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声烛影,悬而未决,宋太祖去世之谜至今无人知晓

夕君趣史 2021-10-18 14:24:52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于皇帝死亡的记载,几乎都是十分详细的。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死讯,却显得相对“潦草”许多。

《宋史·太祖本纪》中仅仅这样写道:“葵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除此以外,另一本史书《宋史纪事本末》也有明确记录显示,宋太祖赵匡胤在去世前曾单独召见过晋王赵光义。可在两人会面的房间内,却有斧声烛影不绝于耳。太监们虽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但等到赵光义离开之后,赵匡胤便没了气息。

这一切事实都显示,赵匡胤的死亡绝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只可惜由于时间距离太久,人们至今依旧不知道那个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斧声烛影这件千古悬疑案件也就此流传了下来。

可事实上,想要真正了解这件事情,我们最好还是要从更有说服力的正史中寻找答案。以目前的资料来看,在有关斧声烛影这件事情的几本史书之中。《宋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和《宋史·太祖本纪》一样,都是由于文字记载过少引人遐想。而《续湘山野录》则主要是受到封建思想影响,其中的神话传说比例偏重,所以可信程度最高的还是司马光撰写的《涑水纪闻》。

根据司马光所言,晋王赵光义进入皇宫的时候,赵匡胤其实已经驾崩了,根本没有任何作案时间,所谓的斧声烛影事件完全是不存在的。

《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已经命不久矣,选择国家的下一位继承者自然成了当务之急。可由于他没有足够的行动力,所以召见继承者这件事情就由宋后去安排。接到任务以后,宋后第一时间派遣宦官王继恩通知秦王赵德芳进入皇宫,希望秦王能够成为宋朝的下一位皇帝,秦王赵德芳便是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

按照我们普通人的传统思维来看,皇帝传位给皇子理所当然,宋后的安排自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让宋后没有想到的是,宦官王继恩在接受指令离开皇宫之后,竟然选择了前往晋王赵光义的府邸,告知赵光义太祖即将驾崩的事情。

赵光义听到消息之后大惊失色,连忙回复自己要先和家人商议。很显然,对于此时进入皇宫之后可能会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以及影响,赵光义还没有做好准备。

不过就在晋王犹豫不决的时候,王继恩以及晋王的亲信程德玄及时劝说到:“事久,将为他人有。”意思是说,如果你在这里浪费了太多时间,皇位很有可能就被他人捷足先登了。在两人的劝说下,赵光义立即下定决心,在二人陪同下进入皇宫。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匡胤便已经升天了。

值得一提的是,等到三人一同来到皇宫以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十分戏剧性。宋后听到王继恩回来的消息以后高兴的问道:“德芳来耶?”,而王继恩只能回答是晋王到了。似乎像认命一样,宋后在见到晋王以后黯然的说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很多人对于这件事情可能不太理解,因为即便赵匡胤死了,宋后以及秦王的身份地位还在那里。赵光义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去伤害这对母子,可宋后却说母子之命皆托付与对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一切都是由于“金匮之盟”的缘故,早在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去世的时候,她就对赵匡胤说过:你之所以能够黄袍加身,完全是因为周世宗传位给幼子,让一个国家面临主少国疑的窘境,这才给了你“即位”的机会。所以在之后传承皇位的时候,就应该吸取这个经验教训,先传位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然后再由赵光义继续传位下去。

在杜太后看来,即便皇位在传承的过程中,可能并不会全都是赵匡胤这一脉,但只要天下姓赵就可以了。对于杜太后的建议,赵匡胤最终选择了接受,并将其遗命藏在金匮之中,这便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也正因如此,宋后在赵匡胤去世后,偷偷让自己的儿子秦王继承王位,已经完全违背了盟约。而晋王最终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足以证明自己的计谋已经失败了,所以才会有母子之命皆托付于对方的说法。除此以外,官家这个称呼在宋朝本身就是对皇帝一种称谓,这也表明宋后已经默认了赵光义即将继位大统的现实。

那么为什么像司马光这样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所记载的史实,却还是没有让所有人都选择相信呢?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后人们的猎奇心理,虽说司马光的记载相比于另外两本史书记载更具可信度,可有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主要死亡经过,同样没有明确叙述。他的所有说法都更像是在为宋太宗赵光义证明清白,表明太祖死亡和太宗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人们在得不到明确答案的情况下,出现猜疑也是合理的。

其次就是赵光义即位之后,在许多决策上不合常理的表现,也一直让人十分的怀疑。只可惜,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如今已经无从得知,斧声烛影事件恐怕也只能一直悬而不决了。

0 阅读:10

夕君趣史

简介: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