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革命斗争的那个年代,战友牺牲对将士们来说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事,粟裕将军自然也遇到过太多牺牲的战友,其中不乏他的老部下,老伙计。
粟裕将军印象深刻的就有一位营长,那时他们被敌人的大军包围,需要突围出去,就在突围的过程中,这位营长受了重伤当场倒下。
粟裕将军突围成功后清点人数时,才发现这位营长不见了,有部下告诉他是中弹牺牲了,粟裕将军悲从中来,但战事紧急,容不得儿女情长,只能在心里默默悼念。

1977年,粟裕将军在家中却突然见到了这位“牺牲”的营长,老友相见,如何不欢喜?粟裕将军是又疑惑又激动,连忙问道:“你不是牺牲了吗?既然好了,怎么不早点来见我?”
少年参军,战功赫赫这位营长叫陈兴发,江西人,从小就跟着一位拳师学了拳脚,又在红军到了村子的时候,主动去报名加入了红军。
陈兴发跟着红军队伍离开村子,一路上凭着拳脚功夫和一腔少年人的冲劲,立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功绩,很快就升任为排长。
当陈兴发还在红军队伍中报国立功之时,却不知道他的家乡正被卷土重来的反动势力袭击。

反动势力还像团疯子一般地冲进村子,对抵抗的村民们大肆屠杀。陈兴发的师父也进入了抵抗的队伍,但村民们哪里是反动势力的对手?
穷凶极恶的反动派派人在村中大肆搜寻,销毁红军留下的革命标语,残害留下的红军伤员,胡作非为,连收留伤员的村民也饱受折磨。
陈兴发的家人就是这样被杀害的,除了他的父母,甚至包括他的叔婶和姑姑,也没能从反动势力的毒手下幸存。

消息传到陈兴发耳中时,他已经离乡太远。陈兴发抹了一把泪水,继续投入到日常训练中去。他把悲痛化作了力量,支撑着他日后的革命行动。
1933年,陈兴发所在的红军队伍成为了红军第七军团的一部分,陈兴发也因为多项立功而成为军团的一个连长。在同年6月份,陈兴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激动地对战友说:“这下我可以更好地参加到革命中了!”
后来,陈兴发随粟裕调到了红10军团任营长,也与粟裕的关系日渐密切起来。在军团北上过程中,陈兴发一路身先士卒,他的表现也被粟裕看在眼中。很多次,粟裕都对身边的人说:“兴发这小子,敢冲能干,未来一定是大功臣。”

军团向北抗日的行动最终还是因为敌人太过凶狠而失利,陈兴发随粟裕突围的过程中,再次改编到了浙南挺进师一军中继续奋战在第一线。
就像是一语成谶,粟裕所说的大功臣还没当上,陈兴发就遭遇了危险。1935年,陈兴发随军队突围,与敌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
战斗中,陈兴发一如既往地冲在前面,多年战斗让他无往不利,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击杀着敌人。但好景不长,陈兴发一着不慎,被敌人的子弹打到眼睛,子弹也穿过了他的大脑,陈兴发当场就倒下了。

粟裕成功突围后,清点人数时才发现陈兴发不在队伍中,连忙找人来问,问来问去只知道陈兴发眼睛中了一颗子弹,直接倒下了。粟裕叹息一声,命令军队原地整顿,心里则暗暗悼念。
大难不死,初心不改但谁知道陈兴发居然没死,被救了回来。当时粟裕的队伍已经离开,陈兴发仍要参与战斗,于是就找到了当时最近的陈毅率领的赣南粤边游击队,跟着陈毅一起与敌人战斗。
陈兴发在红军队伍中奋战了一年多,在1937年10月,他所在的队伍接到上级命令,要与其他一些队伍共同改编为新四军。这时,陈兴发是陈毅的警卫员,随陈毅一起去另一处游击队传达改编的指令。

不料,陈毅与陈兴发刚到驻地传达了改编指令,游击队员不相信他们居然要被国民党改编,就直接把两人关了起来。一直关了好几天,游击队派出去的人终于才回来证实了改编的消息,陈毅和陈兴发这才被放了出来。虽然只是一场乌龙,但陈兴发在被关押期间的表现,还是让陈毅在心里连连赞叹。
于是新四军成立后,陈兴发仍然被陈毅带着,继续担任陈毅的警卫员,而且陈毅还让他负责进行很多情报工作。而陈兴发十分勇敢,也善于动脑与敌人周旋,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陈毅交给他的情报任务。
虽说不比前线上的战斗激烈,但陈兴发做的情报工作却更加紧张危险。他时而化身农民,时而变成车夫,就这样穿梭在敌人的包围圈内外,为我军队伍的情报传递立下赫赫功劳。

粟裕多年之后的相见时,听到陈兴发说自己之后做的是情报工作,才明白了为什么陈兴发伤好了之后为什么没有及时地通知给他。
那时候,像这样为了军队任务而隐姓埋名,乃至亲人朋友都难以相见的例子绝不止陈兴发一个,这些先烈无私地放弃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却搭建起了各个地区军队和革命人士沟通的桥梁,让革命战争的胜利果实成功长了出来。
陈毅常对陈兴发赞赏有加,也不时为陈兴发的机灵拍案叫绝。后来,越来越多的情报工作都交到了陈兴发手里,他成了陈毅手上刺入敌人腹地的一把尖刀。

直到1949年,所有战争终于有了结果,陈兴发随陈毅到了上海,要担任多个重要职务,这是陈毅对他的看重,也是对他能力的认可。
但一向听从命令的陈兴发这时却突然拒绝了,之前把参与革命作为使命的他,在革命成功后却没有丢失方向,他对劝阻他的陈毅说道:“我想回老家去,帮助江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他回到了家乡的土地上担任了武装部副部长,但不过三年,陈兴发再次要求转走,要求去跟陈毅打过游击的宁冈县。他认为现在做的工作看不到百姓,想要去做一个基层的工作人员。

于是他随着汽车到了吉安,又徒步了100公里,在一个夜晚到了宁冈。天才刚刚亮起来,陈兴发就找到了县长,要县长给他安排工作,县长要他多休息几天,他说:“我人是可以休息,但是我的心里着急呀。”
县长拗不过他,带他到了供销社,让他做主任。于是县里的人们就常常能看到陈兴发跟着货郎送货,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粟裕听他说到这里的时候,拍拍他的肩膀:“你呀,就是闲不下来。”
又何尝是陈兴发呢,太多太多的红军前辈在革命成功后,不肯论功不肯受赏,默默地就回到了家乡,为了家乡的建设继续忙碌起来。幸好有一些他们的儿女或者孙辈发现了他们留下的奖章,他们的精神才传承下来被我们知晓。

粟裕拍完肩膀,又说:“你还是没跟我说你怎么来的呀,老战友。”陈兴发摆摆手,眼睛明亮了几分。
1966年,陈兴发退休,又在刚刚得知他还活着的老战友萧劲光的安排下,于1974年回到鹰潭定居。
老友终相见1977年,陈兴发作为红军老干部,受邀前去北京瞻仰毛主席的遗容,陈兴发这才坐上了前去北京的列车。
瞻仰毛主席的时候,陈兴发一句话都没说。这个一生投身于革命的老战士见到了革命的领头人,按理说是激动的,但陈兴发只是静静看着,不知道他满腔红色的心中,那一刻在想着什么。
后来,陈兴发知道萧劲光和粟裕都在北京,于是就要一个个地去见见。当他站在粟裕门前时,仿佛回到了很多年前,那个离家参军的夜晚。

粟裕打开门看见他,就听见他说:“老首长,这些年还好吗?”粟裕看了几遍,不可置信地问:“兴发?”
事情就全都清楚了,粟裕满眼回忆地看着老战友,陈兴发还在说着:“我见了毛主席,知道你在北京,就让他们带我来见见你。”
粟裕道:“你呀,非得得了闲,又恰好来了北京,才肯见见我。”陈兴发要解释什么,粟裕笑着道:“不用说,我知道,在你心里面,老百姓才是最重要的,从几十年前我就看出来啦。”

两个人因为毛主席率领的革命相识,革命成功后又各自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着,直到最后,还是因为毛主席才又见上面。但两个人都不觉得对方不想念自己,他们都知道,在对方心里,远有比相见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