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王”又放大招了!
4月10日,宁德时代获批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这也意味着宁德时代开始迈向“A+H”上市的全球龙头企业。
而据财报显示,2024年宁德时代交出亮眼答卷,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620.13亿元,归母净利润高达507.45亿元,较往年增长15.01%,在动力电池行业保持领先优势。
2025年一季度,企业发展势头不减,营业收入达847亿元,同比增长6.18%;归母净利润139.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2.9%。
从2011年成立,到2025年双上市,从行业新秀成长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引领者,宁德时代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它的掌舵者——曾毓群。

《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57岁的曾毓群身家实现61%的跃升,以2700亿的资产规模,在全球富豪榜中升至第38位,较去年前进了27位,在中国企业家财富排名中稳居第四位。
正如周鸿祎所说:“他才是中国车圈背后真正的大佬。”

曾毓群身上根植着福建人敢闯敢拼的血脉。
21岁大学毕业那年,曾毓群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豪赌。
他主动辞去了国企的“铁饭碗”,揣着87元,南下到广东,成了东莞新科磁电厂的一名技术员。
这一干就是十年,凭着出色的专业能力和勤劳苦干的精神,曾毓群得到上司陈棠华的赏识。
陈棠华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还多次安排他前往海外学习深造。
在陈棠华的栽培下,1999年,31岁的曾毓群晋升为新科磁电厂的工程总监。
年少有为,事业有成,但曾毓群再次下出了人生的赌注,辞职创业。
1999年,消费电子产品成为热潮,曾毓群、陈棠华、梁少康三人一拍即合,联手创立了新能源科技公司(简称ATL)。

ATL锚定在MP3和手机锂电池领域,但公司成立初期资源匮乏,只能先选择购买技术专利来起步。
他们筹集了100万美元,由曾毓群带队前往美国贝尔实验室,购买了聚合锂电池的专利。
然而,按照专利生产的电池,用几次就会出现鼓包变形的问题,根本无法正常使用。
曾毓群飞去美国找对方理论,没想到对方表示这是普遍现象,问题无法解决。
眼看百万资金就要打了水漂,曾毓群他们决定靠自己去攻克这个“世界难题”。

曾毓群带领技术团队,日夜不停,连续熬了几周,反复测试优化了7个配方后,成功突破了电池鼓包问题。
ATL也一炮打响,不仅实现了电池量产,还同步申请了新专利,随后,全国的订单纷至沓来。
2003年,在曾毓群的带领下,研发团队针对苹果公司的需求,量身开发出异形聚合物锂电池解决方案,成功获得了1800万美元的商业合作项目。
至此,曾毓群一举成为全球电子锂电池领域的领军人物,ATL也华丽转身,成为全球锂电池生产行业的佼佼者。

2005年,ATL入稳定发展轨道,但好日子没过几天,一见这个市场有利可图,其他公司纷纷涌入,而且锂电池价格更低。
ATL的三家投资人见公司没了优势,纷纷选择了撤资。
由于曾毓群、陈棠华等人没钱回购股权,只好将公司股份卖给了老东家日企TDK集团。
兜兜转转,好像又回到了起点,但这没有浇灭曾毓群心中的火种。
2008年奥运会,国家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的举措,着力推广新能源车。
曾毓群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意识到新能源车将是锂电池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
于是,曾毓群主导组建了动力电池研发部门,重点攻关动力电池技术及其管理系统的研发。
2011年,国家出台政策,明确限制外企生产汽车动力电池。

曾毓群又开始了第三次豪赌。
他迅速做出决策,将动力电池核心团队剥离重组,在其家乡宁德创立新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团队也掌握了宁德时代的实际控股权。
凭着曾毓群在业界积累的口碑,2012年,德国宝马集团主动找上宁德时代,委托其为旗下一款新能源车型定制电池方案。
曾毓群亲自带领团队集中优势资源,全力突破关键技术,历时2年的奋战,圆满交付了宝马的订单。
凭着宝马的成功项目,宁德时代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路虎、现代、北汽、宇通等车企相继与宁德时代合作,订单源源不断。
宁德时代也在业界声名鹊起。

2015年,工信部发布行业规范,支持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发展,宁德时代也有了里程碑式突破,其出货量超过三星、LG两家行业龙头企业,飙升到全球动力电池企业第三名。
次年,宁德时代营收148.8亿元,净利润达30.2亿元。
同时,宁德时代也在加速全球布局,在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相继设立子公司。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在三元锂电池或磷酸铁锂电池之间,曾毓群选择了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三元锂电池。
恰逢国家政策鼓励续航时间更长、能量密度更高的车型,宁德时代再次崛起。
2018年,凭借持续领先的市场出货规模,宁德时代一举超越松下、比亚迪等行业大鳄,强势摘得全球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桂冠。
同年,宁德时代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超过2.17亿股,发行价定为每股25.14元,由此在A股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实现了重要的跨越。

2019年,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格局,迎来了一次分水岭。
随着外企准入限制全面放开,宁德时代也脱离了长达数年的政策庇护期,正式踏入市场化竞争的深水区。
同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骤然收紧,行业销量直线下降,宁德时代陷入双重压力交织的困局。
这时,曾毓群却在悄悄布局,他多次会见马斯克,与特斯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随后,宁德时代的国内份额跃升至51.79%,全球份额也将近25%,在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独占鳌头,被业界戏称为“宁王”。
2021年,曾毓群带领团队实行双线发展——一手砸百亿扩产,一手攻关电池全产业链,从材料研发到回收闭环,业务版图覆盖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和锂电池材料。
宁德时代就像一座难以撼动的高山,但江湖从不缺挑战者。
2022年起,宁德时代头顶的王冠开始摇晃。
有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这家昔日占据半壁江山的巨头,市占率首次跌破50%,滑落至48.2%。
2023年,经济学家任泽平发文直指宁德时代“垄断市场、恃强凌弱”,一句“天下苦宁王久矣”,将宁德时代推至舆论旋涡。

“去宁王化”不再是一句口号。
同时,长安汽车重磅推出自研电池品牌——“金钟罩”;广汽发布P58微晶超能电池;蔚来创始人李斌亲自下场实测150kWh半固态电池包。
“去宁化”使宁德时代的营收出现了“开倒车”局面,更扎心的是,到2023年末,宁德时代的员工同比缩减2859人,人数合计11.6万人。
在重重挑战下,宁德时代祭出五大策略突围:
降低成本、与车企深化合作、加大技术研发、开启“面向消费者”策略、推进多元化布局。
这家万亿市值巨头正在用行动证明:当行业进入深水区,真正的王者从不在舒适区躺平。

如今的动力电池战场,既是技术迭代的生死时速,更是产业链话语权的贴身肉搏。
宁德时代的攻守之道,或许正是中国智造突围全球竞争的缩影。
如今,时隔7年,宁德时代再次获批在港交所上市,走上了国际化舞台。
随着宁德时代完成二次上市,行业目光都聚焦在曾毓群身上: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浪潮中,他能否带领宁德时代稳守龙头地位,又破界开拓新的商业版图?
也许,答案正在曾毓群身上。
-END-
参考资料:
环球人物:《他是马斯克背后的中国男人,靠“赌”发家,花100万买块废铁成就福建新首富》
新浪财经:《曾毓群,站在苹果和特斯拉身后的男人》
新浪科技:《曾毓群成全国第二大富豪,成功学是什么?》
作者:Sara
编辑:柳叶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