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示】轻视。轻薄。轻浮。失去的可不仅仅是群臣的拥戴还有黎民百姓的信任。躁动,暴躁,烦躁不安,失去的不仅仅是君主的体面和尊严,还有这白花花的万里江山锦绣宫殿。至此,我们彻底打通了这一章的底层逻辑。这就是老子首创的“輕重原理”,不仅是这世界的基础的普遍的规律性之一,也是人类社会需要遵守的客观规律。
【视频版】省略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接下来的一句:“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老子没有说“轻则失根”,因为“重为轻根”;没有说“躁则失静”,而是直接说“躁则失君”,因为“静为躁君”。也就是说这里已经完全转换到“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模式上了。
作为侯王治国之时,轻(率)淫(乱),就会失去群臣的爱戴。治身(私生活)轻(薄)淫(贼),就会过度消耗精气神。那么就会失去作为王者的风范体面权威,从而离失去锦绣江山社稷也就不远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
#抽明信片领现金#
#道德经#
#嫦娥六号将开始世界首次月背“挖宝”#
【补充说明】
重为轻根,轻则失根。
静为躁君,躁则失君。
不说“轻则失根”而说“轻则失臣”,一字之差,说明了老子的社会理念中“臣及臣以下的大多数社会成员”才是重,才是根。犹孟子说的“社稷为重,君为轻,民为本”,是这个意思。民为本,君为轻,江山社稷为重。这套思想并非谁家专有而是底层的基础的逻辑。
猴群,狮群,争夺异性交配权的斗争被完整的继承到人类的改朝换代的伟大斗争之中。直到隋唐宋时候还是不会放过对方留下的后宫佳丽。
这样就可以理解曹操为什么总是对别人用过的女人很感兴趣。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某太后可以跨五朝做六次皇后,淫遍大半个华夏。
但是,人类和动物还是有区别的,人类除了争夺后宫改造争夺前朝权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美女独归我飨。
所以,“輕重原理”是这一章的关键,也就是解开这一章的钥匙。老子用君子VS万乘之主所作所为,作为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证,对比,来论证之,也是运用之。
①基本原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②正面事实:君子终日行不离輕重。
③反面事实:侯王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④反诘论述:奈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
⑤得出结论: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很多人都认为老子道德经没有逻辑尤其是每一章节内的论述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棍子,支离破碎。但是只要突破了“輜重”这个“笔误”,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山清水秀,春光明媚了。
按照最严酷的最教条的高考答题方式,这也是一个标准的论说文的完整造型。
论点→论据/论证→结论。
再论证方法上还是最经典也是最易上手的正反对比法。
君子或圣人是这样,犹易有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两句话何其相似,无论君子还是圣人都是低调谦逊之士,谁会带着一大帮车马随从,招摇过市?
他们甚至有可能是街溜子,但绝不会是街霸!
最后的结论耸人听闻,令人毛骨悚然。如果他们如此轻率/轻薄/轻浮,最轻微的情况是失去朝中群臣的信任,再就是失去天下民心所向。
如果他们总是如此躁动不安,脾气暴躁,处理军国大事毫无章法,那就不仅仅是失去君主的体面和尊严的问题了,还有这白花花的锦绣江山!
看起来,老子很想是在劝说某王侯从道向善,以民为本,从善如流,但又有谁敢于当着万乘之主的面,如此直白地给出两条必死之路。
因为,轻则失臣是噶;躁则失君,更是直接嘎[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