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行密死了,一代枭雄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倒下了,倒在了他事业高歌猛进的辉煌时刻,我想他临终前肯定非常遗憾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缅怀诸葛亮的名句,放在杨行密身上也毫无违和感。新生的吴国尚未统一江南半壁,便痛失了杨行密这位掌舵人。吴国这艘大船将驶向何方?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统一天下的大戏再也没有吴国的戏份了。
年轻的吴王世子杨渥急匆匆从宣州赶回扬州,在父亲灵柩前继承吴王爵位。整个过程秩序井然,安定祥和,一场重大的权力交接就这么波澜不惊地完成了。
综观历史上几乎每一次权力交接都伴随着血雨腥风,阴谋杀戮,尸横遍野,吴国这次之所以如此顺利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的鼎力相助。
此人会是谁呢?
天祐二年(905年)冬。扬州吴王宫。
“宣右衙都指挥使徐温觐见——”
一个在门外等候多时的中年人大步进宫,他叫徐温,一个即将改变吴国命运的重要人物。
徐温,字敦美,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人。吴国开国元老,当年追随杨行密起兵的三十六人之一。
因为家乡在大海边,从小在海边长大的徐温早年以贩私盐为生,后来投入杨行密门下追随他起兵。徐温因为是杨行密最早的创业团队成员,后来杨行密论功行赏时也被列入三十六英雄之中。
三十六人中个个都战功显赫,偏偏唯独这个徐温没有什么功劳,在三十六人里非常低调,属于那种打酱油的,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直到后来因为帮助杨行密除掉三十六人之一的朱彦寿,才开始受到杨行密重用,逐渐成为他的心腹。
杨行密生病卧床后非常反常地派长子杨渥出任宣州观察使,时任右衙指挥使的徐温私下对杨渥说:大王有病在身却把世子您派到外地,这里面肯定有奸臣作梗,如果有一天王命召世子回来,如果不是我派的使者,世子千万不要回来,切记切记!
“今王有疾而出嫡嗣,必有奸臣之谋,若它日召子,非温使者慎无应命。”——《新五代史·吴世家》
年轻的杨渥满口答应,史书记载杨渥“泣谢温而去”一把鼻涕一把泪走了。
等到杨行密病危时,命判官周隐起草诏书召长子杨渥回京。周隐这小子也是胆大包天,居然向杨行密进言说杨渥这小鲜肉年幼不堪重任,吴国交给他您放心吗?我看还是选有资历的元老重臣代行职权为好,并热心地推荐跟随杨行密起兵的三十六人之一的刘威,病榻上的杨行密摇摇头没有答应。
这不是明摆的事儿嘛,我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当然要传给我儿子,哪怕他像晋惠帝那样是个白痴,也不能便宜外人吧。
不久徐温和谋士严可求来探视病情,杨行密便把周隐的建议告诉二人。徐温大惊,极力反对,当晚便直奔周隐府上商议此事。当时周隐没有出来会客,那道诏书还放在桌上,徐温抓过诏书狂奔出门,派人连夜赶赴宣州请杨渥进京。
杨渥见是徐温派人来请他回京,便欣然前往,将宣州军务交王茂章负责。临走时大车小辆装了很多宣州的公有财产,王茂章扣住不放,杨渥急了,竟然派兵去抢,王茂章一气之下投奔浙江钱镠去了。
从这件小事不难看出杨渥绝非杨行密合格的接班人,纯粹一个纨绔子弟,还没发迹几年便忘了他爹的穷苦出身了。杨行密难道不清楚自己儿子的德性吗?把江山交给这样的人注定他的吴国虎头蛇尾,如同昙花一现。
杨渥到扬州后干的第一件事不是去灵堂哭丧,而是立即派人抓了那个建议以刘威替代他的周隐,怒骂道:“你这个出卖吴国的逆贼,有何面目见杨氏!”
“汝,欲卖吾国者,复何面目见杨氏乎?”——《新五代史-吴世家》
怒不可遏的杨渥把周隐骂了个狗血喷头,骂爽了后推出去一刀砍了。自古以来遇到帝王去世的国丧都会尽量避免杀人,处决死囚犯都会推迟,或者干脆大赦天下,赦免他们的死罪。杨渥可倒好,进京第一件事先杀人,被杀的周隐还是追随杨行密起兵的三十六英雄之一,排名二十七。
其实周隐未必就是想搞乱吴国,他也是出于一片忠心,他说杨渥不靠谱,有毛病吗?从杨渥后来的所作所为看,他说得真没毛病。他举荐的刘威也是开国三十六英雄之一,排名第九,老成持重,有勇有谋,是杨行密手下重要的大将。以他的能力和资历是完全可以胜任吴国接班人的,但杨行密不同意,杨渥不高兴,这个建议注定是水中月,镜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