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不要,我就分给我们其他客户”,关税风暴下,义乌女老板一句霸气回应,给了老美一记响亮的耳光,让无数网友狂点赞。
面对美国的疯狂挤压,为何我们国人有如此硬的底气?
因为,中国的小商品早已卖遍全球。
老美不要,我们还有其他广阔国际市场。
别的不说,你知道我们中国的风油精在国外有多畅销吗?

相关数据显示,仅仅靠风油精这个项目,我国一年就能出口4000多吨,赚取上亿的外汇。
在非洲大地,风油精简直“封神”,非洲兄弟们真的会拿风油精当水喝,并且还喝得非常开心。
在中国人眼中,风油精只是一种几块钱的东西,为何在外国如此火爆?

事实上风油精在非洲大陆上广受欢迎的程度难以想象。
在海外购买网站上,风油精展示页面下有这样的评论:“这简直是奇迹、是珍宝。
“如果没有这瓶小小的东西,我将无法忍受埃塞俄比亚的烈日。”
从这些溢美之词,我们就能看出风油精在非洲国家的欢迎程度。
风油精出海后简直化身为中国的万金油,哪里需要滴哪里。
习惯抽烟的人,会在香烟的过滤嘴上滴几滴,据说能带来沁人心脾的凉意。
埃塞俄比亚人在喝咖啡时,习惯加入风油精来提神醒脑,他认为咖啡的伴侣应该是风油精。

甚至有更离谱的说法,将风油精涂至隐私部位希望能在酷暑中保持清凉。
有人直接对嘴,一口下肚,有人对准鼻腔,猛吸提神,甚至在开车或考试前将其当作“能量剂”;
还有人将其涂抹在假发上,既能杀虫防虫,又清凉舒适,成为戴假发人士的必备良品。
当然,风油精原本驱蚊防暑的作用,在非洲也没少发挥。
当中国网友抱怨“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时,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可能正经历着48℃的极端高温。
在湿热交蒸的雨季,中暑、痱子、皮肤溃烂让无数劳工失去工作能力。
东方小绿瓶风油精出海后,成了无数非洲人民的心头好。
风油精中的薄荷脑、樟脑等刺激性成分,能有效驱赶蚊虫,减少叮咬。

此外,将风油精涂在人中和太阳穴,薄荷脑与桉叶油恰似一剂“液态空调”,唤醒炎热气候中沉睡的灵魂。
最重要的是,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具有相似作用的药油,风油精低廉的价格简直是“穷人救星”。
那么,东方小绿瓶究竟是如何传入非洲大陆的呢?

据相关报道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相对滞后。
当时,外交使团为了促进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把能代表本国文化的东西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宾,其中就有清凉油。
没想到这一送,正好送到非洲人民的心坎里。于是,清凉油作为礼品赠送的习惯就被延续了下来。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游客去埃及旅游时,为了方便个人使用,会随身携带清凉油。
后来,他们发现埃及人也喜欢上了这个在炎热气温中,能带来清凉的小物件,于是渐渐发展成把清凉油作为小费的做法。
无论如何,非洲人民喜欢中国制造的,能使人清清凉凉的东西就此传开。
从此,风油精、清凉油就成了中国人去非洲旅行必备的“硬通货”。

风油精渐渐地突破了商品的价值属性,甚至成为了某种“社交货币”。
安东尼,作为非洲大龄未婚男子,来中国旅游时购买了大量的风油精回国,并把它送给当地的村主任,希望村主任帮他解决婚事,村主任收到后二话不说安排了起来。
风油精不仅解决了安东尼的人生大事,还通过风油精结识了镇长以及当地的官员,为自己的仕途之路打开了一片天地。
不仅是当地人,就连外国人也能凭借风油精搭个顺风车。
有在非洲援助过的网友曾经亲身发现,小小风油精可以撬动很多事情。

这也难怪中国风油精出口有一半都流通到非洲。

风油精在中国的生产成本极低,国内售价仅3~6元人民币,但出口到非洲后价格暴涨20倍(约60元人民币)。
相比于其他国家的相似作用产品,风油精仍然占优势。
从“白菜价”到“非洲茅台价”,为中国提供不少外汇收入。
而这种高溢价源于非洲市场的供需失衡。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全球95%的疟疾发生在非洲。非洲每年约56.9万件因疟疾而死亡的病例,风油精的驱蚊、止痒功能成为“保命刚需”。

有非洲商人看中风油精的商机想要在自己的国家生产,却无能为力。
因为中国将风油精配方列为国家秘密技术,形成技术壁垒,其他国家无法仿制。
中国商家还注重薄利多销的经济模式, 2013年出口超3000吨风油精到非洲;2021年,出口非洲超4000吨,创汇超2000万美元(约1.63亿元人民币)。
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成为我国风油精进口大国。
通过大规模出口摊薄运输和渠道成本,即便单价低至1美元(非洲终端售价约6美元),仍能实现高利润。

甚至有商家主打入乡随俗,结合了非洲习俗推广产品,例如:将风油精与中医按摩结合,包装成堪比“印度神油”的奇药。
成为爆款就是要肯定客户的需求,解决痛点问题是关键。

除了风油精,还有哪些“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中国降温防蚊产品在非洲爆火呢?
中国制造的蚊帐,正以年产值高达18亿元人民币的步伐迈向海外;
另外,与风油精和蚊帐形成黄金搭档的凉席,组成的“防蚊套餐”,硬控非洲的一年四季。

以需求为导向的策略成为成功的关键。当许多企业执着于走高端市场时,下沉市场的空白就悄然形成。
而真正想要抓住低端市场,关键在于能否切实解决用户痛点问题。
当非洲网友调侃“中国掌握着我们的清凉秘密”时,很多人或许没意识到这场绿色风暴的真正启示:
在全球化时代,比技术碾压更强大的,是对生存痛点的共情,对市场精准的判断,这一点中国人是最聪明的。
关税讹诈,困不住中国,中国的商品,根本不愁卖!
-END-
参考文章:
行业动态:价格暴涨几十位,国货意外火爆海外,蚊帐也能卖2000块?
亚觅出海阿米跨境:四季需求不断,国产蚊帐成为非洲市场香饽饽
新华社:Word天!清凉油竟成这个国家硬通货
最华人:风油精和清凉油才是非洲大陆上的硬通货
灰炭创收:狂赚2亿,降温神器制霸非洲,深圳制造救活了多少黑人?
作者:疏疏篱落
编辑:柳叶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