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横五百士》与田横印章新发现

沐清扬说史 2024-11-29 05:20:12

文/张之望

苏州大学副研究员

文/张嵋珥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摘 要】

苏州过云楼经顾文彬、顾承、顾麟士三代历时百余年,搜集书画、古籍、印章等藏品,精品荟萃。顾麟士收集吴大澂、吴云遗印,并与过云楼收藏古印合辑编成《鹤庐印存》,印谱中有一方田横印章,引起了作者的兴趣。在过云楼后人的帮助下,作者有幸见到了这方田横印章实物,并从官制、形态、材质、钮式、印文等各个方面入手,对印章进行精密的鉴定,得出结论:《鹤庐印存》中田横印章的主人,就是《田横五百士》中的齐王田横。

【关键词】 《田横五百士》 《鹤庐印存》 田横印章 吴昌硕 顾麟士

一、《鹤庐印存》出现田横印章

历史上苏州过云楼收藏书画,经顾文彬、顾承、顾麟士三代,从清同治年间至民国时期,历时百年,精心搜集,汇集珍品,数以千计,苏州顾氏家族显赫于江南。又因“过云楼内所藏唐、宋、元、明真迹之珍稀”,得到“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的称誉。顾文彬晚年编撰《过云楼书画记》,顾麟士后编著《过云楼续书画记》。

要特别指出是,过云楼所藏古籍、宋元珍本、稿抄善本、明清刊本中,有许多世间罕见的奇秘佳本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2005年,过云楼部分藏书在市场上出现,以2310万元被成功竞拍后,其古籍之珍稀才大白于天下,创下当时中国古籍拍卖中价格的最高记录。在2012年,这批过云楼藏书再次露面,现身于北京匡时国际拍卖场时,又以高达2.16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再次刷新了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

其实除了书画、古籍外,过云楼还秘藏着颇多古玺印。顾文彬同治年间候缺京都时就开始搜集藏印,曾拟集拓所藏玺印,编著《过云楼印谱》,但未完稿。其子顾承精鉴赏,亦对集印兴趣浓厚,也曾收集新收旧藏,集拓而成《画余盦印谱》。顾承英年早逝,顾文彬写诗悼念他曾云:“玺爱周秦章爱汉,旁收印记到泥封。陈(介祺)吴(云)南北争雄长,畀汝区区作附庸。”诗里指的就是他们收藏印章、编集印谱之事。

到顾氏家族第三代,顾麟士更是个“少年英雄”,年轻时就创立了怡园画社,并请吴大澂来当名誉社长,他是其中的领袖人物,主要成员还有吴昌硕、任预、陆恢、顾沄、金心兰、费念慈、倪田、郑文焯、吴穀祥等人。怡园画社对这个时期江南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顾麟士在怡园画社每次雅集后,还出示过云楼所藏名迹,供画社成员品鉴。吴昌硕在过云楼临画,当时是学恽寿平走工细的路子,顾麟士虽然比吴昌硕小22岁,他却建议吴昌硕改以书法入画,走八大山人的路子,吴昌硕听从了他的意见。各地士绅名流也纷纷慕名前来造访,蒲华、黄山寿、任熊、张大千、黄宾虹等也前来与顾麟士谈艺、请益。清末民初,怡园画社的兴盛,也确立了顾麟士画坛盟主的地位。

顾麟士继承先辈遗志,更是广泛搜集玺印,吴大澂、吴云有部分旧藏玺印,在二人去世后,这些印亦被他收集,还旁及各类玉、石、牙章,蔚为大观。他合并原《画余盦印谱》等,而再辑成《甄印阁印谱》。

◎ 吴昌硕给顾麟士拜帖信封

◎ 《鹤庐印存》封面

吴昌硕中年时期,曾在苏州客居多年,与吴大澂、吴云、顾麟士等人交往莫逆,故也尽览三家收藏,于艺事得益甚多,曾先后为顾麟士刻印数十方。光绪乙巳年(1905),吴昌硕建议将《甄印阁印谱》付梓出版,并改名为《鹤庐印存》,他还为《鹤庐印存》写了序言,序言写于有鱼形图案的笺纸上,共8页,可由于当时战乱,印稿未得付梓。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过云楼后人的努力及顾廷龙、叶潞渊等友人的帮助下,北京荣宝斋才正式出版了《鹤庐印存》。据编纂者叶潞渊先生序言记述,《鹤庐印存》收录范围以“今精选战国秦汉官私铜印千七百方为界,其它则暂不与焉”。

◎ 《鹤庐印存》吴昌硕序

而吴昌硕在序言中曾云:“顾君此编则更广搜玉印,谱诸家所未备,且玉印难觏,其秦汉刻益寡,前贤偶获一二,辄相夸示,形之歌咏。今顾君所收,如是其精且博,谓为度越古人,讵不信与!卷中兼及‘金粟道人’‘东坡居士’印,则又仰怀前徽,尚友曩哲。”也由此可见吴昌硕当年所见到的《鹤庐印存》,相比后来北京荣宝斋出版的《鹤庐印存》在收录玺印种类上不只是铜印,还有玉印等,时间跨度上也不仅是战国、秦汉,还扩展到宋、元。

吴昌硕这位晚清民国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在序言中又云:“顾君为著录家,创此义例,有功于传古者甚巨,未可与寻常印集同类视也。”他对《鹤庐印存》作出了高度评价。

作者潜心拜读《鹤庐印存》,书中煌煌1700方战国至秦汉官私古铜印,尤感绵亘2000余年的金石气息扑面涌来,摄人心魄。顾氏匪资,研索靡穷,坠绪所延,令人读后心潮澎湃!印谱收录古印“其精且博”“度越古人”,吴昌硕所言非虚,但在“且博”的众多古印中,作者却只对“其精”的一方“田横之印”特别感兴趣,情不自禁地寻思起,这方印章的主人“田横”与司马迁所撰《史记·田儋列传》中的田横,是何关系呢?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问题,不知何故,冥冥之中竟然会萦绕在作者脑海之中,久久挥之不去。

二、田横印章综合考证与新发现

为了解开《鹤庐印存》中田横印章之谜团,作者在过云楼后人的帮助下,有幸见到了这方对外秘而不宣的田横印章实物,并上手把玩良久,全方位感触它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 田横印章

这方田横印章从材质、印纽、制作方式来看,为青铜瓦钮铸造印。印章尺寸大小为1.3厘米×1.3厘米×1.3厘米,比一般秦汉官印尺寸要小些,倾向于私印。从印面结构来看,已突破常见的“口”字、“田”字、“日”字边栏界格。从包浆来看,印身有腐蚀痕迹,在放大镜下可见红斑绿锈包浆,坨状堆积,咬合紧密,断为古代印章真品。从印面的使用痕迹来看,推断为印章主人随身携带,用作封泥之印。

再从田横印章印面文字风格来看,字体为秦“摹印篆”,这种字体是由李斯小篆变体发展而来,风格更接近于秦始皇诏版和权量的字体,文字渐趋于方整,形状更加统一和规整,这种文字更适合印面排布。这种“摹印篆”,再进一步扁平隶化,屈曲盘绕发展,就演变成了后来汉代的“缪篆”。仅从印面文字蜕变趋势来看,该印可初定为秦代,但再观印面“田横之印”四字可发现,它竟然还是一方“三朱一白”的朱白相间印,这又属于汉代才出现的艺术风格特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以后有人造反,就收缴天下兵器,在咸阳铸12金人,这里的“金”就是指青铜。又据《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秦代对青铜器制品是实行严格管制的,青铜少而贵重,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兵器和钱币,青铜也等同于金钱,在秦代拥有这种青铜印章,也是有一定地位的象征。

秦代以前无论诸侯、平民,官印、私印,各式印章统称为玺。秦代开始有严格的印章制度,皇帝之印独称玺,臣民之印只许称印。印章在名称、材质、印纽、尺寸大小、印绶颜色等方面都有了规定,以区别印章主人职务、地位的高低。秦代印章,印面结构上常设有边栏界格,方形印以“田”为字格,长方形印使用“日”字格。材质常用青铜,主要是凿刻印,也有少量铸造印。秦朝国祚短暂,仅存15年,因此秦代后期,尤其是一些私印,自由度增加,也可能展现成熟时期汉印的特征。

汉印承袭秦制,并进一步完善,有如下特点。

(1)印文在秦“摹印篆”基础上发展成缪篆,字体结构方中带圆、带隶意,字形趋方,更屈曲饱满、端庄厚朴。

(2)阴文为主,多数采用铸印制造。

(3)私印种类增多,大小规格多在1.1厘米至2.3厘米,小于官印。

(4)西汉初以后,印章边框、界格逐步消失。

(5)汉印章法布局进一步丰富,出现了朱白文相间的形式。汉私印往往姓名后加刻“之印”“私印”“印信”等字样,这也与秦印不一样。

依据以上各种信息,可以推断出《鹤庐印存》中的田横印章,是一方秦末汉初有身份地位的主人经常佩戴的、精美的封泥私印。因此,可以得出这印章主人“田横”和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秦朝末年起义军领袖田横的生卒时间、身份地位高度重合的结论。现在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在推断得出的时间段内,是否会出现有一定地位的人和这位秦末起义军领袖田横同姓同名?

据1987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一书公布的中国历代官民比例,我国西汉为1:7945。秦代实行的是中央垂直管理的郡县制体制,应该比西汉时期的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体制有更小的官民比,而秦末当时全国人口应在1500万至1800万之间,现借用西汉官民比例取秦末全国人口上限1800万计算可知,当时秦末全国官员人数不应超过2266人。又据历年公布的我国百家姓氏田姓占比高位值约0.5%计算,得出可能拥有此等级青铜印章的田姓官员人数为113人。

我国在春秋时代就兴起避讳之风,到秦代更是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在秦末汉初田姓官员可分两种情况:一是田横家族,属全国当时最大的一支田姓氏族,是人才辈出的齐国王族田氏,根据家讳原则,这支王族田氏应该避讳“横”字。二是另外几支田氏,因田横曾先后任齐国相、王,最后就义后仍被刘邦按照侯王规格厚葬,应按避讳原则,避讳“横”名,所以这113位田姓官员中,不会出现“田横”重名。

另外,由于此田横印章为私印,故除官员外,还要考虑当时有相当地位,可能拥有此等级青铜印章的田姓士绅、商贾等,但他们也都要遵守我国“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一古代避讳总原则,避免和田横重名。至于秦以前或汉中期之后可能出现田横重名的情况,则由于超出这方印章的断代范围,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到此,也就顺理成章推断出《鹤庐印存》中田横印章的主人,就是取材于司马迁《史记》的《田横五百士》故事中的齐王田横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司马迁,臧瀚之,等.史记故事:上卷 田敬仲完世家[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445.

2.司马迁,臧瀚之,等.史记故事:下卷 田儋列传[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903.

3.岸铁.吴昌硕《鹤庐印存序》手稿[J].书法,1984(5):37-38.

4.顾荣木.鹤庐印存[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8:242.

5.邓散木.篆刻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24-26.

6.冯作民.中国印谱[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7-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