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辅导卢子觅的数学作业:102x78怎么做?
既然这么写,那一定是不能用计算机算了,不过这题我会,(100+2)x78嘛,很容易。
后面还有一道题,72x12应该怎么做?那就分成(70+2)x12,而我是个善于思考的妈妈,继续在旁边启发她说,也可以继续凑整啊,比如说分成(70+2)x(10+2)。
这样就太长了,接下来,我得帮着卢子觅一面看着一面写:70x10+70x2+2x10+2x2,以免漏掉。
这时,刚到家的卢先生如踩着风火轮一样跳过来说:“停停停!让你简化,怎么越做越麻烦了?”
我说:“否则呢?”
他写下来,就是72x(10+2),老师的意思就是让小朋友们知道,乘数无论在前还是在后,都可以简化凑十。
转头卢思迪已经在排队了,刚才有道勾股定理的题不会,我也不会,才选择先辅导卢子觅,卢先生摇摇头说:“你去做饭吧,这里有我。”
这明显是在嫌弃我么,不管怎么说,气势不能输,我一面往厨房走一面说:“当年在学校,我就是个问题儿童,可不会又怎么样呢?这耽误我赚钱了么?耽误我吃饭了么?耽误我活着了么?”
从小学到高中,在学校里,我从来没有被归进“好孩子”的范围内,虽然不至于成为全班最差,但总是中等偏下,自由散漫,上课走神。
在小学时,我甚至被老师归结成“问题儿童”,被要求去医院诊断有没有注意力缺陷(ADHD)俗称多动症,那时候医院也不是特别发达,诊断了半天说,没啥。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有所改善,但有点偏科,尤其是代数,勾股定理、函数,等差数列,更不要说微积分,真的是一塌糊涂。
这造成了我整个儿童包括少年时代的基调,都是灰色且阴郁的,觉得我很差,觉得我不行,我可能就是老天爷打盹儿时,手歪了的残次品。
可事实上,我后来才发现,比起其他以写文为生的人来说,我偏科好像还没有偏到足够厉害,我只是代数不行,其他比如说几何,还可以,难道,这才是我现在的写作生涯,不上不下,高不成低不就,卖不出几百万册的根本原因吗?有待考证。
总之,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当妈搞学习,让我抓狂不已的文章,有读者回复说:因为你把学习假设成苦的,所以才影响到了孩子,不爱学习。如果你能把学习看做是一件有趣且愉悦的事儿,孩子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会不一样的。
这条留言不仅让我印象深刻,而且让我考虑了很久很久。
总结下来,我觉得,我并不是不爱学习,而是不适应教育体系和学校制度,所以才会在小学和中学时代,被碰得满身乌青,鲜血淋淋。
作为七零后,父母是双军人而且是独生子女的我,生活是稳定且温暖的,没有需求,没有渴望,没有拼搏的动力,也就没啥“狼性”,这让我不喜欢竞争也不喜欢考试。
尤其不喜欢要死记硬背,反复套用一个模式,只有一种标准答案的考试,人生中有那么多有趣的事儿,为什么要这么困死自己?
这并不仅仅是我的痛点,我家俩女儿,甚至是我见到的大多中产家庭孩子,都有同样的问题,这风花雪月,岁月静好的人生观,不符合现行世界通行的优绩主义筛选标准。
优绩主义,这是最近几个月,我读到感触最大的一本书,《精英的傲慢》中学到的新词。
二战之后,整个世界都进入了优绩主义体系,用一句话简单地说,就是任何一个人,只要成绩足够优秀,就可以脱颖而出,向上流动,跨越阶级。
在过去几十年中,优绩主义体系的确称职地为整个地球筛选到了大量的人才,让地球飞速地发展,造就了巨大的财富,并让人类历史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最富有也是最公平的时代。这也让优绩主义变成了今天全世界主流价值观的,最无法辩驳的证据。
于是今天,无论是中国、韩国、美国还是印度,甚至一直以来,对于子女教育相当宽松的欧洲国家,父母们都会更加注重教育,努力推动孩子进入更高等名牌的大学。
因为在优绩主义体系里,大学已经不仅再是做学问研究的场所,更是被赋予了分类和检索人才的权利。
节选自《精英的傲慢》
而根据研究表明,现在拥有大学学历和没有大学学历的人,不仅收入、社会地位和生活舒适程度,会有差距,甚至连健康状况和寿命,都会有较大的差距,所以说,人生在世,又有谁愿意坐以待毙?
九月底,国庆之前,我们的海外读者交流群里,我就看到大家在讨论小红书上的一篇文章,在全世界的卷王香港,有父母花6000万养了三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网上这类文章,没有人能确定是真的,很有可能是随口编出来的故事。
不过,就算先抛开6000万,大几百万养出一个在家啃老的高学历孩子的例子,在现实中,却是比比皆是,十分真实。
很多人会说,这是父母的问题,反正在成长路上,任何问题都能扔到原生家庭这口大锅里去。成长路上几十年,谁能无错呢,可对我来说,骨子里,这却是优绩主义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上不上去,又不想下去的精英中产父母们来说,仿佛就是想要在安卓系统里运行苹果的APP,哪儿哪儿都不合适,根本跑不起来。
优绩主义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是公平的,督促所有人去努力,只要努力,就会更加优秀,就可以上更好的学校,就可以有更好的工作,阶级、名誉、人生……
事实上,优绩主义是为了帮助有天赋,但出身没有特别好,缺少条件的人,向上流动,跨越阶级。
因为无论科技如何发达,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够复制天赋,而就是因为自身条件不足,才会需要帮助,也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改变现状,把自己的天赋越推越远,从而为整个社会造福。
所以,从初衷上来说,优绩主义从来都不是为了,让已经赚到了一定生产资料的精英中产或者他们的后代,颐享天年,从此去追寻自我的独特性和人生愉悦感的。
所以,只要优绩主义尚还存在,阶级流动就会一直存在,只不过无论是我们本人还是优绩主义的系统,都不能确定,你分到的剧本,究竟是向上还是向下的。
而在这中间,那个人间真实的真实就是,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的在反对阶级固化,那些一直在高喊着,反对阶级固化的人,反对的从来都不是阶级固化本身,而是:为什么自己没被固化进上层阶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