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是三国时期最大胆的一次军事构想,由于当时并未实施,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支持的人说,兵者,诡道也。如果诸葛亮当时采用此计,那么蜀汉的命运将被改写。反对的人说,此计风险太大,几乎等同于直接送命。
从北伐的出发地汉中到达目的地关中地区,共有 5条道路可以穿越。两条平路,祁山道、陈仓道。3条山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最偏的是祁山道,通往陇右,它离汉朝就都长安最远,最近的是子午道,其北口离长安最近。
子五谷奇谋便是魏延的主张。当时魏延具体的提议是:请丞相借他 5000精兵,再加5000人运粮,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往东走,再通过子午道北进,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再加上听说镇守长安的夏侯懋是一纨绔子弟,生性胆小懦弱,又无谋略。到时必定弃城逃走。待到丞相率主力部队从斜谷来,由西向东进军与他汇合,那么关中西部地区皆可平定。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此计本身到底是否可行,可以说是三次赌博,而且每次都必须嬴?
第一轮赌博:十日到长安
这里举一个曹真的例子,在第一次北伐后不久,曹魏兵分三路进攻蜀汉,司马懿沿汉水而上,张郃、郭淮从褒斜、岐山进攻,而曹真则率领着主力部队走子午谷,从长安直达汉中。结果曹真的主力军在子午谷内遇上了大雨,连下了好几天,走了一个月,连一半的路都没走完。而此时另外两路的司马懿与张郃、郭淮部队都到汉中了,因为兵力不足,被诸葛亮击败,在子午谷得到消息的曹真主力最终原路返回。除了超强的全军机动力,粮草补给,天气这些因素,还有敌方不能在子午谷设有哨所,甚至埋伏兵,这也是先决条件,因为一旦被发现,必将全军覆没。所以说,子午谷奇谋完全就是一次赌博。有可能成功,也可能下场比曹真还惨。
第二轮赌博:长安能打下来吗?
假设魏延第一轮赌赢了,10天就到了长安城下。且不说长安乃百年古都,经过两汉的大力整修,其坚固程度绝非一般小城所能比。即使夏侯懋再胆小懦弱,但凡有点脑子也是不可能弃城而逃的。长安是曹魏西部的大本营,兵精良足,光耗就能把魏延耗死。所以相比之下,更切合实际的做法是,魏延早在汉中当太守时,就已经在长安城内安插了不少自己的内应和奸细。这样等到他的轻装急行军从子午谷赶到长安时,与内应里应外合,这样的操作显然更靠谱。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可以拿下长安,夏侯懋人实在忍受不了魏延军的挑衅和侮辱,结果长安守城军打开城门主动出击,最后被久经沙场的魏延击败。
第三轮赌博:长安能守住吗?
我们假设魏延真的犹如神助,拿下了长安。但打下来之后还要面临曹魏各路援军的攻击,甚至四面夹击,凭魏延那一点守军基本不可能。与此同时,诸葛亮还必须一路顺利平推与魏延顺利会师。这种概率太小了。
当时的蜀国全国兵力不超过 10万,蜀汉的国力兵力决定了其无法承受子午古奇谋带来的种种风险。
有趣且讽刺的是,曹魏最终灭蜀的方法也是类似子午谷奇谋的战术。三国后期,曹魏的钟会率主力军与姜维在剑阁僵持不下,此时邓艾偷渡阴平,一路杀进成都,刘禅最终投降。
在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 1400年后,一个叫高迎祥的人实现了魏延的梦想。彼时正值明末,农民起义大爆发,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闯王高迎祥领导下的一支农民军,李自成那会儿还是高迎祥手下的闯将。
与张献忠在汉中会师后,高迎祥想要攻下西安。此时不知道他是真的借鉴了史书中魏延的子午谷妙计,还是自己突发奇想,他决定领5万精兵从子午谷进军西安。高迎祥走的是子午河黑水峪蒲河道,然后走周至县,基本上算是去关中最近的路。再到三河关时,全军受阻。此关全由石头砌成,坚固难攻,高迎祥率兵攻了4天才将其攻破。
当时镇守西安的是孙传庭,他可不是一般人。孙传庭从小就熟读兵法,他爬上光头山一看,那高迎祥军队的一举一动看的是一清二楚。他对部下胸有成竹的说了两个字,全灭。他安排大将在西边虎豹河谷口、还有东边涝峪河谷口守谷,自己率军将战线后撤 60里,并且设伏于黑水域出口两侧的山上,最后命副将带3000精锐绕到敌方身后,阻断其后路。
这么一通安排下来,孙传庭相当于给高迎祥埋了个大坑。而子午道上的高迎祥则受到了天气的影响,那时候下暴雨了,全体将士都饥寒难耐。而且这一路走的是人困马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他们步入孙传庭的大坑时,结果可想而知了。闯王高迎祥最终被活捉,押送至北京,被崇祯皇帝下令处死。
我们前面分析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要想顺利完成,要经过三轮的赌博,顺利走完,对方开城投降,攻战后守住。很显然,高迎祥在子午谷奇谋的实战中,第一轮就赌输了。所以当初如果魏延也采用此计,必定也是失败的下场。
不可能,从东汉末因为羌乱连年在凉州三辅用兵,关中民生凋敝,魏延即使占据长安也改变不了格局。