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非杀一人、烧一屋就算报了仇的":慈禧与曾纪泽问答节录

平安评过去 2024-07-27 00:23:11

教案困扰,君臣商议对策

光绪四年八月二十八日,一场绵绵细雨自早笼罩着北京皇城。养心殿东间,曾纪泽恭候多时,终于被慈禧太后召见。一进门,慈禧太后便切入正题,举起近来困扰朝野的一件大事。

"办洋务甚不容易。闻福建又有焚毁教堂房屋之案,将来必又淘气。"慈禧语气凝重,教案确实是座大山压在她的心头。

闻言,曾纪泽点了点头,缓缓道出了自己的见解:"办洋务,难处在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事势。中国臣民当恨洋人,不消说了,但须徐图自强,乃能有济,断非毁一教堂,杀一洋人,便算报仇雪耻。现在中国人多不明此理,所以有云南马嘉理一事,致太后、皇上宵旰勤劳。"

原来,去年发生在云南的马嘉理教案,再次掀起了朝野对外教士的不满之声。马嘉理是英国传教士,遭到当地民众的残暴杀害,导致英国政府对清政府施加了极大压力,整个事件几乎让慈禧寝食难安。而类似的教案在晚清屡屡发生,折射出中西方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

闻言,慈禧不禁深有感触:"可不是么。我们此仇何能一日忘记,但要慢慢自强起来。你方才的话说得很明白,断非杀一人、烧一屋就算报了仇的。"她虽对西方列强的凌辱耿耿于怀,却也意识到单凭偶发的报复行为是无济于事的。

"是。"曾纪泽郑重应允。

而后,慈禧又透露出她对曾纪泽将要出使欧洲的一点儿顾虑:"这些人明白这理的少。你替国家办这等事,将来这些人必有骂你的时候,你却要任劳任怨。"

自强之路,持之以恒方能自保

1.慈禧重视洋务运动

慈禧虽然西学知识有限,但她也意识到了中国必须自强这一紧迫现实。早在1861年,她就下旨责成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洋务运动由此全面展开,从军事实力到工业生产,从铁路交通到新式学堂,无处不在紧锣密鼓地向西方学习。

然而,一路举步维艰,进展缓慢。清廷中掌实权的保守派视洋务运动为洋奴罔顾祖宗遗训,处处设置障碍。再加上战争赔款的重压,军费工费无从支应,中体西用的弊端也日渐显现,致使这股洋务自强之风不升反衰。

慈禧虽对西学知之甚少,但她对洋务运动的重视却是实实在在的。因此,她十分珍视如曾纪泽这样通晓西学的人才,希望他们能为国家自强贡献绵薄之力。

2.曾氏父子身先士卒的奉献

曾纪泽是曾国藩的嫡长子,出使欧洲之前一直潜心西学。而他的父亲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更是拼尽全力,付出了极大代价。

那是1870年,因为宗教矛盾酿成的天津教案导致法国人遭到杀害。清政府为免引火烧身,不得不向法国低头赔款。曾国藩作为总理衔,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展现了极大的弘毅与胸怀,他祈求的是"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当否"。

虽然这一做法遭致社会上的非议,骂声不绝于耳,但曾国藩已尽其所能。如他所说:"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正是拼却声名以顾大局。慈禧对此也是赞许有加,"曾国藩真是公忠体国之人。"

面对满朝文武的口诛笔伐,曾国藩早有准备。就在出发天津之前,他便留下了遗嘱,安顿好家人后路。而能让他如此决绝的,正是为国自强的那份赤诚之心。后来,不幸于途中病逝的他被追谥"文莹",盖为表彰了他的这份功绩。

3.持之以恒的决心和信念

与曾纪泽的对话,折射出了慈禧内心对自强之路的决心和信念。她虽时而受外国人的无理要挟所扰,但对"报仇雪耻"未曾迷失方向,始终相信只有持之以恒地自强,才能真正走出被欺凌的困境。

"我们此仇何能一日忘记,但要慢慢自强起来。"慈禧说得直白朴实,但正是这份执念支撑着洋务运动一任接着一任地艰难推进。

临别前,慈禧再度叮嘱曾纪泽,"你替国家办这等事,将来这些人必有骂你的时候,你却要任劳任怨。"她明白,要走上自强之路必将承受各种非难和阻力,只有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才能最终实现中兴大业。

暗潮涌动,蓄势待发

1.民众对教案的不满情绪

曾纪泽与慈禧的这番谈话,实则反映出当时中国民众对西方列强的强烈不满。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凭借媾和战争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大肆占据租界,享有领事裁判权等特权。而传教士们更是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他们依仗租界法权,在中国境内肆无忌惮地兴办教会,行为越发嚣张。平民在教案中屡屡吃亏,而教民则被护佑得理直气壮。这种明晃晃的不公,加之民众对西方文化的排斥,终于在一些地区激化为对基督教会的仇视及暴力行为。

1870年发生的著名的"天津教案"便是其中一例。曾国藩为化解危机,被迫作出让步。而1877年的"马嘉理案"又为矛盾火上浇油。马嘉理在云南传教期间被杀害,英国政府于是怒目圆睁,逼迫清朝赔款及办理肇事者。这无疑让中国人的不满情绪达到了新的高峰。

2.洋人在华特权引发民愤

除了教案之外,西方列强在中国享有的种种特权也是民愤的重要来源。根据不平等条约,租界内的租地是外国人的私产,清政府无权过问。这种"租界法权"便成为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法外特权"。

在租界内,外国人享有完全的治外法权,不受清政府管辖。他们可以在这些地方建立自己的学校、医院、银行等机构,甚至不必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一些外国人趁此还进行贩卖鸦片、走私等非法活动。

此外,清政府为了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不得不设立专门的裁判机构。比如总理衙门中的礼部,就专门负责在华西人的案件审理。这种对外国人"优亲简从"的做法,无疑加剧了民众的不平等感。

3.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

受上述种种矛盾的困扰,晚清的中国民间已经蓄积了极大的不满情绪,随时可能爆发暴力事件。当时许多地方就时有发生教案,一触即发。

比如1891年在湖广一带,因铁路工程占地问题引发的矛盾迅速演变成了反教运动。一些平民焚毁了天主教的房舍,教士被迫逃离。类似的暴力事件,在当时已经屡见不鲜。

这种紧张的局面,也是慈禧与曾纪泽当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在他们看来,西方列强根本不讲理,却又不得不小心应对。一不小心便可能引火烧身,酿成无法收拾的大祸。因此,必须审慎行事,寻求缓和的出路。

应对外交,当虚心借鉴

1.谦逊学习洋人之长

面对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种种特权和暴力行为,慈禧和曾纪泽也并非一味顽抗。他们认识到,中国必须虚心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方能真正自强。

曾纪泽自幼耳濡目染,深知西学的重要性。他即将远赴欧洲,就是希望亲身学习西方国家的制度和文明,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慈禧虽非书生,却也看到了这一点。

"这些人明白这理的少。"慈禧对曾纪泽说,"你替国家办这等事,将来这些人必有骂你的时候,你却要任劳任怨。"她深知改革之路必将备受非难,但仍旗帜鲜明地支持曾纪泽出使西欧。

既然西方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中国太多,自然要虚心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但学习绝不等于盲目崇拜,也必须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曾纪泽之前,已有不少洋务派人士远赴海外留学,把所学所见带回国内。他们正是这种虚心学习的典范。

2.保持独立自主的民族尊严

然而,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中国人也必须保持独立自主的民族尊严,决不能完全舍弃自身的传统文化。这种矜持之心,曾纪泽的父亲曾国藩就是典范。

在处理教案等西方列强施加的压力时,曾国藩虽然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但从未向外国人彻底低头。相反,他依然坚持中国主权至上这一原则,力求在危机中维护国家的尊严。

面对满朝文武的非议,曾国藩也从未有丝毫动摇,始终怀着"舍生取义"的决心。这种矢志不渝,正源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慈禧对此十分欣赏,称赞曾国藩是"公忠体国之人"。

可见,无论如何改革开放,保持民族自尊都是不可或缺的。面对西方列强的挑衅,并非卑躬屈膝便可解决,而是要用智慧和勇气捍卫国家的权益。

3.用智慧化解矛盾

既要谦逊学习,又要保持民族自尊,这就需要极大的智慧和胸怀。事实上,慈禧和曾氏父子在应对中西矛盾时,都展现出了这种睿智。

在天津教案中,曾国藩虽然受到了沉重打击,但仍勉力避免了中法开战的危局。同样,在马嘉理案期间,清政府也设法化解了英国施加的重压。这都需要极高的谋略才能办到。

而眼下,慈禧也在殷切期盼曾纪泽能用自己的才学,为中西交涉出谋献策。只有运用智慧,循循善诱,而不是一味报复,才能真正扭转被动局面,维护国家的尊严与利益。

独立自强,开疆拓土

1.走出去寻求自强之路

谦逊学习是为了振兴中华,而非遍体铩伤。既然西方列强已在中国大肆侵略,牢牢占据了租界等特权地位,那就只有走出去,在外国寻求独立自强的道路。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慈禧才痛下决心,派遣曾纪泽远赴欧洲。她希望曾纪泽能在西方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和制度,为中国寻求自强之路。

"你替国家办这等事,将来这些人必有骂你的时候,你却要任劳任怨。"慈禧语重心长地嘱咐道。她清楚地意识到,外交事务困难重重,前路必将荆棘丛生。但只有勇敢地走出去,中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这也是早年的中国官员们在西方列强入侵时所缺乏的那种远见卓识。他们固步自封、故步自卷,最终酿成了内忧外患的局面。而曾纪泽此行,正是要突破这一困境,为国家寻求出路。

2.开疆拓土,向世界学习

为什么非得远赴欧洲?那是因为当时的西方国家,无疑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殿堂。无论是科学技术、政治制度,还是文化艺术,西方几乎全面领先于中国。

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虚心向西方学习,汲取他们的先进知识和智慧。曾纪泽此行,便是要开疆拓土,亲身感受西方文明的精华所在。他将游历法国、英国等国,切身体会当地的社会制度和人文环境。

同时,曾纪泽也将借此机会,与各国政要会晤交流,增进中外友谊。毕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陈旧的狭隘层面上,双方都存在着不理解和偏见。只有多加交流,理解彼此文化,才能逐步消除隔阂。

3.用智慧寻求中西共赢之路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决不能全盘西化。曾纪泽出使欧洲的目的,并非请示洋人的"中体西用"之法,而是要用独立的见解,为中西寻求共赢之路。

"断非杀一人、烧一屋就算报了仇的。"这句话道出了曾纪泽和慈禧的用意。他们都深知,中西矛盾的症结在于双方的不理解和偏见。只有用智慧求同存异,而不是一味报复,才是解决矛盾的正道。

正如曾纪泽的父亲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那样,只有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努力维护国家利益,双方才能和平相处。事实上,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坚持和平友好交往,中国才得以在动荡的年代自强不息。

结尾

因此,曾纪泽此行虽将面临重重阻力,但只要秉持独立自主、包容开放的理念,定能为中西文明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实现国家富强的伟业。

0 阅读:0

平安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