战斗天赋解析系统》的游戏。
游戏有排名,在本区排名前十的用户,可以获得金色头像。
依奈是这个游戏的铁杆粉丝,对金色头像志在必得,并将自己的昵称改为“得不到金头就自杀”。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玩笑的举动,却成了依奈的催命符。
她虽然拼尽全力,但在游戏结束时,依然没有进入前十,没有拿到金色头像。
本以为这件事就此过去,谁知网络上却出现了一个名叫“清纯片目电子女仆”的女孩,揪着这件事不放。
随后她将依奈改名字的这条记录,发给微博账号“康帕斯隔空喊话bot”,要求依奈兑现承诺----“得不到金头就自杀”。

隔空喊话bot是一个帮厕妹发布信息的账号,是厕妹们发泄情绪,攻击他人的渠道,被称为“厕所”。
依奈的信息被全网发布后,噩梦随之而来。
这群“厕妹”每天追着依奈辱骂,催她去死:“下注了又不实现!玩不起。”
最终,可怜的依奈在这些人一次次的诅咒和围攻下,选择跳楼自杀。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被挂”,被逼死的依奈,死前充满不甘。

有意思的是,厕妹把别人逼得走投无路,却认为自己才是最可怜的人,不被认同的另类。
她们觉得自己是“惨圈女”,意思就是:自己很惨,且“惨”也能形成一个圈子。
有前厕妹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只有在“厕所”里,我们才是被理解的同类。”
在这里,她们有共同的话题,可以不用掩饰自己的情绪,随意发泄,还能得到圈子里姐妹的支持,在这里她们不是孤身一人,而是一个“同惨”集体。

她们还有一套公用暗语,如“80”指霸凌,“豹豹猫猫”指爸爸妈妈,“相似”代替想死等等。
他们讨论的话题也多与原生家庭、校园霸凌、休学辍学、家庭暴力有关,甚至自杀、自残、嗑药,也在其中。
这里的每个人,不管做什么,都不会有人劝阻,反而会提出相对“温馨的”建议,像自残后记得消毒,如何划出花朵一样好看的伤痕等。
她们还会不断自我美化这些伤害,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只要有圈子,就有阶层分化,这里也不例外,有一位前厕妹表示,她就见过一个家里很有钱的厕妹,背着名牌包包,住着大房子。
但父母整日忙于工作,根本顾不上她,为了填补心中缺失的温暖,她就跑到网络上寻求慰藉。
她清楚地知道,即使自己是个问题孩子,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送往国外留学。

虽然有钱的厕妹不多,但从中可以看出,来这里做厕妹的,大多来自单身家庭,或者父母长期缺席,她们在家中找不到应有的温暖,才会寻求网络帮助。
但由于年纪小,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又想找到一个倾诉的地方,“网络厕所”就成了她们最好去处。
正是由于长期缺失爱和温暖,她们一步步走向网络最黑暗的地方。
她们能感觉到自己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但又无处倾诉,在她们看来,健康的人是不会来做厕妹的。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加入到互联网大潮中。
截止到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上网人数已达1.96亿人,互联网在未成年群体中的普及率高达97.3%。
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早已被互联网包围。
据《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及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的未成年人群中:
有超过50%的人表示,自己身边曾发生过网络暴力,其中30%以上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曾参与其中。

不仅如此,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探索,早已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在他们眼中,“开盒”“人肉搜索”“AI换脸”等操作,都是小儿科,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眼看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暴力的情况愈演愈烈,2023年,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
该行动主要围绕短视频、社交、直播等平台,从严查处违规账号、群组、贴吧等,其中“网络厕所”和“开盒挂人”位于该行动重中之重。
如今,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但众多社交媒体的注册方式简单,这也导致很多隐藏在暗处的厕所社交应运而生。
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远离不良社交,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如何做到让他们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又保证他们健康成长,还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END-
素材来源:
观察者网:《是什么造就了"一点就炸"的"互联网恶少年"?》
澎湃思想市场:《亚文化观察|谁是厕妹:网络暴力、精神疾病与少女的“戾气”》
酷玩实验室:《青少年变性、嗑药、援交…的“亚文化”是如何入侵国内的?》
央视网:《初中女生遭“群聊围猎”致抑郁:1.96亿未成年网民的隐秘角落》
作者:丹丹
编辑:柳叶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